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2章 評定細則

字數:3656   加入書籤

A+A-


    “孫省長問到了要害。”
    陳朝陽點點頭,“增加支出是肯定的。
    但這筆錢,我們不能省,也省不得……
    它是對‘技術’這項最重要生產力的直接投資!
    資金來源,我認為有幾個渠道:
    第一,工廠內部挖潛,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產生的效益,必須拿出一部分反哺創造這些效益的技術工人;
    第二,省財政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在全省技術比武中晉級、或者有重大技術革新的工人同誌們給予一次性重獎;
    第三,在製定工資總額計劃時,向技術密集型、進步快的企業適當傾斜。”
    他頓了頓,強調道:“至於醫療等待遇,我們可以規定,六級工以上,其直係親屬可享受部分醫療費用報銷;
    八級工及以上,可享受與處級幹部相當的醫療待遇。
    這不是搞特殊化,而是要樹立‘技術吃香’、‘工匠光榮’的鮮明導向。”
    這時工業廳的一位副廳長補充了一個技術性問題:
    “廳長,不同行業的工種千差萬別,機械加工的八級工和紡織擋車的八級工,技術內涵完全不同。
    這等級標準如何製定才能既統一框架,又兼顧行業特點?
    還有,工齡在定級中應該占多大權重?
    總不能完全看年頭吧?”
    “這個問題非常專業。”陳朝陽肯定道,
    “我們必須成立一個由行業專家、頂尖技工、高校教師組成的‘省級工人技術等級評定委員會’,
    分行業、分工種製定具體的考核大綱和評級標準。
    標準必須突出實際操作技能和解決生產難題的能力,理論考試要貼合實際,不能搞成紙上談兵。
    工齡可以作為參考,比如達到一定工齡才能報考相應等級,但不能作為決定因素,核心還是看技術水平和貢獻。”
    這時,一位來自省科協的委員推了推眼鏡,提出了一個更深遠的問題:
    “陳書記,我們討論了工人同誌們的八級評定,那麽工程技術人員呢?
    比如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
    他們的評級體係是否也需要同步改革?
    這樣才能形成從工匠到工程師的完整人才梯隊和晉升通道。”
    “問得好。”陳朝陽眼露讚許,
    他從不認為自己作為穿越者就天然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全部智慧。
    相反,他一次次被這個時代人們的堅韌、樸實以及在艱難條件下迸發出的深刻洞察力和舉一反三的創造力所震撼和折服。
    這位科協委員提出的問題,恰恰點醒了他,讓他看到了自己構想中一個尚未完善的關鍵環節,
    這非但沒有讓他感到被冒犯,反而讓他由衷地感到欣喜,
    這說明在漢東,同樣有著能夠跳出具體事務、從係統層麵思考問題的優秀人才。
    他毫不吝嗇自己的讚揚,聲音中帶著真誠的敬佩:“建安同誌的問題,真正點到了構建完整工業人才體係的精髓所在!
    我們既要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也要有能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能進行設計和創新的工程師!
    這兩者,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他順勢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全場,引導著更深入的思考:
    “同誌們,這正說明了我們這份《漢東工業構想》的生命力,它不是一份僵化的文件,而是在座的各位,用你們的智慧和經驗,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我們工人同誌們的八級評定是堅實的塔基,那麽工程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就是支撐發展的塔身,而未來的科學家、頂尖的創新人才,就是引領我們攀登高峰的塔尖。”
    他看向王建安,語氣充滿了肯定與吸納:“你的建議非常寶貴。
    我們完全可以參考國內外已有的工程師認證體係,結合我省實際,研究建立一套從技術員到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乃至高級工程師的職稱評定製度。
    這套製度,要與工人同誌們的技術等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應和銜接,甚至要打通轉換通道。”
    他描繪著一個更加開放的未來圖景,這個圖景的靈感正來自於剛才的提問:“比如,一位技藝精湛、富有創造力的八級工,如果他理論基礎紮實,願意深造,完全可以通過專門的考核和評定,晉升為工程師。
    同樣,一位工程師,如果深入車間,解決了關鍵的操作性難題,他的貢獻也應當在評級中得到充分體現!
    我們要打破的,正是身份和職業的壁壘,要讓人才根據其能力和貢獻流動起來,讓每一個智慧的頭腦都能在最適合的位置上發光發熱!”
    為了增強說服力,陳朝陽這次引用了先行地區的經驗:“同誌們,我們的構想並非憑空而來。
    據我了解,東北地區50年就在部分大型國營廠礦試行了類似的工人技術等級評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人積極性高漲,技術革新湧現,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他們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充分借鑒,避免走彎路。”
    陳朝陽這番情真意切的回應,不僅解答了問題,更展現了他作為領導者善於傾聽、樂於吸納集體智慧的胸襟。
    他看到的,不是自己作為“先知”在布道,而是一場匯聚了眾人智慧的頭腦風暴,他為之興奮,為之鼓舞。
    這種態度,極大地激發了與會者的參與感,讓他們感覺到,這份宏大的藍圖,並非陳朝陽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在座所有人,乃至整個漢東有識之士的共同智慧。
    這份構想,也因此顯得更加厚重,更加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整個討論過程,陳朝陽邏輯清晰,論證有力,既有原則高度,又有具體方案,對各方提出的技術、資金、公平、行業差異乃至人才體係建設等問題都給出了頗具說服力的回應。
    他不僅在回答質疑,更在吸收合理建議,不斷豐富著草案的細節。
    …………
    關於工人技術等級評定的熱烈討論暫告一段落,但會場內的思緒並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