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5章 再教學

字數:3856   加入書籤

A+A-


    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滿懷理想,渴望建功立業。
    如今,雖然舞台的中心不再屬於自己,但能夠親眼見證並參與推動一個更加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在漢東展開,
    能夠用自己的方式確保事業的接力棒平穩傳遞,這何嚐不是一種價值的實現?
    決心已定,心境反而變得異常平和與明朗。
    周明光輕輕呼出一口氣,眼神重新變得堅定沉穩。
    他知道,在漢東,他接下來需要全力扮演好的角色,既不是掣肘者,也不是旁觀者,而是 “堅定的支持者、可靠的配合者、以及關鍵時刻的補台者”。
    他要運用自己全部的經驗和影響力,去掃清障礙,凝聚共識,確保陳朝陽描繪的這幅工業藍圖,能夠真正在漢東大地上從紙麵走向現實。
    想通了這一點,他感到肩上的擔子並未減輕,但方向卻前所未有的清晰。
    當他宣布散會時,他率先站起身,臉上帶著一種支持與期許兼備的莊重神情,朝著陳朝陽的方向,率先鼓起了掌。
    這掌聲,既是對本次會議成果的肯定,更是對一個新的時代、以及對引領這個時代的新生力量的認可與托付。
    漢東軍事學院,大講堂
    學院大講堂內座無虛席,彌漫著一種不同於往常的期待感。
    不僅在校的各級指揮員學員悉數到場,不少學院的教員、甚至一些高級領導也安靜地坐在後排。
    陳朝陽近期在地方上掀起的波瀾——從鐵腕整頓大興煤礦到提出那份係統性的工業發展構想,
    以及他在工業、農業領域都反複強調的“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協同發展”十六字理念,早已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學院,引發了廣泛的私下議論和思考。
    而今天,再次返回軍事講台,懸掛的課題赫然又是這熟悉的十六個字——“軍民融合,協同發展”!
    這無疑在學院內投下了一顆引人矚目的石子。
    大家都迫切地想聽聽,陳朝陽這次不再談如何用軍隊的標準改造工廠,也不再講如何用軍隊的紀律組織農業生產,而是要回歸軍事本體,
    闡釋這套理論在軍隊自身建設和戰鬥力生成中,究竟該如何理解和應用。
    漢東軍事學院的教學模式有其獨特性,尤其像陳朝陽這樣級別和經曆的領導授課,並非每日按部就班的常規課程。
    他的教學更像是一場周期性、高濃度的思想啟迪與戰略研討的開啟儀式。
    通常是以如此規模的大講堂形式,進行一到兩次集中授課,拋出前沿的理念、尖銳的問題和係統的框架。
    接下來的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是真正深入消化和碰撞的過程:
    學員們會圍繞他提出的課題,在各自的隊、班內部進行自由辯論、沙盤推演和專題研究;
    各係的教員則會組織研討會,結合自身的專業領域,對他的觀點進行印證、補充甚至是挑戰,形成更為細化的教學研究材料。
    這種“集中灌輸  自由探討  深化研究”的循環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激發主動思考,避免填鴨式教學,力求將新的思想真正融入學院的學術血脈和學員的思維習慣之中。
    此刻,大講堂內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講台上這個沉穩的身影上。
    這次陳朝陽隻拿了幾頁提綱。
    他目光掃過台下熟悉而的麵孔,開門見山:
    “同誌們,這段時間我在地方工作,抓工業,看農業,嘴裏念叨的,心裏琢磨的,都離不開寫十六個字——……‘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協同發展’。”
    他頓了頓,帶著一絲自嘲的笑意:“可能有些同誌會想,我陳朝陽在工廠裏講軍隊標準,在田埂上講軍隊紀律,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
    或者,隻是把軍隊的經驗,生搬硬套到地方上去?”
    台下響起一陣善意的輕笑,氣氛輕鬆了些。
    “今天回到學院,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恰恰相反!”
    陳朝陽語氣轉為嚴肅,“我之所以在地方推行這些理念,根本目的,是為了反哺我們軍隊自身,是為了鍛造更強大的戰鬥力。”
    “那麽,落實到我們軍事工作本身,這十六個字的核心內涵應該是什麽?”
    他拋出了問題,但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目光掃視台下,“有沒有同誌,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看法?”
    一位來自邊防部隊的團長王守英率先站起來,聲音洪亮:“報告教員。
    我認為就是‘擁政愛民’,搞好軍地關係,戰時群眾能給我們帶路、送糧、抬傷員!”
    “說得很好,這是重要基礎。”陳朝陽先予以肯定,隨即追問,
    “但守英同誌,如果未來戰爭,敵人不是靠兩條腿和騾馬,而是靠坦克、飛機和強大的電子幹擾,我們還能僅僅依靠群眾帶路、送糧嗎?
    我們需要的支撐,是不是應該更強大、更複雜?”
    王守英愣了一下,陷入思考。
    另一位參謀係的學員舉手發言:“陳教員,我認為更深一層,是動員體製。
    將國家的工業潛力轉化為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
    “對,這是關鍵一環,”
    陳朝陽轉身在黑板上再次寫下了兩個大字:
    “後勤”
    講堂裏立刻泛起一陣細微的騷動。
    有些學員,尤其是一些來自一線戰鬥部隊的指揮員,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不以為然。
    後勤?這不依舊是送糧食、運彈藥嗎?
    這能和“軍民融合”的宏大戰略畫等號?
    陳朝陽將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他點名一位看起來頗為幹練的團職學員:
    “王成同誌,你在朝鮮帶過兵,打過仗。
    你來說說,在你看來,後勤是什麽?它在戰鬥中占據什麽位置?”
    王成唰地站起來,回答得幹脆利落:
    “報告教員同誌,後勤是戰鬥的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沒有後勤,再好的戰術也是空談!”
    “嗯,回答標準。”
    陳朝陽點頭,示意他坐下,然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