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抵達應天府,師生夜談
字數:5951 加入書籤
家裏所有的鋪子都賣了,田產保留,送給附近的農戶耕種。
金兵南下,鋪子可能毀掉,但田產一直都在。
所以,武鬆隻把鋪子賣掉了,田產保留。
孟玉樓負責家裏的賬目,看過後,說道:
“家中其他東西,也換成金銀細軟,準備好馬車、驢子。”
蘭香得了命令,馬上去辦。
轉眼到了除夕夜,武鬆和武大郎、李二寶聚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飯。
武大郎坐在中間,武鬆坐在旁邊,其他人依次落座。
看著滿滿一大桌人,武大郎非常高興。
幾年前,兄弟兩個還是被人恥笑的,如今武鬆做了江陵侯,武大郎成了大財主,今非昔比。
“二郎,哥哥高興,我們這些產業,都是因為你科舉中了狀元。”
“當年你舞槍弄棒,哪裏肯讀半點書,怎能想到你會中了狀元。”
武鬆笑道: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了書、中了進士,才可以做官。”
“有了權力,錢財自然就有了,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等過了年,到了應天府,我們會更好。”
武鬆給武大郎倒了一碗酒,眾人幹了一杯酒。
吃過年夜飯,黃秀秀和潘金蓮一眾人在房間裏守夜說話。
武鬆和武大郎、李二寶一起,和白石子、劉二到營地,和破陣營的兄弟一起過年。
破陣營的這些人是武鬆從西夏帶回來的,是武鬆的心腹。
並不是說他們本事多好,戰鬥力多強。
而是說,這400人完全聽從武鬆的命令,就算讓他們殺了徽宗,他們也敢。
熱熱鬧鬧過了年,等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家中事情處置妥當。
武鬆開始啟程往應天府去。
幾十輛馬車,數百人同時啟程,三百破陣營扈從,陣仗浩大。
潘金蓮、龐春梅、孟玉樓等人各自乘坐馬車,各自都有婢女跟著。
李瓶兒也把家私賣了,換成了金銀,帶著孩子,跟著武鬆出發。
吳員外也把家裏的產業變賣,帶著吳霖、吳月娘出發。
武大郎自不用說,黃秀秀帶著一眾妾室和孩子出發。
李二寶則帶了老娘,一同往應天府去。
臨行前,李二寶問了師父李滿鍋,想讓他一同去應天府。
李滿鍋舍不得清河縣,不肯離開。
這個陣仗實在太大了,武鬆出發的時候,幾乎整個縣城的人都來看熱鬧。
知縣詹體仁跟在武鬆身後,送到十裏亭還不肯回去。
“不用再送,待我到了京師,便給你調到應天府做判官。”
“清河縣新任的知縣尚未到,你不可離開。”
詹體仁對著武鬆拜了一拜,說道:
“全憑侯爺處置了。”
武鬆點點頭,帶著隊伍繼續走,詹體仁望著武鬆離去。
走出數裏,身後突然兩頭驢子追來。
李二寶回頭看時,說道:
“主人,您的義子來了。”
武鬆回頭看時,卻見吳英傑和他父親吳成秀騎著兩頭驢子匆匆趕上來。
到了近前,吳英傑納頭便拜:
“兒子往京師省試,請幹爹帶兒子同去。”
吳成秀眼巴巴看著武鬆,恨不得也跪下磕頭。
“起來吧,跟上便是。”
“謝幹爹。”
吳英傑大喜過望,當即把東西背好,跟著隊伍趕路。
吳成秀望著兒子遠去,激動得熱淚盈眶。
攀上了武鬆這棵大樹,日後榮華富貴不用愁了。
等到隊伍看不見了,吳成秀才樂顛顛回清河縣。
...
