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空有怒火,卻燒錯了地方。
字數:4860 加入書籤
大唐。
貞觀十六年。
東宮偏殿,空氣凝滯。
頭發花白的太子左庶子張玄素胸口劇烈起伏。
他的手指顫抖,指著坐在上首的年輕人。
“老臣……老臣無法再教導太子!老臣這就去麵見陛下!”
張玄素轉身,腳步踉蹌地衝出殿門。
殿內一片死寂。
宦官和宮女低著頭,身體縮緊,仿佛試圖消失。
李承乾坐在錦墊上,嘴角下撇,眼睛裏燃著一團火。
他的右腳鞋襪鬆散,腳踝明顯腫脹,但他坐得筆直,臉上覆蓋寒霜。
兩個年輕的伴讀跪坐在下首,額頭觸碰地麵。
“殿下息怒。”一個伴讀的聲音發悶。
“張師年老迂腐,殿下不必掛懷。”另一個伴讀的聲音顫抖。
李承乾哼了一聲,手指敲擊案幾,發出沉悶的響聲。
“息怒?孤有何怒?”他的聲音冰冷,“孤隻是說了幾句實話。這老匹夫便受不住了。”
他突然暴起,抓起案上的茶杯狠狠砸在地上!
“滾!都給我滾出去!全都滾!”
宦官宮女如蒙大赦,連滾帶爬地逃離大殿。
兩個伴讀也嚇得臉色發白,趕緊退了出去。
殿內瞬間空蕩。
李承乾喘著粗氣,胸口劇烈起伏。
他環視空蕩蕩的大殿,目光卻突然定格——
在殿柱旁的陰影裏,還跪坐著一人。
那人姿態沉靜,仿佛與陰影融為一體。
“誰?”李承乾厲聲喝道,“為何不滾?”
那人緩緩抬起頭,露出一張年輕卻異常平靜的臉。
“臣,李逸塵。”
李逸塵的聲音平穩,在這空寂的大殿裏顯得格外清晰。
這是他穿越而來的第三天。
他的身份是太子伴讀,一個微不足道的官職,但他的命運已經綁定在眼前這個暴躁的年輕人身上。
他記憶翻滾——
貞觀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足疾,性格乖張,寵幸俳優,親近突厥習俗,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謀。
貞觀十七年,謀反事泄,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所有親近者……皆斬。
他的死亡通知書已經預先簽署。
時間:明年。
執行人:李世民。
三天來,他觀察,他焦慮,他試圖尋找生機。
逃跑?不可能。
規勸?前麵幾個規勸的人已經被太子踢過。
進言?他地位低微,話語毫無重量。
他看著張玄素離去的方向,那是告狀的路,那是加速死亡的路。
這個逆反的青年,這個未來的囚徒,這是他唯一的抓手。
前世的他曾經是一名教師,見過各種問題學生。
叛逆的、挑釁的、自暴自棄的。
李承乾屬於最極端的那種——被父親否定,被身體殘疾困擾,被儲君身份重壓。
他用叛逆包裹恐懼,用憤怒掩飾絕望。
普通的規勸隻能是燃料,隻會助長他的逆反火焰。
必須反著來,必須比他更極端,必須比他更瘋狂,更直接。
矛頭要指向那個最至高無上的人,才能產生極致的破壞力和吸引力。
李逸塵深吸一口氣,看向李承乾。
“殿下。”李逸塵開口,他的聲音平靜。
李承乾斜眼看他,目光充滿不耐。
“怎麽?你想來個以死相逼是嗎?”
李逸塵沒有回答。
他反而緩緩站了起來,這個動作在禮儀森嚴的東宮,極其突兀。
李承乾的眉頭瞬間擰緊,“放肆!誰讓你起來的!”
李逸塵非但沒有跪下,反而向前走了兩步,停在李承乾案前數步遠的地方。
他臉上甚至帶著一絲古怪的笑意。
“臣笑殿下,空有怒火,卻燒錯了地方。”
李逸塵的聲音清晰,帶著一種令人不適的穿透力。
“殿下剛才和張玄素爭論的,不過是些書本上的皮毛。殿下為何不問他一些……他絕對不敢回答,但天下人都想知道的問題?”
李承乾被他的舉動和話語弄得一怔,一時忘了斥責。
“……什麽問題?”
“殿下就該問他!”李逸塵聲音陡然拔高,目光如炬,直視李承乾。
“問他:《論語》裏說‘子為父隱,父為子隱’,對不對?”
“這有什麽不敢答?當然對!”李承乾下意識道。
“好!”李逸塵猛地一擊掌,聲音響亮。
“那殿下就該立刻追問!既然如此,當年玄武門之事,陛下殺了兄弟,逼了父親,這算不算‘子為父隱’?算不算‘父為子隱’?”
“他張玄素天天教您忠孝仁義,您就問他,陛下做的這事,到底是忠是孝?是仁是義?讓他當著您的麵,給玄武門這件事定個性!”
李承乾如同被一道閃電劈中天靈蓋,整個人僵在那裏,瞳孔放大到極致。
他腦子裏嗡嗡作響,這問題……這問題太毒了!
太狠了!
太……無法無天了!
直接把他父皇一生最大的痛處和禁忌,用聖人的話架在火上烤!
張玄素怎麽答?
無論怎麽答,都是死路!
“你……你……”李承乾指著李逸塵,手指抖得不成樣子,呼吸急促,臉上卻不受控製地湧起極度興奮的潮紅。
“你瘋了!你這是誅心之論!”
“殿下!”李逸塵毫不退縮,反而又逼近一步,語氣更加激烈。
“再問他!《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陛下當年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身上傷痕累累,這算不算‘毀傷’?算不算不孝?他張玄素若是忠臣,為何不當年死諫陛下,讓陛下愛惜身體,遠離戰陣?他如今倒有臉來用孝道要求殿下?他的忠和孝,是不是隻看人下菜碟?”
“還有!”李逸塵根本不給李承乾思考的時間,語速飛快,字字如刀。
“陛下常教導百官‘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並令編撰《貞觀政要》,記錄君臣問對,彰顯從諫如流之風。那殿下就該立刻追問張玄素!”
他微微前傾。
“殿下就問,那《貞觀政要》裏記載的,虛心納諫、聞過則喜的陛下,和如今龍椅上這位,漸惡直言、甚至聽聞魏徵奏事時常怒形於色的陛下,究竟是不是同一位天子?”
“若是同一位陛下,為何《政要》所載的聖君之風,與如今殿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陛下言行,竟似有不同?這難道是著《政要》的史官詞藻浮誇,美化了過往?還是說……陛下雖口中仍倡‘納諫’,但其心其行,實則已變?”
“殿下!您就讓張玄素當著您的麵,解釋清楚這個疑惑!”
“讓他說,是《貞觀政要》這本陛下欽定、天下學子誦讀的治國之要記錯了,還是他張玄素和滿朝文武的眼睛看錯了,又或者……真的是陛下自己變了?讓他選!看他敢怎麽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