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好像也不是不行
字數:3687 加入書籤
下午鋪子裏沒啥動靜,大家各司其職,一切正常,傍晚打烊,鋪子裏的人走的差不多之後,繡娘田氏猶猶豫豫的找到了知夏。
“東家,我不想幹了,想找你結一下工錢。”
人家不想幹,結工錢是天經地義的事,知夏自然不會反對。
“田大姐不幹了,是因為姐夫嗎?”
田氏的事情,她是了解的。
來鋪子裏總共半個月,幹沒滿五天的時候,她丈夫就找過來跟她要錢,田氏起初想跟她丈夫講道理,說還沒賺到,等發了工錢才有,她丈夫毫不猶豫,抬手就給了她一巴掌。
田氏沒辦法,最後才頂著一張印著巴掌的臉,哭著求了知夏,給她預支了二百文工錢。
知夏見她可憐,就給了。
後來才知,田氏丈夫好賭,她之前輾轉過不少繡坊,活都是被她丈夫給攪黃的。
好不容易來了知夏這裏,幹的比誰都賣力,就是擔心知夏因為她的丈夫,將她辭退。
沒想到知夏還沒冒出辭退她的念頭,田氏自己倒不想幹了。
田氏麵上有些難為情,甚至不敢往知夏的方向看。
“也不是,之前給他的錢敗幹之後,最近挺安分的。”
望著她的神情,知夏心裏隱約有了猜測。
“大姐稍等,我這就將工錢結給你。”她翻出賬簿,仔細核對田氏來鋪子裏的日子,“大姐是半個月之前來的鋪子,繡娘頭一年工錢一月五百文,半月就是兩百五十文,之前姐夫來,大姐從我這裏支走了二百文,我還得給你結五十文,大姐看看有沒有錯?”
田氏忙搖頭。
“是五十文,沒錯。”
知夏在賬簿上寫好明細,遞給她畫押。
“大姐在這裏按個手印,我這就將餘下的工錢結給你。”
田氏依照知夏的提示,在對應的地方摁上紅手印。
“田大姐是想去對麵繡春苑吧?”知夏將五十文遞給田氏,順便問了嘴。
田氏捏著知夏遞來的五十文麵露尷尬。
“照理來說,東家之前幫了我這麽多,我不該這樣做,隻是您也知道我們家的情況,我丈夫是個不成事的,家裏又有幾個孩子要養,對麵一個月多一百文,這一百文足夠幾個孩子吃幾天飽飯了。”
最主要的事,她不確定丈夫什麽時候又發瘋,將她的活攪黃,所以短期內能多賺一些是一些。
其實田氏有一技之長,哪怕靠她自己,養活幾個孩子絕對沒問題,隻是人家家裏的事,她自個兒又願意受著,知夏自然是不好去幹涉的,便隻說,“沒事,人各有誌嘛,希望大姐去了繡春苑之後能順順利利。”
“多謝東家。”田氏沒有急著離開,而是一臉為難的看向知夏,“下回我男人要是再來,東家可否先不要跟他提我沒在雲錦閣做工的事?”
她想先在對麵繡春苑混著,每個月多存一百文,手頭寬裕些,過年過節還能給孩子們稱兩斤肉補身體。
知夏微微擰了擰眉頭。
“這個忙我恐怕不能幫,大姐比我更清楚姐夫為人,若他在繡坊沒看到你,跟我要人鬧事怎麽辦?”
“也是。”見知夏不願幫忙,田氏有些失望,她看向知夏,扯了扯唇角,“那東家忙,我先回了。”
知夏嗯了一聲,看著她離開。
一旁,霜葉雙手環胸,眼神冷冷的望著田氏離開的背影。
“臉皮倒是厚,都不在這兒幹了,還想著主子包庇她。”
知夏歎了口氣。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這樣的人早些離開也好,省的後期出事。”她往霜葉的方向看去,彎起眉眼,“咱們回家。”
望著她的笑顏,霜葉愣了愣,點頭嗯了一聲。
知夏見狀,跟鋪子裏守夜的護衛交代了一句,便領著霜葉往食鋪的方向去了。
……
回家路上,知夏苦想突破辦法,回到家,還跟趙玉珍說了鋪子裏發生的事。
“娘,你說我要怎麽做,才能盡量將鋪子裏那些繡娘都留下來呢?長遠來算,我定的工價肯定比繡春苑好多了,還有繡春苑,也不知道他們背後靠山是誰,這些日子總跟雲錦閣對著幹。”
趙玉珍往女兒的方向看了眼。
“繡春苑背後的靠山是誰我不知道,至於怎麽留人,我隻能說人心隔肚皮,總會有些眼皮子淺的看不到長遠利益,除非買的人,否則人家又沒把柄在你手裏,來去還不是看他們心情?”
她這麽一說,知夏眼神突然亮了起來。
“對啊,如果是買的人,賣身契抓在我手裏,他們多少有幾分忌憚,比外邊招的不知根不知底的要可靠多了,我之前想著買下人成本太高,繡活又不一定有外邊招的人好,繡活好的人賣價更是高的嚇人,現如今有了鋪子裏這一批人,從去年到現在手裏頭也攢了一些,確實可以買一批人放在鋪子裏,哪怕繡活一般,時間長了,總能學出個名堂來。”
趙玉珍點頭。
“買人成本確實高,勝在穩妥,要不是你手裏攢了點銀子,我都不建議你這樣做。”
“那是自然。”說到這裏,知夏突然又有了主意,“其實杏花村和趙家莊姑娘家也不少,很多到十多歲了還沒有一技之長,日日跟著家裏操持家務幹農活,挺辛苦的。”
她看向趙玉珍,“娘,你說我弄一個女紅課堂,讓感興趣的人都學起來如何?她們將來能多一個選擇,也相當於是在給我儲備後備力量。”
村裏人知根知底的,用起來相對穩妥。
至少比外麵隨便招的繡娘要靠譜,那些奸懶饞滑、心術不正的,直接在村裏淘汰就行。
趙玉珍沉思片刻。
“倒也不是不行,隻是你想讓誰來教?”
“我鋪子裏不就有現成的繡娘嗎?”知夏說,“這種事師傅領進門,成不成的也隻能靠她們自己,到時候讓鋪子裏繡活出眾的,三人一組,每隔五天來村裏指導半日,其餘時間讓她們自個兒去練唄,反正也不收她們錢,自個兒準備學繡活的材料就是了,到時候有天賦的就帶去繡莊從學徒做起,沒天賦的早些勸退,免得費材料錢。”
趙玉珍一聽,“好像也不是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