扈家莊。
元宵節後,扈家莊一應東西收拾完畢。
扈三娘給扈太公準備馬車,又選了願意跟著一起走的莊客。
至於那些不願意走的,扈三娘把田地免費給他們耕種,又把莊子借給他們居住。
準備完畢,扈三娘帶著扈太公出發。
下了獨龍崗,扈太公回望莊子,心中不舍,難免落下幾滴老淚來。
離開獨龍崗後,扈三娘開道,李成龍帶著破陣營前後護衛。
一路上不管是賊寇,還是官兵,見了都要乖乖讓路行禮。
走了十餘日,扈三娘抵達應天府時,武鬆已經到了兩天了。
張青、孫二娘早在應天府準備好了宅子,武鬆將潘金蓮、李瓶兒、吳月娘三家人安頓在一處大宅子裏。
孟玉樓、龐春梅和秀眉幾個人也不說什麽,反正平日裏都是姐妹,住一起還方便來往。
武大郎有單獨的宅子,黃秀秀依舊做了主母。
李二寶想讓老娘單獨住,做老夫人,過好日子。
老娘不願意,說一個人太冷清,也不習慣別人伺候,要和武大郎一起住。
李二寶覺著也挺好,便讓老娘跟著武大郎住。
扈三娘的宅子也準備好了,孫二娘直接帶著扈太公入住。
見了應天府的繁華,又見了新宅子寬敞,扈太公心中高興。
武鬆聽聞扈三娘到了,當即到家中拜訪。
扈太公看武鬆就像看女婿一般,十分歡喜。
家人安頓完畢,天色已晚,武鬆找到了應天府尹董逸議事。
此時天氣寒冷,董逸坐在書房裏,煮了一壺好茶,和武鬆對坐。
“二郎為何將家眷安頓在應天府?怕帝姬察覺麽?”
董逸笑嗬嗬給武鬆倒了一杯茶,武鬆喝著茶,說道:
“帝姬脾氣大,若是知曉,定然發怒。”
“不過,我將家眷安頓在此,另有計較。”
董逸好奇問道:
“甚麽計較?”
武鬆放下茶杯,說道:
“金國已然崛起,遼國必亡。”
“蔡京、高俅妄圖滅遼立功,必定適得其反。”
“遼國打不過金國,卻打得過我大宋,他們想依靠宋江,也太僥幸了。”
“等到兵敗後,金國窺見我大宋兵弱,必定發兵南下,京師不保。”
“到了那時候,應天府須擋住金兵,我將從此處反攻,恢複我大宋江山。”
武鬆語氣平靜,好似在說一件已經發生的事情。
董逸卻聽得目瞪口呆...
喚作別人如此說,董逸隻當做杞人憂天,不信便罷了。
可武鬆料事如神,從未錯過。
也就是說,京師汴梁真的會被攻破,大宋朝真的可能會滅亡。
“二郎既然知曉,為何不稟報聖上,救萬民於水火?”
武鬆抬眼看著董逸,非常認真地反問道:
“學生問老師,當今聖上何等人?”
董逸沉默不語...
“蔡京、高俅、童貫、楊戩四大奸臣當道,我便是去說了,誰信我?”
“你高俅胡作非為,年前被打入死牢,如今又做了殿前司太尉,他趙佶就是個亡國之君!”
董逸猛然一驚,嗬斥道:
“武鬆,不得無禮!”
武鬆喝了一口茶,說道:
“去年,我滅掉西夏回京師的時候,與胡博士談過一次。”
“那時候我便說,有亡國、有亡天下,好比那五胡亂華,便是亡天下。”
“聖上是昏君,奸臣當道,我無法清君側,能做的隻是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挽山河於已倒。”
“我知曉老師是個忠臣,也是個賢臣,但...人力有所不及,老師也可上書勸諫,但..武鬆覺著,與其激怒聖上,不如好生備戰,守住應天府。”
“待到山河破碎時,再造山河,如那郭子儀一般,做個中興之臣。”
一番話,說得董逸沉默不語。
武鬆給董逸添了一杯茶,說道:
“明日學生便回京師,請旨南征方臘,此去隻怕要數年之久。”
“應天府這裏,我會留下心腹將領,助老師守城。”
董逸問道:
“當初你舉薦我做府尹,就是為了以後?”
“是。”
武鬆非常坦誠,董逸沉默許久,歎息道:
“我知曉了,你放心去,我一定守住應天府。”
武鬆行了一禮,退出府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