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學院現狀(感謝禮物支持,求用愛發電)
字數:3671 加入書籤
旁邊一位麵色黝黑、帶著明顯戰火硝煙痕跡的將領也伸出手,聲音洪亮:
“朝陽同誌,你在朝鮮打得漂亮,突圍雪鬆坡,奇襲下碣隅裏,老子在後方聽得都解氣!
我是宋伯恩,以後咱們就在一個鍋裏掄馬勺了!”
陳朝陽立即敬禮,與兩人握手:“政委同誌,教育長同誌,朝陽前來報到,院長和兩位首長太客氣了。”
寒暄落座後,張政委開門見山:“朝陽同誌,你的任命已經傳達學院。
教務部日常工作千頭萬緒,院長和我們對你寄予厚望啊。
尤其是你帶來的現代化戰爭理念和實戰經驗,正是學院和學員們最急需的。”
宋伯恩接口道:“沒錯!別看學院是1月15號才搞成立典禮,咱們的課8號就開鑼了!
屁股後麵跟著催命的,前線的同誌等著要人,一天都耽誤不起。”
他話語間透著緊迫感,“正好,你先了解一下學院當前的基本情況,許參謀。”
“到!”等候在旁的許振邦參謀立刻上前,將一份文件遞給陳朝陽,並開始條理清晰地匯報:
“陳副主任,我向您簡要匯報學院當前的教學組織和學員構成情況。
學院根據培養我軍現代化進程中亟需的各層級指揮與參謀人才這一總目標,針對學員的不同層級和前線急需,設置了四個主要科,在學製和培養重點上有所不同:
1. 高級速成科: 該科學員均為師級及部分資深旅團級高級指揮員。
學製設計為三至四個月。
課程高度濃縮,旨在快速提升高級將領的戰略視野和戰役指揮水平,解決最緊迫的現代戰爭指揮問題,使他們能盡快返回部隊主持工作。
目前該科有學員182人。
2. 基本科:這是學院員額最多、學製最長的科係,學員為師、團、營級戰術指揮員。
學製計劃為兩年左右。
教學內容係統全麵,從文化補習、戰術原則、諸兵種協同到後勤保障進行深入教學,目標是紮實培養我軍未來戰役戰術層麵的中堅指揮力量。現有學員333人。
3. 速成科:該科聚焦於團級主力幹部,學製同樣較短,約為六到八個月。
課程設置更側重於團級部隊的攻防戰術、日常管理和基層政治工作,旨在為一線部隊輪訓和輸送大量能迅速勝任的團級指揮員。
現有學員192人。
4. 情報科:這是一個專業科係,學員均為從各部選拔而來的團、營級參謀人員。
學製約為一年。
重點培養其戰場偵察、情報研判、通信保密等現代參謀業務能力,為部隊打造專業的情報保障力量。
目前有學員51人。
綜上,全院首批學員總計758人,已按不同學製和要求,於1月8日全麵開課。
2. 自1月8日開課以來,目前主要進行政治理論、文化補習及軍事基礎理論教學。
部分戰役戰術課程已初步展開,但亟需像您這樣擁有指揮現代化技術兵種實戰經驗的領導充實教學內容。
3. 原教務部主任一職由教育長兼任,現由您主持日常工作。
目前,學院在高級速成科、基本科、速成科、情報科這四個基礎教學係之外,根據北平‘優先發展技術兵種’的指示及朝鮮戰場經驗,新設了炮兵係與裝甲兵係。
此新設兩係的籌建與初期教學工作,均由您直接建設負責,並向院黨委匯報。
至此,學院目前共計擁有六個主要教學係。
教務部下設教務、教材、軍械、後勤等職能科室,基本框架已然搭起。然而,”
許振邦稍作停頓,語氣轉為坦誠的匯報,“眼下絕大多數管理及教務人員,均從各野戰軍、軍區機關及原有舊軍校教員中抽調而來。他們忠誠可靠,經驗豐富,但……”
他似乎在斟酌用詞:“……但對如何組織實施現代化、合成化的軍事教育,普遍缺乏深入理解和係統經驗。
許多同誌的觀念,仍停留在‘步兵為主,其他兵種配屬’的階段,對技術兵種的獨立作戰價值、多兵種協同的指揮、以及與之匹配的後勤、通信保障體係,認知尚顯不足。
如何將框架變為真正高效運轉的現代化教學引擎,是部裏麵臨的首要挑戰。”
4. 您的辦公室和住所在學院方麵均已安排妥當。
院長指示,請您先熟悉情況,並準備在近期為高級速成科和基本科講授關於‘技術兵種協同與戰場主動性’的專題課,同誌們都非常期待。”
匯報簡潔明了,充滿了軍事單位的效率。
陳朝陽仔細聽著,手指無意識地輕輕敲擊桌麵,規律的輕響是他高速思考時的外在表征。
“今天是12號,課程已在推進,但學院的那套現代化、體係化的軍事思想,卻遠未真正紮根。”他心下默念。
許振邦匯報的758這個數字,在他腦中回蕩。
“七百五十八人…” 這個數字,對於一支正在邁向現代化的龐大軍隊而言,宛如杯水車薪。
他們是我軍未來的種子,沒錯!
但播種的速度和規模,都遠遠跟不上世界軍事變革的驚濤駭浪。
他目光掃過名單,他最深的憂慮浮現出來:這些百戰餘生的悍將,他們的思維能否真正扭轉?
是否多數人仍固守著“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的樸素戰爭觀,將這視為永恒的真理,而非特定條件製約下的無奈之舉或初級形態?
他們能否理解,現代戰爭早已超越了單一場域的搏殺,而是一個環環相扣、生死相係的精密體係?
合成作戰,絕非步、炮、坦的簡單疊加,而是血脈神經般的深度融合與即時聯動;
後勤決勝,其意義遠不止於“糧草先行”,它是國家工業實力向戰場的最直接投射,是決定戰爭可持續性的命脈;
技術製勝,意味著裝備代差可能帶來的是非對稱的碾壓,一枚導彈或許能抹平一個英雄連隊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