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唉,一步錯,步步錯啊!
字數:4488 加入書籤
他輕輕啜了口茶,神色莫測。
“也好,老夫便靜觀其變,看看這位太子殿下,接下來還能走出什麽妙棋。”
梁國公府,房玄齡則站在書案前,看著東宮發來的那份駁議文書。
上麵條分縷析地指出了他門下一位官員所提議程中的幾處疏漏,確實存在,難以辯駁。
“後生可畏啊。”
房玄齡輕輕歎了口氣,臉上看不出喜怒。
“懂得利用規則,懂得分散打擊,懂得展示力量而又不逾矩。陛下若知此事,會如何想?”
他搖了搖頭,將文書放下。
此刻出手幹預?
為了這點小事與太子正麵衝突,絕非智者所為。
隻能暫時隱忍,靜觀其變。
這幾位大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太子的反擊手段高明,在禮法上站得住腳,而且來得如此迅猛、範圍如此之廣,讓他們一時都有些措手不及。
想要還手,卻發現無處著力——太子打擊的都是些“小事”,他們若為此大動幹戈,反而顯得氣量狹小,針對性太強,必然引發陛下不悅。
更重要的是,他們摸不清陛下對此事的態度。
陛下是樂見太子展現魄力,還是會對太子的“咄咄逼人”心生不滿?
在聖意未明之前,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就在這滿朝文武都被太子這番組合拳打得暈頭轉向、驚疑不定之際,又一則消息傳出,再次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太子李承乾上表,以“崇文館整理典籍、弘揚文教有功”為由,奏請嘉獎魏王李泰所管轄的崇文館內數名官員,並請賜帛犒賞!
這一下,連那些自詡精明的朝臣也徹底看不懂了。
太子剛剛對朝中重臣發動了如此迅猛的報複,轉頭卻去嘉獎政敵魏王的下屬?
這唱的是哪一出?
唯有少數真正洞察局勢的人,在短暫的錯愕之後,猛然醒悟!
太子此舉,絕非示好,而是更高明的政治手腕!
兩儀殿內,李世民聽著內侍監王德的詳細稟報,臉上神色變幻不定。
“……太子殿下駁議兵部、吏部七項條陳,相關部司已按東宮意見退回重擬。”
“隨後,太子殿下上表嘉獎崇文館校書郎等三人,賜帛百匹。又特意讚許褚遂良日前關於節儉用度的諫言,稱此乃社稷良言。”
“命東宮署官攜宮中珍稀藥材,前往魏府上慰問,言國公體弱,乃國之損失,望早日康複,再為陛下分憂。”
王德說完,垂手躬身,殿內一片寂靜。
李世民久久不語。
太子的反應之快,手段之老辣,分寸拿捏之精準,讓他感到心驚。
那精準打擊的駁議,是赤裸裸的立威和報複,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狠厲。
而緊隨其後的懷柔之舉,更是妙到毫巔。
嘉獎崇文館……李世民想到這裏,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揚,露出一絲真正舒心的笑容。
好啊!好啊!這才是儲君應有的氣度!
不管高明內心如何想,他肯做出這番姿態,主動向青雀管轄的崇文館示好,這就是顧全大局,這就是兄友弟恭!
他寧願相信,這是太子經曆了挫折後真正的成長,認識到了作為儲君,不能一味逞強鬥狠,更要懂得籠絡人心,維係兄弟和睦。
至於這背後是否另有深意……李世民不願去深想。
“哥兒倆好,比什麽都重要……”
他低聲自語,仿佛在說服自己。
玄武門的陰影始終是他心頭的一根刺,他太渴望看到兒子們能和睦相處。
“陛下,”王德小心翼翼地問道。
“太子殿下所請嘉獎崇文館之事……”
他揮了揮手,對王德道:“太子的奏請,準了。崇文館相關官員,按太子所請,賜帛嘉獎。告訴太子,朕心甚慰。”
王德躬身應下,悄悄抬眼,見陛下臉上竟是許久未見的輕鬆笑意,心中更是凜然。
太子這一手,竟是直接撓到了陛下心中最癢處。
李世民靠在龍椅上,望著殿外明媚的陽光,隻覺得連日來的陰鬱似乎都散去了不少。
高明的成長,讓他看到了大唐江山延續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或許能避免血腥、相對平穩過渡的可能。
至於李泰那點心思,以及朝臣們的猜測和不安,在此時李世民的眼中,都比不上兄弟和睦這一點來得重要。
魏王府內,李泰將手中的一份禮單狠狠摔在案上,肥胖的胸膛劇烈起伏。
“嘉獎崇文館?那跛子!他這是什麽意思?打一巴掌給個甜棗?他把我李泰當什麽了!”
他臉色鐵青,眼中怒火燃燒。
“他這是在收買人心!做給父皇看!做給天下人看!”
杜楚客站在下首,麵色同樣凝重,他撿起禮單,仔細看了看。
“殿下息怒。太子此舉,看似懷柔,實則綿裏藏針。他嘉獎崇文館,是陽謀。”
“殿下若反應過激,便落了下乘,正中其下懷。”
“難道就任由他如此施為?”李泰怒吼道。
“崇文館那些人受了嘉獎,心裏會如何想?還會像以前一樣死心塌地嗎?還有朝臣,見太子如此寬宏大量,又會如何看本王?”
杜楚客沉吟道:“殿下,此刻我們不宜妄動。太子剛剛立威,氣勢正盛,陛下態度未明。我們若貿然反擊,反而顯得殿下您……容不下兄長示好。”
“當務之急,是穩住崔敦禮西州黜陟使之事。隻要此事落定,西州在手,主動權便仍在我等這邊。”
“至於崇文館受獎……不過是些許帛緞虛名,動搖不了根本。”
“殿下不妨也上表,感謝太子對崇文館的肯定,同樣彰顯兄弟和睦之意。”
李泰喘著粗氣,努力平複心緒,他知道杜楚客說得有理,但那股被算計的憋屈感,卻讓他幾乎發狂。
他死死攥著拳頭。
“好……好一個兄友弟恭!本王便看看,你能裝到幾時!”
他幾乎是從牙縫裏擠出這句話。
太子這一連串組合拳,在長安官場引起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太子殿下變化之大,實在是匪夷所思。”
一位中書舍人對同僚私下感歎。
“懂得剛柔並濟,亦有容人之量。嘉獎崇文館,此非尋常皇子所能為。”
“是啊,尤其是讚許褚大夫,慰問鄭國公,這說明殿下看重的是直臣風骨。若殿下真能如此,實乃大唐之福。”
而那些曾在朝堂上對太子舉薦李素立之事保持沉默,或暗中附議反對的官員,此刻更是心中忐忑,追悔莫及。
“早知太子殿下有如此胸襟手段,當日……當日便該出言維護一二。”
一名禦史在家中懊惱地對妻子道。
“如今再看,魏王雖得陛下寵愛,然太子畢竟是名正言順的儲君,如今又顯露出這般氣象……唉,一步錯,步步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