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工人不分男女(求五星好評,用愛發電謝謝大家)
字數:4263 加入書籤
他的話語愈發具體,描繪出清晰的圖景:
“而且我認為,很多崗位,女同誌天生就有優勢!
比如行車工,需要的是穩當、心細、有耐心,我看女同誌就比毛手毛腳的小子強嘛!
質檢員,需要的是敏銳、認真、一絲不苟,女同誌的眼力往往更毒!
還有未來的技術員、工程師,隻要肯學、肯鑽,女同誌一樣能成為大師傅,成為技術帶頭人!”
“總之一句話,”陳朝陽斬釘截鐵地宣告,
“在金陵機器廠乃至京州市,乃至漢東省,往後評判一個工人,隻看你的技術高低,貢獻大小,不看你是男是女!
隻要你有技術、有能力,你就能評上高等級,拿到高工資,享受到所有應有的榮譽和待遇!
這,就是我陳朝陽給大家的保證!”
這番話,立刻在女工區域激起了遠比之前熱烈的反應。
許多女工難以置信地互相看著,眼中燃起的希望火苗比男工更盛,而一些男工則在錯愕中開始認真思考。
陳朝陽知道,思想的堅冰非一日之寒,但他今天,必須重新鑿開這第道裂縫。
“還有廠工會要組織起來,籃球賽、歌詠隊、放電影,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
我們搞建設,不是當苦行僧,是要讓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這番話,立刻激起了更加巨大的波瀾。
女工們依舊是難以置信地互相看著,年輕人更加群情振奮。
全廠大會的激情與喧囂,在蕩開一圈漣漪後,水麵下更深沉的淤泥開始翻湧。
改革遇到的第一個實質性阻力,並非來自普通工人,而是源於中層幹部固化的思維和權力慣性。
大會後第三天上午,
金陵機器廠會議室內煙霧繚繞,
陳朝陽,當仁不讓地坐在會議桌的主位上。
他的存在本身,就給這個房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主持工作的副廠長張愛國緊挨其左手邊坐下,身體微微前傾,姿態恭敬。
鄭春秋則坐在陳朝陽右側的位置,麵前攤開著筆記本。
會議議題是討論“八級工考評小組”的組建方案。
張愛國清了清嗓子,拿起一份文件,開始宣讀。
他的聲音在安靜的會議室裏顯得格外清晰,
“下麵,由我宣讀《關於金陵機器廠試行‘八級工’技術等級評定與薪酬補貼辦法的初步方案(草案)》。”
“為適應漢東工業化建設需要,貫徹‘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打破平均主義,鼓勵鑽研技術,特製定本方案……”
開場白定下基調後,一、二條款念完,張愛國念到了最核心的部分,
他翻到下一頁,聲音不自覺地提高,帶著一種宣讀重要文件的莊重:
“三、評定等級與評定標準:”
“本次評定,將采用‘四項結合,突出技術與貢獻’的原則,對每一位申請的工人同誌們進行綜合量化評分。
具體分值比例如下:”
他每念一項,都刻意放緩了語速,確保每個字都清晰地傳入眾人耳中。
“第一項:‘應知應會’,占總分50%。
此項考核職工的真實技術水準。
‘應知指理論基礎。
包括但不限於:能否看懂複雜零件圖紙、理解工藝文件上的技術要求、熟悉本人操作機床的性能參數與保養規範、掌握安全生產操作規程。
考核形式為閉卷筆試或技術口述答辯。
‘應會’:指實際操作。
考場就設在車間,現場發放加工圖紙和毛坯,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零件的加工。
最終由考評組根據加工精度、光潔度、尺寸公差符合率進行量化評分。
這是核心中的核心!”
念到這裏,會議室裏已經響起了一陣小聲議論。
把理論和技術實操擺到一半的分量,這幾乎是告訴所有人,手上沒真功夫,這一關就別想過去。
張愛國沒有停頓,繼續念道:
“第二項:‘生產貢獻與工作態度’,占總分30%。
此項考察職工的實際產出和日常表現。
主要依據過去一年的生產記錄,包括:完成定額的工時總量、產品質量合格率、報廢率。
此外,是否有技術革新、提出並被采納的合理化建議、在師徒傳幫帶中是否有突出貢獻,也將計入此項評分。
平時的勞動紀律、愛護設備、節約原材料的情況,亦作為參考。”
這一條,將貢獻量化,直接與生產效率和價值創造掛鉤。
“第三項:‘工齡資曆’,占總分15%
考慮到老師傅們的豐富經驗同樣是寶貴財富,在此予以適當體現。
但主要依據是在本工種崗位上的連續工齡。”
這一條算是給老師傅們的一個定心丸,但占比明確限製在15%。
最後,張愛國念出了讓所有人,尤其是幾位政工幹部臉色突變的一條:
“第四項:‘政治覺悟與學習精神’,占總分5%。
此項考察職工參加廠內組織的政治文化學習出勤率、學習態度,以及日常關心集體、服從工作分配等基本表現。”
“百分之五?!”
終於有人忍不住失聲低呼出來。
是負責廠裏宣傳和工會工作的副書記,他臉色漲紅,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普遍強調“政治掛帥”、“思想先行”的氛圍下,將政治學習的權重壓得如此之低,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這傳遞出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在金陵機器廠,技術能力和生產貢獻才是硬道理……
三車間主任趙喜奎的嘴角抽搐了一下,他本能地覺得這不對勁,但又說不出哪裏不對。
他打仗出身,知道關鍵時刻能炸掉碉堡的才是好兵,光會喊口號的沒用。
可這白紙黑字地把政治學習的分數定得這麽低,還是讓他感到一種莫名的惶恐和不適。
整個會議室的氛圍,因為這清晰無比、權重分明的四項標準,而變得無比微妙和緊張。
所有人都意識到,陳朝陽要建立的,是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純粹以技術和貢獻為導向的新秩序。
然而,真正讓所有人呼吸急促的,是張愛國接下來念出的具體數字:
“技術等級薪酬標準:”
學徒工:基礎待遇不變,約 1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