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八級定工
字數:3567 加入書籤
1. 梳理存量,重點突破,打造“種子基地”:
文件明確反對不計成本、不顧條件地盲目鋪新攤子、建新廠。
強調首要任務是對全省現有國營、公私合營及重要集體所有製工廠進行一次“家底”大清查,建立詳盡的產能檔案。
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一批設備基礎相對較好、工人技術素養較高的單位,作為重點扶持的“種子選手”或“核心工廠”。
由省工業廳牽頭,聯合軍區後勤、裝備部門代表,組成聯合工作組,對這些“種子工廠”進行針對性的技術改造和產能填平補齊。
目標是讓它們能初步穩定地承接部分軍品零部件、基礎被裝、野戰工事構件等生產任務,
成為漢東省國防工業體係的初級“預備役”和民用工業升級的“示範點”。
例如:規劃中的金陵機器廠二期技術改造,目標之一便是試製51式步騎槍的部分替換零件;
整合後的無錫幾家紡織印染廠,則被要求統一技術標準,爭取承擔新一代軍服麵料的試製與生產任務。
2. 標準先行,體係構建,夯實工業基礎:
針對調研中暴露出的尖銳問題,草案專門設立了“標準化與質量保障”章節。
明確提出要立即啟動“漢東省工業標準(暫稱‘漢標’)”的製定工作,優先覆蓋最基礎、最通用的緊固件、傳動件、基礎原材料尺寸與性能規範。
強調“漢標”並非另起爐灶,而是在參照國家已有規定,與他曾在昌平所提模塊化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省實際進行細化和補充。
文件規定,所有省級資金扶持的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必須強製采用“漢標”;
鼓勵並引導其他企業逐步采納。
同時,要求在有條件的“種子工廠”和即將建立的技工學校中,優先設立計量檢測室,從源頭和出口兩頭抓起,確保標準落地。
3. 教育先行,人才為本,構建造血機製:
草案將人才培養提升到戰略高度。
明確要求大力推廣並細化“昌平模式”,不是簡單照搬,而是結合各地市產業布局,規劃建立一批與本地主導產業緊密對接的中等專業技術學校。
同時,陳朝陽利用其影響力與清晰的規劃思路,親自寫信溝通,
已初步促成了漢東省工業廳與金陵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等高校的合作意向,
計劃開設定向培養班,甚至設立專門的“幹部進修班”和“工程師速成班”,
為未來的工業擴張係統地儲備中層技術管理幹部和工程師。
文件強調,這是打破人才斷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4. 穩固農業,循環反哺,保障發展根基:
陳朝陽深刻認識到工業化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更不能脫離農村市場。
草案獨創性地提出了 “以農養工,以工饋農”的城鄉循環發展模式。
要求省內的輕工業部門,必須將研發和生產力量優先投向農村急需的改良農具、簡易提灌設備、土法化肥、高效低毒農藥以及耐用的棉紡織品等。
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方麵為城市和工廠提供更穩定的商品糧和工業原料,
另一方麵提升農民購買力,為本省生產的日用工業品開辟廣闊的農村市場,形成內部經濟的良性循環。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這份構想草案的附件中,他係統性地提出了 《漢東省工業工人技術等級考核與評定暫行方案(草案)》 。
該方案旨在徹底摒棄過去模糊的“大師傅”、“學徒工”等傳統稱謂和依賴個人經驗的評價體係,代之以清晰、可考核的一至八級工技術等級標準。
草案詳細規劃了不同等級應知應會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要求,並明確建議將技術等級與工人的工資待遇、福利分房、進修機會乃至政治榮譽直接掛鉤。
這一製度設計,旨在從根本上打破“大鍋飯”思維,極大激發廣大工人鑽研技術、提升技能的積極性與榮譽感,為工業化的推進打造一支有奔頭、有技能的產業大軍。
這份沉甸甸的《初步構想》,不僅是漢東省工業發展的路線圖,更清晰地烙印著陳朝陽超越時代的視野和務實敢為的作風,
它即將在省委擴大會議上,接受考驗,並試圖撬動漢東這艘大船的航向。
北平,華北局兼總參,羅重文書記辦公室
午後的陽光透過寬大的玻璃窗,在光潔的水磨石地麵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羅重文剛剛批閱完一份關於河北春耕準備情況的報告,揉了揉略顯疲憊的眉心。
秘書輕手輕腳地走進來,將兩封來自漢東省、標注著“親啟”和“絕密”的信件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
“書記,漢東陳朝陽同誌的信,加急送來的。”
羅重文“哦”了一聲,臉上露出一絲感興趣的神色。
對於陳朝陽這個他曾經格外看重、從昌平提拔起來的軍轉幹部,他始終保持著關注。
他拿起信件,拆開火漆封印。
第一封信是正式的公函,以漢東省委第四書記、省工業廳廳長的名義,行文規範,理由充分。
陳朝陽在信中詳細闡述了漢東省工業基礎薄弱、技術人才極度匱乏的現狀,以及他正在推動的全省工業係統性整合與升級計劃(《初步構想》)。
他著重強調了麵臨的巨大技術瓶頸,尤其是在機械製造與工藝革新領域缺乏頂尖專家坐鎮指導的困境。
為此,他正式向華北局提出商調請求:
“……鑒於上述嚴峻形勢與長遠發展之急需,職經過審慎考慮,並報經漢東省委主要領導同誌同意,特懇請華北局領導予以支持,商調現任昌平專區工業局局長、鄭春秋教授,赴漢東省工業廳擔任總工程師(擬任副廳長級),兼技術發展顧問。
鄭春秋同誌學識淵博,理論功底紮實,且於昌平任職期間,深入實踐,卓有建樹,其務實精神與解決複雜工業技術問題之能力,尤為漢東當前所亟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