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 章夫大國者,當有雄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字數:4334   加入書籤

A+A-


    “是吐蕃!是那祿東讚!”李道宗聲音發顫,幾乎是吼著說道。
    “那廝在朝堂上,當著陛下和文武百官的麵,指名道姓要小女去吐蕃和親,那些腐儒和文臣都紛紛附議!”
    “陛下…陛下似乎被他們說動了,說要兩日後再議!這分明就是要答應了啊!”
    他越說越急,虎目之中隱有淚光閃現:“誰不知道那吐蕃乃是苦寒之地,蠻荒不堪!雪雁她自小體弱,怎受得了那等折磨?”
    “此一去,無異於羊入虎口,此生再無歸期!老夫可就這麽一個女兒啊!”
    “長安伯,你素有急智,求你想想辦法,救救小女!”
    “隻要你能保住雪雁,不讓其遠嫁吐蕃,我江夏王府上下,必感念你的大恩大德,日後但有所需,老夫萬死不辭!”
    說著,這位沙場驍將、大唐郡王,竟對著林平安這個後輩深深一揖,姿態放得極低,全然不顧一旁還有小兕子和柳如煙在場。
    林平安連忙扶住他,心中已是波濤洶湧,果然,曆史的原有軌跡不會因他而改變,該來的還是會來!
    “王爺不必如此!就算王爺不說,我也不會讓祿東讚得逞!”
    李道宗聞言,頓時轉憂為喜,急聲問道:“長安伯可是想到法子了?”
    林平安點頭,接著附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好!我這就去安排!”李道宗聞言點頭,轉身快步離去。
    風風火火,雷厲風行,一向是大唐武將的風格。
    林平安對此早就習慣了。
    “兕子,時候不早了,走,我送你回宮!”林平安朝李明達微笑說道。
    “嗯!”李明達乖巧點頭。
    她雖然極為不舍,但也知道林平安有要事在身。
    …………
    暮色漸濃,林府後院書房。
    林平安將剛剛寫好還散發著墨香的小冊子遞給了柳如煙。
    “如煙,明日一早,找個口齒伶俐、最懂煽情的說書先生,讓他就在我們醉月樓的大堂說這個故事!”
    “告訴先生,不必添油加醋,隻需照本宣科,將故事裏的悲涼與無奈原原本本道出即可,尤其最後那幾句,務必字字清晰,送入每個食客耳中!若講的好,酬勞四倍結算!”
    柳如煙接過冊子,指尖拂過“王昭君”三字,又看到末尾那幾句驚世之言,心中已然明了。
    “郎君放心,妾身知道輕重,此事關乎郡主終身,更關乎我大唐顏麵,妾身定會辦得妥當!”
    她頓了頓,輕聲問道:“是否需要妾身安排些人適時引導…”
    林平安微微一笑,擺手打斷:“不必!真情實感,最能動人!”
    “虛假的引導,反而落了下乘!你隻需確保這故事能完整傳出去,剩下的事自有公論!”
    他深知,來自現代的那些凝聚了民族氣節的話語,在這個時代擁有何等震撼人心的力量。
    柳如煙鄭重點頭,將冊子小心翼翼收入袖中:“妾身這就去辦!”
    …………
    翌日,午時剛過,長安城,東市,醉月樓。
    正值飯點,酒樓內人聲鼎沸,香氣四溢。新式的炒菜和美酒“醉仙釀”吸引來了大量食客。
    其中不乏文人墨客、殷實商賈,亦有看似普通卻眼神銳利的精壯漢子——他們便是江夏王府的護衛,早已得了吩咐,今日特意來此“用膳”。
    大堂中央,擺上了一張方案,後麵坐著一位精神矍鑠、須發花白的說書先生。
    眾人正推杯換盞間,忽見那老先生拿起醒木,“啪”地一聲脆響,壓下了滿堂喧嘩。
    一眾食客好奇的目光齊齊投了過來。
    老先生清了清嗓子,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奇異的穿透力和滄桑感。
    “今日小老兒受東家所托,不講那神怪誌異,也不說那才子佳人!”
    “隻為諸位客官,說一段塵封舊事,講一位遠嫁塞外的苦命紅顏——”
    他語調沉緩,開始了講述。
    從漢宮春色,講到畫工貪賄,從君王誤選,講到孤女離鄉。
    他沒有刻意渲染悲情,隻是平鋪直敘,將王昭君被迫離開故土,踏入茫茫草原的彷徨與無助細細道來。
    “那匈奴單於,年老體衰,昭君公主青春正盛,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終日麵對黃沙孤月,唯有以淚洗麵!”
    老先生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
    一樓大堂漸漸安靜下來,原本的談笑聲消失了,不少人放下了酒杯,眉頭微蹙。
    當說到呼韓邪單於去世,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王昭君被迫再嫁給自己名義上的“兒子”時,堂內頓時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驚呼和吸氣聲!
    “這…這成何體統!”
    “豈有此理!簡直有悖人倫!”
    …………
    在場的一眾文人士子已是麵露怒色,憤慨不已。
    老先生適時地停頓,讓這種憤怒和不適在人群中發酵。
    繼而,他用更加沉痛的語氣道出王昭君曾上書朝廷,苦苦哀求歸鄉,卻隻得到漢成帝冷冰冰“從胡俗”三字回複的絕望。
    “…最終,這位絕代佳人,終是思鄉成疾,鬱鬱而終,香消玉殞於那苦寒異域,至死…未能再看一眼長安的柳色,再聽一曲故國的鄉音!”
    故事講完,大堂內一片死寂,落針可聞。
    許多感性的女食客早已掏出絹帕拭淚,即便是八尺昂藏男兒,此刻也覺胸中堵悶,鼻尖發酸。
    王昭君的悲劇,跨越了數百年時光,在此刻狠狠地擊中了他們的心靈。
    就在這片悲憤的沉寂中,老先生再次開口,聲音陡然拔高,變得鏗鏘有力,如同金石擲地。
    “故而,有血性者言:夫大國者,當有雄魄!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方為華夏脊梁,煌煌氣節!”
    每念一句,他的聲音便高昂一分,食客們的眼睛便瞪大一分,血液便沸騰一分!
    最後,他幾乎是吼出了那震古爍今的兩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啪!”醒木再次重重拍在案上,聲如驚雷!
    整個醉月樓仿佛被這聲驚雷劈中,短暫的極致安靜後,轟地一下炸開了鍋!
    “好!說得好!”
    “不稱臣!不和親!這才是我大唐氣概!”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壯哉!當浮一大白!”
    “憑什麽讓我大唐的女子去那苦寒之地受罪?!”
    “吐蕃狼子野心,豈是一個郡主能喂飽的?!”
    …………
    群情激昂,怒吼聲、讚同聲、拍案叫絕聲幾乎要掀翻醉月樓的穹頂。
    那些江夏王府的護衛們更是恰到好處地“情緒失控”,紅著眼眶,高聲痛陳和親之弊,將現場氣氛推向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