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聚焦軍民融合
字數:3836 加入書籤
我們的工廠,看似人員、設備集中了,但思想、標準、流程、管理,在很多地方還是‘作坊式’的、‘非標’的、低效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進行一次‘工業版的深度軍事化改造’。”
他手臂一揮,強調道:
“這不是要改變所有製,而是要徹底改造其內在運行的核心:
建立像軍隊條令一樣清晰嚴密的技術標準體係,
培養像士兵遵守戰場紀律一樣嚴格執行工藝規程的作風,
構建像軍事後勤一樣精準可靠、反應迅速的供應鏈……
這是‘軍民融合’更深層次、更具操作性的內涵。
也是我們從陝西時期就開始探索,如何將‘戰鬥力’生成模式運用到‘生產力’提升上的延續和實踐…”
陳朝陽這番情真意切的回應和深化闡釋,不僅解答了疑問,更將在場許多幹部的思想帶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王向卿的意外“助攻”,使得陳朝陽的理念不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實踐和思想淵源,顯得更加厚重和有說服力。
陳朝陽看著會場中被王向卿的話引出、更為深入和期待的目光,知道時機已經成熟,必須將這個戰略構想的全貌清晰地展現出來。
他深吸一口氣,聲音沉穩,已然在描繪一幅宏大的藍圖:
“向卿同誌的話,讓我們回到了問題的根源。
我們談‘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協同發展’,絕不能僅僅局限在工廠和車間裏。”
他的手勢指向窗外,指向廣袤農村。
“同誌們,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工業的脊梁,必須建立在農業這塊堅實的腹地之上。
工農不分家,這是真正的‘協同發展’…”
他首先闡述了 “以軍帶民”在農業層麵的體現:
“軍隊,是一個高度組織化、對物資標準和供應時效性要求極高的體係。
這同樣可以帶動我們農業的提升。
舉個例子,部隊需要大量易於儲存、運輸、營養相對均衡的軍糧,比如北邊昌平專區在生產的壓縮餅幹、罐頭、蔬菜……
這種需求,就會‘逼著’我們去研究更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建立更高效的糧食儲備和調運係統,
甚至推動適合軍需的作物品種選育和標準化種植。
這就是‘以軍帶民’——用軍隊的硬性需求,拉動農業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的進步。”
這時,參與管理農業的省委委員、農工部部長趙啟年聽到這裏,忍不住扶了扶眼鏡,
臉上露出深有感觸的神情,他接過話頭,語氣帶著農業幹部特有的務實:
“朝陽書記,您這個思路一下子把問題點透了!
不瞞您說,我們農業工作現在麵臨的情況是,農民兄弟分到土地後,生產積極性是空前高漲,但各家各戶單幹,力量終究有限。
好把式靠著老經驗,收成還行,可大多數農戶缺耕牛、少農具,想提高產量是心有餘力不足啊!”
他轉向會場其他同誌,試圖引起更多共鳴:
“現在好了,朝陽書記提出的這個‘以軍帶民’,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
軍隊要糧食,要得急,這就是最實在的牽引。”
他具體闡述道,話語中帶著可行性分析:
“比如說,部隊需要品質統一、便於儲存運輸的糧食。
那我們就可以圍繞這個需求,在條件較好的村屯,重點推廣已經試驗成功的玉米、稻穀這些優良品種,指導農民學習浸種、拌種,合理密植。
這比我們空口白牙去推廣,見效快得多。”
他強調這並非否定傳統經驗,而是新舊結合:
“這不是要丟掉老農們摸熟了的節氣、土性這些寶貴經驗,恰恰是要用部隊的需求,把好經驗和新法子結合起來。
老把式懂得看天時、識地力,我們再教會大家選用良種、科學使用農家肥,有條件的地方試用一點肥田粉,這產量才能穩穩地上一個台階。”
他最後總結,語氣充滿期待:
“所以,朝陽書記這個想法,是給我們農業工作找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突破口。
通過保障軍需這個任務,既能支援前線,又能把咱們漢東的農業生產水平往前推一大步。
我們農工部堅決支持,希望能盡快參與到具體工作中去,把這件事落到實處!”
趙啟年這番結合了當時農村實際情況、強調了傳統經驗價值、並指出了切實可行路徑的發言,顯得格外務實和中肯,
立刻引來了不少來自農業係統和地方工作幹部的認同,會場裏響起一陣表示讚同的議論聲。
陳朝陽向趙啟年點頭,緊接著話鋒一轉,論述 “以民促軍”的根基:
“反過來,如果我們漢東的農業基礎牢固,糧食豐產,經濟作物多樣,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強,這意味著什麽?”
他自問自答,目光再次掃過在場的農業幹部,
“這意味著我們能為駐軍、乃至戰時動員提供更豐富、更穩定、更高品質的給養保障。
一個強大、現代化的農業,就是國防動員體係最可靠的大後方。
這就是以民促軍在農業上的根本體現。”
然後,他擲地有聲地拋出了核心的循環邏輯:
“但這還不夠,我們必須建立起工農之間血肉相連、良性循環的紐帶。”
他走到黑板前,快速地畫了兩個相互嵌套、箭頭循環的圓圈:
“第一個循環,是‘以工業發展農業’:
我們的工廠,要優先為農業服務!
金陵機器廠、各地的農機修配廠,要著力研發和生產結構更簡單、價格更低廉、更適合我們本地地塊條件的改良犁、播種機、脫粒機甚至小型抽水機!
我們正在規劃中的化工廠,要努力研究土化肥、低毒農藥,提高土地產出。
我們的紡織廠,要保障鄉親們能穿上結實耐用的布料。
工業的力量,必須切實地用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放農村勞動力、改善鄉親們生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