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4章 四個提議(感謝讀者大大的禮物支持加更一章)
字數:3872 加入書籤
“朝陽同誌,你說的問題,我和政委,還有兵團,何嚐不知道?
心裏比你還急,看著同誌們這樣,我們心裏跟刀絞一樣。”
他的語氣變得有些激動,但也充滿了現實的無力感,
“但是現實困難就赤裸裸地擺在這裏:運力極度緊張!
往前線運彈藥、糧食、新兵都遠遠不夠,每一節車皮、每一輛卡車都很寶貴。
回程的車輛要麽搶修要麽被炸毀,所剩無幾,優先保障的是藥品和重要裝備配件。
很多時候,不是不想送,是實在力有不逮……”
政委也在一旁補充:“同樣,長途後送需要大量的醫護人員隨行照料,我們現在一線的醫護力量已經捉襟見肘,這是現實問題。”
“首長,我明白這些困難,我不是來空口白牙要條件的。
我有一個初步的想法,或許能係統性、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需要兵團和誌司層麵來協調推動。”
“哦?你說說看。”司令員和政委立刻來了興趣。
“我認為,不能零敲碎打,必須建立一個製度化、優先保障的‘重傷員後送通道’。
具體我想了幾點:
1. ‘回空車輛強製利用’製度:嚴格規定所有從前線返回後方的運糧、運彈藥的空載車輛和火車皮,必須優先搭載重傷員回國。
司機和押運員同時承擔起護送傷員的責任。
這相當於挖掘出了巨大的隱性運力。
我們可以製定詳細的交接流程和責任手冊。
2. 設立‘中轉醫療兵站’: 在主要運輸線上,選擇幾個相對安全的地點,建立專門的重傷員中轉兵站。
從前線到兵站由部隊軍醫負責,兵站配備相對固定的、從國內抽調或訓練的醫護力量,
負責傷員的集中照料和換乘,實現‘分段接力後送’。這能緩解一線醫護壓力,也讓後送更安全有序。
3. ‘傷員信息提前通報’機製:要求各軍醫院提前將需後送傷員的人數、傷情大致分類,
通報給後勤運輸部門和管理兵站,以便後方能提前調度車輛和準備接收資源,減少等待和混亂。
4. ‘國內接收聯動’:請兵團和誌司強力協調國內,尤其是東北軍區,提前準備好接收醫院和康複機構,
確保傷員回國後能立刻得到安置,避免在邊境滯留。這需要國內的通力配合。”
他頓了頓,補充道:“這套辦法,核心是係統整合現有資源,建立規則和流程,而不是一味要求增加新運力。
雖然開始時肯定會遇到困難,執行中也會有疏漏,但隻要形成製度,堅決推行下去,效率一定會比現在高得多。
這不僅僅是人道主義,也能極大提振前線士氣——讓戰士們知道,如果他們負了重傷,國家有辦法、有製度保證他們回家!”
司令員和政委聽完,陷入了沉思。
這些想法並非天方夜譚,而是極具操作性的係統優化方案,其中“利用回空車輛”更是點睛之筆,直指運力浪費的關鍵痛點。
“好!”司令員猛地一拍大腿,“‘回空車輛強製利用’!
這個方法,後勤部的同誌已經有過方案,如今和朝陽同誌所言不謀而合啊,但同誌們沒有想的這麽係統,尤其是‘強製利用’和‘分段接力’這兩個點,抓得準,
中轉兵站、信息通報,這是把後勤工作做細了!
朝陽同誌,你這份心,這份腦子,是用到地方了!”
政委也高度讚賞:“這不僅是在解決傷員問題,更是在為我們整個誌願軍的後勤保障體係摸索一條更精細、更人性化的管理路子!意義重大!”
司令員當即決策:“參謀長,立刻組織後勤部、衛生部,就以朝陽同誌這幾條建議為核心框架,拿出一個《誌願軍重傷員後送保障暫行條例》草案來!
草案形成後,立刻組織人手,就這幾條為核心,拿出一個詳細方案,先在咱們九兵團試點運行!
完善之後,再以兵團名義上報誌司和總後,建議在全軍推廣!
告訴他們是朝陽同誌在前線醫院發現問題後提出的係統性建議!”
他轉頭對陳朝陽說:“朝陽同誌,你的建議非常重要!
這件事,你不要管了,你安心準備回國。
推動製度建立和落實,是我們兵團和誌司的責任!
我向你保證,你看到的那些傷員,國家一定會盡最大努力、用最快的速度送他們回家!”
陳朝陽心中一塊大石落下。
他知道,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一個良性的製度一旦建立,其能量是巨大的。
他提出了思路,搭建了框架,而推動這個係統運轉起來,則需要組織的力量。
他完成了自己能做和最該做的一部分。
北平,議事廳,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格,在地板上拉出長長的光影。
屋內煙氣氤氳,茶香與煙味混合。
一人並未坐在主位,而是習慣性地靠在沙發上,手指間夾著煙卷,若有所思。
另一人坐在一側,麵前的茶杯冒著絲絲熱氣,他手中拿著一份報告,眉頭微蹙,看得異常仔細。
組織部長坐在另一側,麵前攤開著筆記本和人事檔案。
羅重文剛從外地趕回,風塵仆仆,坐在對麵,神情專注。
吸煙者,緩緩吐出,目光穿透煙霧,落在虛處:“重文同誌剛回來,也看看。
第九兵團轉來,陳朝陽的辭呈,還有這個…‘發展規劃’。
有意思得很呐。
前麵在朝鮮鬧出那麽大動靜,差點把天捅破,轉頭就能靜下心來,給我們上了一堂如何建設後方根據地的課。
‘百年大計,重在十年;百年偉業,根在教育’…這話,有骨頭,有肉!
前麵在朝鮮是五虎上將,回來搖身一變,成了諸葛亮咯,能文能武,是個全才!”
他話語裏帶著濃厚的口音,既有調侃,更有深沉的欣賞。
左手者放下報告,眼神同樣充滿思量:“這份材料,我看價值非凡。
朝陽同誌對技術自主、人才斷層的危機感,抓得非常準,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