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再訪金陵廠
字數:3949 加入書籤
陳朝陽和他握了握手,目光平和卻帶著審視,
“廠裏現在是你主持工作?”
“是,是,自從廠長和書記出事之後,組織上暫時指定我全麵負責廠裏的日常工作。”
張愛國連忙回答,側身引路,“陳書記,各位領導,請到會議室休息,我向您匯報一下廠裏的基本情況。”
陳朝陽擺擺手:“會議室不忙去,先隨便走走,邊走邊說。”
“哎,好的好的。”張愛國亦步亦趨地跟在陳朝陽身側,開始匯報,語氣帶著一種匯報工作的刻板:
“陳書記,我們金陵機器廠,是咱們京州市,乃至整個漢東省工業體係裏,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機械廠之一了。
目前,全廠在冊職工,一共有三千七百餘人!
廠子是正處級建製,下設鑄工、鍛工、機加工、裝配等八個主要車間,還有一個設備科和一個技術科……”
聽著張愛國的介紹,陳朝陽的目光緩緩掃過廠區內大片沉默的廠房和高聳卻寂靜的煙囪。
三千七百餘人,正處級建製。
這規模,這體量,放在哪裏都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工業力量。
他在心裏默默咀嚼著這個數字,這不僅僅是一個工廠,這是三千七百多個工人家庭的口糧所係,是漢東省工業血脈中一條本應強勁搏動的大動脈。
同樣三千七百人……這不僅僅隻是一個廠,這也是一個小社會。
他麵上不動聲色,打斷了張愛國流水賬般的介紹,問了一個更具體的問題:
“愛國同誌,目前廠裏的主要生產任務是什麽?
產能和設備情況怎麽樣?”
張愛國語氣變得謹慎:“這個……主要任務還是保障農業生產,生產鐮刀、鋤頭、鐵鍬,還有一部分傳統的步犁。
產能……基本能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
設備嘛,大部分都是建廠初期購置的,有些還是接收……
接收敵偽資產過來的,役齡都比較長了,維護起來比較困難。”
陳朝陽點頭,沒有繼續追問那些讓他和鄭春秋早已心中有數的糟糕數據。
他看著張愛國,語氣沉穩:“張愛國同誌,金陵廠是漢東工業的一麵旗幟,打得好不好,不看它掛得多高,要看它能指引多少人前進。
帶我去車間看看吧,看看我們這麵‘旗幟’真正的底色。”
這句話讓張愛國微微一怔,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大領導話語中的千鈞重量,他連忙點頭:“是,陳書記,這邊請!”
“產能怎麽樣?合格率呢?”陳朝陽一邊走一邊繼續詢問。
“這個……合格率……大概七成多吧。”張愛國語氣含糊。
陳朝陽沒再追問,數據他早已摸底過:設備完好率62%,產品合格率71%,設備平均役齡18年。
幾人信步向加工車間前進。
穿過廠區,陳朝陽仔細觀察。
作為漢東省的工業旗幟,金陵廠的地盤確實夠大,一排排紅磚坡頂廠房向遠處延伸,格局開闊。
但支撐這片宏大體量的,卻是極其簡陋的設施。
廠區內部運輸,主要依靠騾馬駕著的膠皮大車和工人們的人力板車,在被壓出的堅硬土路上前行。
唯一的機械痕跡,是幾條通往最重要車間、有著明顯鏽跡的幾台老舊蒸汽吊車。
龐大的原料堆場上,物資的裝卸與搬運,絕大部分仍依靠人力完成。
這是一個處在蒸汽動力與人力畜力交接點上的龐然大物,它的規模是工業化的,但它的許多肌體,還停留在前工業時代。
當他們穿過這片區域,走向下一個車間時,一陣相對密集的敲打聲和隱約的喧嘩聲傳來。
張愛國連忙介紹:“陳書記,這邊是我們的第三裝配車間,主要負責農具的最終組裝,是目前廠裏任務最飽滿的車間之一。”
陳朝陽邁步走入。
這裏的景象與方才截然不同。
幾條簡易的流水線旁坐滿了工人,他們動作麻利地將鍬柄裝上鍬頭,或用螺絲固定鐮刀的木把。
叮當的敲擊聲、傳送帶的摩擦聲不絕於耳。車間角落,堆疊如山的成品鐮刀、閃爍著金屬特有的冷光。
“看,同誌們幹勁兒還是很足的!”張愛國補充道,語氣裏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希冀。
陳朝陽默默地看著。
工人們確實在忙碌,但他們的動作機械、重複,臉上很少有專注於技術的表情,更多的是疲憊的慣性。
這熱火朝天的場麵,生產的卻是技術含量最低、最原始的農具。
這虛假的繁榮,恰恰反襯出整個工廠在技術和產業升級上的停滯與無奈。
這時,陳朝陽注意到車間角落的清洗區。
他邁步走了過去。
幾名女工正埋頭在柴油盆裏清洗零件,雙手通紅,油汙浸透了她們的袖套和圍裙。
陳朝陽在一名看起來年紀不大的女工身邊蹲下,溫和詢問:“同誌,每天要洗多少這樣的零件?”
那女工嚇了一跳,抬頭看見一群領導,緊張得說不出話。
旁邊一位年紀稍大的女工立刻替她回答:“報告領導,沒數,來了就洗,洗完一批還有一批。”
“一直都是做這個工作嗎?有沒有想過學開機床?”陳朝陽繼續問。
年長的女工臉上露出一絲苦澀,很快又掩去了:“俺們沒文化,力氣也小,哪能開機器……
領導說俺們手細,洗零件合適。”
陳朝陽沉默地站起身,目光掃過整個車間,看不到一個在主要操作崗位上的女性身影。
他沒有說話,但緊抿的嘴角透露了他內心的不平靜。
接著他們來到裝配車間。
這裏叮當聲不絕於耳,顯得“熱鬧”許多。
一個老師傅正用大銅錘使勁敲打著一個軸承,試圖將它裝入座孔。
“老師傅,慢點。”鄭春秋趕緊上前阻止,他拿起遊標卡尺,分別測量了軸承外徑和座孔內徑,眉頭緊鎖,
“公差配合超標了0.15毫米,這樣強行裝配,會損傷軸承精度,運行時容易過熱燒毀。”
那老師傅停下手,擦把汗,有些不以為然:“這位領導,圖紙上是死的,活兒是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