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技工學堂
字數:4442 加入書籤
夜色已深,陳曉克仍對著一疊攤開的圖紙和資料發愁。
台燈的光暈下,是他緊鎖的眉頭。完全摒棄現代物料,僅靠1950年的基礎去生產那些坦克配件,思路是清晰的,但每一步都仿佛要踩著刀尖走過。
氣缸頭可以用鑄鐵翻砂,但廢品率會高得嚇人;離合器片的摩擦材料隻能用土法燒結,性能堪憂;而最大的攔路虎——齒輪,沒有滾齒機,那用銑床分度頭一個一個齒銑削的原始方法,光是想想就讓人頭皮發麻。
效率低下、質量不穩定、對老師傅的消耗極大…這條路,走得通,但代價巨大,且無法持久。
“不能這麽硬闖。”陳曉克揉著太陽穴,自言自語。
符老的警告言猶在耳,大規模搬運此路不通,但少量、精準、隱蔽的支援,或許是唯一可行的折中方案。
現在不可能完全擺脫對現代的依賴。
他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可以少量多次地搬運。
不再輸送成品,甚至減少半成品,而是輸送能催生本土製造能力的核心部件。
他的目光落在“滾齒機”三個字上。對,就是它!如果能造出一台屬於自己的滾齒機,齒輪問題就迎刃而開。
他立刻開始規劃,在現代定製滾齒機最核心的部件——精密主軸總成、分度蝸輪副、高精度絲杠。這些部件技術含量濃縮,體積相對小巧,便於運輸。更重要的是,它們隻是“零件”,而非整台充滿現代痕跡的機器。
而在1950年的南昌,“前進廠”將利用本地鑄造能力製造笨重的床身、立柱,用自家的刨床、銑床進行加工,最後將所有部件總裝起來。
這樣,一台誕生於1950年的“本土”滾齒機就出現了。
輸入的現代因素被降到最低,但帶來的技術提升是跨越性的。
然而,這個計劃有一個致命的前提:他陳曉克自己,必須首先掌握裝配和調試這台精密機器的能力。
總不能把珍貴無比的核心部件運過去,卻因為裝配失誤而變成一堆廢鐵。
刮研、校準、精度調整…這些手藝活,光靠圖紙和說明書是學不來的,必須親手去摸,去練,去失敗無數次才能找到手感。
可是,去哪找這些老設備來練手?
他手頭那點錢,采購了核心部件後已是捉襟見肘,再租場地、買舊機床…他感到一陣無力。
他詢問了一下舊機床的情況,這些老舊機床本身不值錢,但是需要運輸加上維修保養,還是要花不少錢。
這還得依靠舊版人民幣了。
陳曉克盤算著要拿出多少錢幣時,他放在桌上的手機屏幕亮了起來,是那個熟悉的荷花頭像。
“青雲譜昌南三店工業區,朱橋東路29號倉庫。明天去接收。”信息來自符老的管家,言簡意賅。
陳曉克一愣,下意識地回複:“什麽?接收什麽?符老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真的…”
他的話還沒說完,一個電話直接打了進來,是符老本人。
“小子,”符老的聲音有些急促,“你這不要命了?還要送過去東西?”
“我不是繼續輸送物資,而是要練手,帶技術過去,少量輸入核心部件。”陳曉克解釋一下。
“好,”符老知道錯怪了陳曉克,他馬上就想到陳曉克財力並不足的問題,“你的難處,我清楚。你想練手藝,想搞技術的想法是對的。但你手頭那點錢,經不起折騰。從那邊帶東西過來換錢,每一次都是在走鋼絲,你賭不起,我更賭不起。”
陳曉克還想堅持一下自己的獨立性:“符老,我可以慢慢來,我自己能…”
“時間不等人。”符老輕輕打斷他,“你等得起,那邊也等不起。別犯倔,這不是你一個人的事。”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仿佛能看透陳曉克的掙紮,語氣放緩了些,卻更顯深沉:“過兩天,我給你發一個新的地址,去了報你的名字就行。裏麵該有的設備都有,缺什麽工具、材料,直接跟裏麵的負責人提,他們會給你安排好。以後那裏就是你的‘技工學堂’。”
說完,不等陳曉克再回應,電話便掛斷了。
陳曉克握著手機,愣了片刻,最終苦笑著搖了搖頭。
這種被人完全看透,並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感覺,有些別扭,但內心深處,卻又有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他不得不承認,符老的能量和安排,解決了他所有燃眉之急。
單打獨鬥,確實太難了。
第三天,陳曉克接到一個新的地址,也在昌南三店工業園,按照地址找到那個車間。
這是一個路邊樹叢後麵不起眼的建築,要不是陳曉克按照門牌號找過來,都不能發現這裏。
門衛室坐著一個50多歲看手機的保安,陳曉克就上前打了招呼。
“叔,這裏是朱橋東路42號吧?”
“是的,你找誰?”保安隨口問道。
“有人讓我使用這裏的設備。”陳曉克說起來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他臉皮還是太薄。
“哦,是陳先生吧?”
聽著先生二字,陳曉克都有些不自然,不叫同誌,也確實隻能叫先生了。
“是我。”
“那請進來吧!”
保安把自動大門打開,陳曉克走進大門,大門隨即關閉。
保安也從保安室裏走出來。
“我帶你去裏麵看看,李經理還在車間裏麵等你。”
陳曉克聽了也就點點頭,他不知道這裏是什麽情況。
推開沉重的鐵門,映入眼簾的景象讓他呼吸為之一窒。
工廠整體並不大,經過一個不長的走廊,在進入一間車間。
陳曉克看到一個內部寬敞明亮,與他想象中堆滿廢鐵的景象完全不同。
這裏更像一個精心規劃過的、略顯複古的生產車間。
幾台保養得極好的老式機床靜靜地矗立在各自區域:C620車床、X62W萬能銑、B665牛頭刨、Z35搖臂鑽…甚至還有一台小型的萬能外圓磨床和一台老式的滾齒機!
這些設備顯然都經過精心調試和維護,雖然歲月在它們身上留下了痕跡,但依然透著沉甸甸的精度和力量。
靠牆是一排整齊的工具櫃,玻璃櫃門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量具:從普通的卡尺、千分尺到精密的塊規、水平儀、光學平直儀,一應俱全。
工作台上,鉗工工具擺放得井井有條。
這要是他自己安置出來這樣一間工作室,不說金錢,光是時間就得幾個月。
而符老隻用了3兩天。
這是多大的能量呀!
陳曉克在裏麵轉悠一下,一個穿著工裝、氣質幹練的中年人微笑著迎上來:“是陳先生吧?符董已經吩咐過了。我姓李,是這裏的負責人,也是您的技術協調員。以後您需要什麽,無論是設備操作指導,還是特殊材料、外協加工,都可以直接告訴我。”
陳曉克看著眼前的一切,終於徹底明白,符老為他準備的不僅僅是一個場地,而是一個完整的、強大的後方技術支持體係。
他不再需要為資源發愁,可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磨練自己。
他深吸一口氣,對李負責人點了點頭:“李經理,麻煩你了。那我們…就開始吧。”既然已經到了,那就開始幹吧!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台等待被拆解又重裝的滾齒機,眼中燃起了專注的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