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評定辯論(求五星好評,用愛發電謝謝大家)

字數:3680   加入書籤

A+A-


    不同的聲音,代表著不同部門的關切。有支持,有質疑,有補充。
    這番深入的探討和互動,使得陳朝陽的《構想》在一次次的問答碰撞中,變得更加豐滿和具有可操作性,也讓更多的參會者從不同角度理解了其內涵和必要性。”
    隨著軍民協同發展的討論告一段落,陳朝陽將議題引向了一項更為具體、也更為牽動人心的改革,工人技術等級評定製度。
    “各位同誌,”陳朝陽清了清嗓子,將一份附屬文件草案的要點在黑板上的顯眼位置列出,
    “接下來,我們重點討論一下關於建立全省統一的‘工人技術等級考核與評定製度’的設想。
    這是我們激發工人積極性、夯實工業人才基礎的關鍵一環。”
    他首先清晰地闡述了核心框架:
    “我們初步設想,打破過去‘大師傅’、‘老師傅’、‘學徒工’這類模糊的稱謂和晉升模式,建立一套從一級到八級,清晰、量化、可考核的技術等級體係。
    每一級,都對應明確的技術要求、操作規範和應知應會標準。”
    接著,他點明了與舊模式最根本的區別,也是改革的要害所在:“這個等級,將不再是資曆的簡單累積,而是技術能力和貢獻的真實反映。
    因此,它必須與工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等級與工資等級、崗位津貼、分房排序、乃至醫療保健等福利待遇緊密聯動。
    總的原則是:技術越高,等級越高,貢獻越大,待遇越好!
    我們要讓技術真正‘吃香’,讓工匠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這個清晰的設想一經拋出,立刻在常委會上激起了遠比之前更為明顯和複雜的波瀾。
    盡管八級定工在東北地區有著先行經驗,但那依舊被與會的一些同誌視為“區域性試點”,
    其做法和成效尚未得到高層會議的廣泛背書和認可。
    如今,陳朝陽要將這套以“技術能力”為核心、打破資曆的評級體係,在漢東全省範圍內、跨行業地推行,其衝擊力可想而知。
    它精準地刺入了兩個最敏感的領域:固有的觀念與潛在的利益格局。
    在觀念上,它挑戰了長期存在、對“工人階級大家庭”樸素團結的理解,以及論資排輩的傳統習慣。
    將“技術”這個硬指標置於“工齡”和“人緣”之上,讓一些習慣了舊有思維模式的幹部感到不適和擔憂。
    在利益上,它意味著資源的重新分配,工資、住房、醫療待遇、社會地位,都將向擁有更高技術等級的工人傾斜。
    這無疑會觸動那些依靠資曆而非技術占據較好崗位、享受較好待遇的群體的奶酪,也會給企業管理者和工會組織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
    會場的空氣仿佛凝滯了一瞬,隨即,各種質疑、擔憂和深究的目光,便聚焦到了陳朝陽身上。
    一場關於公平、效率、團結與發展的更深層次交鋒,即將展開。
    果不其然如陳朝陽所預料,它觸及了固有的觀念和利益格局。
    分管工會工作的王副書記王見光眉頭緊鎖,率先表達了深切的擔憂:
    “朝陽書記,將工人同誌明確劃分為八個等級,而且如此直接地與工資、待遇捆綁在一起,這是不是過於‘量化’、過於‘剛性’了?
    我們一直以來強調的是‘工人階級大家庭’的團結氛圍,這樣精細的劃分和差距,會不會在工人隊伍內部製造出新的隔閡,甚至產生等級觀念?
    我尤其擔心一些為企業奉獻了大半輩子的老工人,
    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你讓他們去參加理論筆試,他們肯定吃虧,
    但他們幾十年來積累的實踐經驗、那些手摸心跳才能掌握的絕活,是無價的!
    這樣一刀切地搞等級考核,會不會寒了這些老師傅的心,讓人覺得我們卸磨殺驢?”
    王見光的發言代表了一部分幹部基於傳統觀念和維穩思維的顧慮,也確實指出了一個非常現實和人性化的問題。
    會場裏響起了竊竊私語,不少委員,尤其是一些同樣經曆過戰爭年代、對老工人有著深厚感情的老幹部,都露出了思索和認同的神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陳朝陽身上,看他如何回應這個尖銳的質疑。
    陳朝陽對此顯然深思熟慮,他耐心解釋:
    “見光同誌,你的顧慮我非常理解。
    但我們首先要明確,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確立清晰的技術等級,正是為了更科學、更公平地衡量這個‘勞’的價值!
    它不是一個製造隔閡的工具,而是一個激勵進步、明確導向的標尺。”
    他進一步闡述:“這套製度,不僅能極大激發廣大工人,特別是年輕工人學技術、鑽業務的熱情,更能讓老師傅的寶貴經驗有了傳承的標準和動力!
    我們可以設定,高等級工不僅有更高的崗位工資,如果他們培養出合格的徒弟,特別是高等級徒弟,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導師津貼’和榮譽。
    這既是對他們技術的認可,也是對他們貢獻的回報。”
    “對於你擔心的老工人問題,”陳朝陽話鋒一轉,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過渡性條款。
    比如,對工齡超過二十年、確有絕技在身、但理論考核暫時困難的老工人,經過嚴格的實操考核和評委會評議,
    可以授予‘特級技師’、‘顧問師’等榮譽性技術稱號,享受相應的高等級待遇,
    主要負責技術攻關、帶徒傳藝和質量把關,不一定強求其通過所有的筆試。
    這樣可以確保他們的經驗得到尊重和發揮,實現新老技術的平穩過渡。
    這恰恰是為了在更高技術水平上實現新的團結,是建立在共同進步基礎上的團結!”
    這時,孫省長又拋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朝陽同誌,按你這個八級定工,每一級都對應不同的工資、津貼,還有你提到的分房、醫療待遇可能也要向高等級傾斜。
    這一下子會拉大收入差距,也會顯著增加財政和工廠的負擔。
    這筆錢,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