第 23章 矯枉必須過正
字數:3656 加入書籤
"長官,我...我是史一山。不知各位長官有何貴幹?"說著,他悄悄摸向袖口,將藏在裏麵的金條捏在指間,趁人不注意就想往李虎手裏塞。
李虎目光如電,一把打掉他的手,金條"當啷"掉在地上。
他滿臉鄙夷:"哼,史一山,抗戰時期你給鬼子當走狗,是也不是!"
"這...我...長官,我那也是被逼無奈啊!"史一山雙腿一軟,撲通跪在地上,膝蓋重重磕在青磚上,"我上有老下有小,實在是身不由己啊!"
"帶走!"李虎大手一揮,兩名戰士上前將史一山架了起來。
他又指著另外兩名戰士:"你們,留下來看守史家大院,任何人不得進出!"
"長官!我冤枉啊!我什麽壞事都沒做!"
如此情形,但凡曾經與鬼子沾邊的,賣國求榮的,均都無一幸免。
中午時分,陳朝陽在短暫的小憩後,迅速調整狀態,便投入到了農村土改工作的籌備中。
就在他忙碌之際,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
趙鵬手持一份電報,難掩臉上的喜色,快步走進辦公室。
“首長,華北局來電了,正式批示了昌平的人事任命!”
陳朝陽聽聞此言,原本專注於工作的神情瞬間被驚喜取代。
當下的華北局正處於最繁忙的時期,五省二市的諸多事務如重擔般壓在肩頭,各項工作千頭萬緒。
在這樣的情況下,昌平這個小縣城的人事匯報,竟然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得到上級首長的批示,著實出乎他的意料。
陳朝陽連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從趙鵬手中接過電報,電報上赫然寫著同意的批示。
幾個小時裏,他對昌平現狀也有了粗略了解,雖然偽縣長倉皇出逃,但許多關於昌平土地名錄的冊子卻未來得及銷毀。
這裏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城,土地稅收一直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然而,多年來,在舊勢力的操控下,土地稅收存在著諸多不為人知的“水分”,其中究竟有多少貓膩,一時之間難以厘清。
通過對現有資料的整理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目前昌平縣城內,不算流民,常住人口達到8000多戶,共計45620人。
而整個縣城麵積僅1.5平方公裏,除去縣城內的基本建築麵積,人均占地麵積竟不到10個平方,居住環境十分擁擠。
若算上縣城周邊的人口,縣城總人口更是達到了48萬4574人。
昌平縣下轄昌平鎮、南口鎮、沙河鎮、小湯山鎮等14個鄉鎮,其中昌平鎮作為縣城中心,是整個昌平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核心,昌平縣也因此得名。
"小趙啊,目前城中情況如何?"
"首長!現在城裏形勢一片大好!除了幾個狡猾的漢奸連夜卷鋪蓋跑了,其他和鬼子有過勾當的,同誌們一個沒漏!"
"原先的警察署擠得滿滿當當,現在已經把第二批抓捕的人轉移到城西空置大院了。"
陳朝陽的指尖無意識地叩著桌沿,望著趙鵬因興奮而泛紅的臉龐,眼底卻浮起一絲憂慮。
作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淪陷區的百姓曾在怎樣的夾縫中求生——有的人為了保住全家口糧,不得不給日軍做短工;
有的小職員被強征進偽政府掛名。這些人裏,真正罪大惡極的畢竟是少數。
"矯枉過正"四個字在他心頭沉甸甸地壓著,但對於同誌們的雷厲風行,他依舊表示肯定。
世界上哪裏有什麽免費的午餐,但凡是免費的早就已經在冥冥之中標好了價格,既然吃了鬼子的甜頭,那總是要還的。
"嗯,城裏的百姓如何?同誌們可別驚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首長放心!"趙鵬立刻挺直腰板,"張政委親自在城門坐鎮,除了必要的身份核查,隻要不在黑名單上,就能自由進出。
剛開始百姓們確實嚇得不輕,家家戶戶都關著門。"
說到這兒,他忍不住笑起來,
"可等看到咱們收拾了那幫地痞無賴後,許多大爺大娘都當場要求帶路呢,
現在滿大街的大爺大媽,見著咱們戰士非要帶著去抄漢奸的老巢不可!"
陳朝陽聽到這臉上也是綻開笑容:"這很好嘛,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打倒惡勢力,永遠不會錯!"
“不過……”
“不過什麽,你小子現在也學會吞吞吐吐了,有什麽話直接說!”
趙鵬撓了撓頭。
從懷裏掏出幾張皺巴巴的紙片,攤在桌上時,赫然就是金圓券。
"百姓們托我給您帶句話——現在糧價漲得飛快,雜糧麵昨天還是兩百萬元一斤,今兒個就飆到三百萬了!
更多的米鋪、肉攤根本不收,隻收袁大頭孫小頭,除之之外城裏已經是以物易物了。"
陳朝陽心中無奈,他太清楚這背後的罪魁禍首——蔣光頭為了填補內戰無底洞,強行推行金圓券,用一張政令就將百姓的金銀細軟搜刮一空全都帶到了小島之上。
若是不兌換金圓券那就直接槍斃的命令比比皆是。
原計劃發行20億的貨幣,短短幾個月已經泛濫到9萬億,紙幣貶值速度比秋風掃落葉還快。
更要命的是天災人禍交織。
48年南方許多省份的大旱讓大片農田龜裂,本就稀缺的糧食更被敵軍如蝗蟲過境般搜刮。
"該死的,蔣光頭…"陳朝陽終是憋不住心中憤怒,破口大罵。
原本他計劃,先肅清潛伏在城內的漢奸特務,鏟除那些欺壓百姓的惡霸地主,把土地重新分配給貧苦農民,等局勢穩定後再進行貨幣改革。
按照設想,他會從華北解放區緊急調撥糧食,實施限購政策平抑糧價;
同時發行第一套新幣,廢除已經徹底崩潰的金圓券,按照比例進行兌換。這樣雙管齊下,才能徹底解決物價飛漲的危機。
然而眼前的慘狀讓他明白,老百姓們不能再等了!
想到這裏,陳朝陽立刻緊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