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6章 大後勤(求五星好評,數據好差啊,讀者大大們)

字數:3868   加入書籤

A+A-


    “那麽,王成同誌,以及各位在座經曆過實戰的同誌們,你們有沒有遇到過,因為一顆特定型號的配件,導致一門重要的火炮無法修複,從而貽誤戰機?
    有沒有因為冬季被服供應不及時、標準不統一,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嚴重削弱了部隊戰鬥力?
    有沒有因為地圖測繪不準、道路橋梁承重數據缺失,導致部隊機動計劃全盤落空?”
    一連串具體而尖銳的問題,敲在不少學員的心上。
    他們立刻想起了報紙報導,不久朝鮮戰場傳來,在冰天雪地裏,極寒天氣下瑟瑟發抖的戰士,想起了因為缺少一個關鍵電台零件而中斷的聯絡,想起了被迫繞遠路而疲憊不堪的行軍。
    “同誌們,”陳朝陽的聲音提高了幾分,“你們想的沒錯,後勤是保障。
    但它絕不僅僅是把物資從一個點運到另一個點那麽簡單!
    現代戰爭,尤其是我們正在經曆的這場與世界頭號強敵的較量,打的是什麽?”
    他自問自答,語氣肯定:“打的是鋼鐵,打的是技術,打的是組織效率,歸根結底,打的是整個國家工業、農業、科技和動員能力的總和!
    而這個總和,其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就在後勤體係上!”
    他走到黑板前,在“後勤”二字外麵畫了一個大圈,寫上“大後勤體係”。
    “我們傳統觀念裏的後勤,可能隻局限於軍隊自身的運輸隊、兵站、倉庫。
    但我今天要講的‘大後勤’,其根基在民間,其血脈貫通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軍隊中的‘以軍帶民’,意味著什麽?”
    他再次提問,引導著思考,“不僅僅是我們派出戰鬥英雄去做報告,鼓舞民心。
    更深層次的,是用軍隊對裝備可靠性、物資標準化、供應時效性的極致要求,去倒逼和拉動民用產業的升級!”
    他看向台下,“如果我們軍隊的通訊設備,要求其所有電子元件的接口、規格必須統一,達到在嚴寒、濕熱、震動環境下穩定工作的軍標。
    那麽,國內生產這些元件的工廠,是不是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
    當我們成千上萬套被服的需求下達,要求尺寸精準、麵料耐磨、填充均勻,這會不會促使紡織行業改進工藝、建立更嚴格的生產標準?
    這就是‘以軍帶民’——用軍隊這個最‘挑剔’的用戶,帶動民用產業向高精度、高可靠性、標準化方向邁進!”
    他頓了頓,繼續闡述:“那麽‘以民促軍’呢?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擁有強大、標準化的民用工業體係,遍布全國、管理規範的倉儲運輸網絡,
    反應靈敏的物資調配係統,以及大量受過基本技術訓練的產業工人同誌們。
    這意味著什麽?”
    他目光炯炯地看著學員們:
    “這意味著,一旦進入戰時狀態,我們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民用工廠轉為軍品生產,將民用卡車編入運輸序列,將技術工人征召入伍補充技術兵種!
    一個強大的民用經濟基礎,是軍隊戰時擴張和持續作戰能力最深厚的源泉!
    這就是‘以民促軍’!”
    這時,一位戴著眼鏡、顯然是參謀出身的學員舉手提問:
    “陳教員,我理解您的意思。
    但這裏有個矛盾:軍隊要求高度統一和專用,而民用生產追求的是成本和市場適用性。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難道要讓全國的工廠都按照軍標來生產暖水壺嗎?”
    “問得好!”陳朝陽讚許道,這正是他希望引出的深度思考,
    “這就涉及到‘軍民融合’的精髓,不是簡單地讓民品達到軍標,或者讓軍品降低標準,而是要找到那個‘結合點’,
    建立一種‘平時為民,急時轉軍’的彈性機製和標準體係。”
    “比如,”他舉例說明,“我們可以推動建立一種‘基礎通用標準’。
    汽車的輪胎螺絲、發動機的基礎接口、無線電的某些基礎頻段和協議,
    是否可以製定軍民兩用、或者極易轉換的國家強製標準?
    這樣,民用卡車在生產時,就潛在地具備了滿足軍事後勤需求的基因。
    又比如,重要的民用基礎設施,如大型橋梁、隧道、港口,在設計建造時,是否就應該考慮到其軍事承載能力、偽裝防護需求和快速修複預案?
    這就是將國防需求,‘融合’到國家經濟建設的血脈之中!”
    他總結道,聲音沉穩:“所以,我所理解的,在軍事層麵上真正的‘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協同發展’,其最終形態,就是要構建一個
    ‘軍中有民,民中有軍,平戰一體,迅即響應的國防有機體’!”
    “在這個有機體中,軍隊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國家和社會肌體之中。
    前方的戰士與後方的工人、農民,被統一的技術標準、高效的組織體係和共同的國防意識緊密聯係在一起。
    平時,這個體係支撐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
    戰時,它能迅速轉換形態,爆發出強大的戰爭潛力和持續的保障能力。”
    “而這一切的基石,就是我反複強調的——後勤!
    是融入了國家工業能力、農業基礎、科技水平和組織效率的‘大後勤’!”
    “甚至,”陳朝陽語出驚人,帶著一種前瞻性的視野,
    “在某種極端情況下,依托如此強大、體係化的後勤能力,我們或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
    通過絕對的後勤優勢和經濟封鎖,迫使敵人意識到抵抗是徒勞,從而放棄戰爭企圖!
    這,就是後勤的戰略威懾價值!”
    講堂內再次陷入沉寂,但這一次的寂靜中,充滿了震撼和深思。
    學員們,尤其是那些曾經對後勤工作認識不足的指揮員們,第一次意識到,那些看似瑣碎的物資、標準、流程,背後竟然關聯著如此宏大的戰略布局和國家命運。
    陳朝陽知道,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
    但他今天播下的這顆關於“大後勤”和“深度軍民融合”的種子,必將在這些未來軍隊中堅力量的心裏生根發芽,最終影響這支軍隊的建設方向和未來的作戰模式。
    窮則戰術穿插,陳朝陽更喜歡富則火力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