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優化方案是誰提出的?

字數:4351   加入書籤

A+A-


    趙建國主任放下那個燙手的紅色電話,激動的心情還沒平複,就立刻下達命令:
    “快!立刻執行三號緊急預案!最高保密等級!”他對著辦公室外待命的工作人員吼道。
    三號預案,是應對極端重要軍工項目的保密措施,寧北工辦成立以來幾乎從未啟動過。
    按照正常項目等級來說,63改壓根用不著這麽高的保密等級。
    可正好接近南方大戰的關口上,最上麵急著需要一款性能優越的自動武器,也就自然而然的將重要性上調。
    命令一下,整個工辦大院仿佛被按下了靜音鍵,保密部門的幹事們迅速行動,文件被加密歸檔,通訊被嚴格監控,所有知情人被再次集中進行保密條例強化教育,並被要求簽署更為嚴格的保密承諾書。
    與此同時,兩輛掛著軍牌的綠色吉普車,載著工辦最可靠的保衛幹事,風馳電掣般駛向紅星廠,直接將廠區暫時封鎖戒嚴,許進不許出,所有對外通訊被24小時監聽記錄。
    工人們被告知,在特殊時期結束前,不得與外界談論任何有關新槍測試的事情,違者以泄露國家機密論處。
    “發生什麽事了?”
    “怎麽不讓我們進廠子?出去還得打報告?啥情況啊到底是。”
    “聽說是市辦裏來人了,下了保密條例,一會大家夥都要簽字。”
    “保密條例,咱們廠裏還有什麽可以保密的?”
    “你忘了?就是咱們小林廠長剛弄出來的那一隻新槍啊,陣仗可大了!”
    …………
    廠區內,氣氛肅穆,林默和王鐵柱帶著核心技工,將樣槍和所有的測試記錄、工藝圖紙再次檢查、核對、封存。
    車間被臨時劃為保密區域,進出需要特殊通行證。
    “上麵馬上派遣專家組下來,如果專家論證沒問題,這一次你們紅星廠可以說得上是解決了上麵的一個大難題。”
    “這可是個大功勞。”
    趙建國頗為興奮的說道,臉色通紅。
    “趙主任,什麽功勞?”
    何建設有些好奇的問道。
    其他人也豎起耳朵聽著。
    隻有林默老神在在的坐在一邊不為所動。
    “目前不能說,老何,你知道的,要不了幾天就能知道是什麽事情了。”趙建國笑了笑。
    “明白。”何建設點點頭。
    接著,趙建國看著一邊冷靜的林默,心裏對林默的評價再次提高一個檔次。
    果然,京都大學的高材生就是不一樣啊。
    這一次要不是林默出手完成項目改進,紅星廠已經被全場解散。
    500多位職工也將麵臨生存壓力。
    他心裏感慨道。
    ……………
    第二天下午,一支低調卻分量極重的車隊,在沒有任何提前通報的情況下,直接駛入了紅星機械廠。
    車隊由三輛車組成:一輛開道的軍牌吉普,上麵是安保人員,中間是一輛黑色的老式“紅旗”轎車,車牌是京字頭,後麵跟著一輛覆蓋著篷布的軍用卡車,裏麵似乎裝著某些精密儀器。
    車隊停下,紅旗轎車車門打開,趙建國主任早已帶著廠領導層等候在門口,見狀立刻小跑上前,身體微微前傾,神態恭敬無比。
    先從車上下來的是兩位安保人員,他們隻是掃視了一下環境,確認安全後,才對紅旗車裏點了點頭。
    緊接著,一位穿著灰色中山裝、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苟、戴著金絲邊眼鏡的老者,在一個稍微年輕些的助手攙扶下,緩緩下了車。
    老者看上去七十多歲,麵容清臒,他一下車,目光快速地掃過廠區的廠房、設備,眉頭微微蹙起,似乎對這裏的簡陋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是一絲失望。
    趙建國趕緊上前,聲音帶著敬畏:“歡迎首長!歡迎各位專家蒞臨指導!這位一定就是京華大學的秦懷民秦教授吧?久仰大名!”
    秦懷民,國內機械工程學界的泰鬥,材料科學與精密加工領域的權威,參與過無數國家重點軍工項目的論證和評審,是真正國寶級的專家。
    他這次親自前來,足見京都方麵對此次“改進”事件的重視程度達到了頂峰。
    秦教授微微頷首,聲音平和卻自帶分量:
    “趙主任客氣了。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就不耽誤時間,直接帶我們去看東西吧。”
    “是是是!這邊請!一切都準備好了!”趙建國連忙側身引路,一行人朝著戒備森嚴的鉗工車間走去。
    進入車間,秦教授的目光立刻被車間中央那張鋪著白布的桌子吸引,那支改進型的63式步槍,正靜靜地躺在那裏。
    秦教授助手從帶來的手提箱裏取出各種便攜式檢測儀器——光學比較儀、粗糙度測量儀、便攜式硬度計、高精度遊標卡尺和千分尺。
    兩名安保人員則警惕地站在一旁,監督著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
    秦教授戴上白手套,首先拿起那支步槍,並沒有急於測試,反而仔細端詳著每一個細節。
    他仔細查看著導氣孔的邊緣,甚至拿出一個高倍放大鏡觀察內壁的光潔度,掂量著整槍的重心,檢查著槍托的貼合度。
    趙建國和何建設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全是汗,生怕哪個環節出問題。
    “開始吧。”過了大概三四分鍾,秦教授淡淡地說了一句。
    助手立刻上前,按照流程開始檢測。
    “槍管外徑,測量三點,方差0.01毫米內…”
    “膛線陰線直徑,一致性檢測…”
    “導氣孔直徑,實測3.51毫米…”
    “表麵洛氏硬度,HRC 49.5…”
    &n…”
    一個個數據從助手口中報出,被旁邊的工作人員迅速記錄在案。
    聞言,秦教授的眉頭微微挑動了一下,但依舊不動聲色。
    “裝彈,實彈測試。”他命令道。
    依舊是那個流程,但這次,所有的靶標都換成了最高標準的軍用靶,測量儀器也換成了專家組帶來的、精度極高的光電測速儀和高速攝像機。
    精度測試,可靠性測試,極限射速測試…
    “一百米散布,53毫米!”
    “槍口初速偏差,小於5米/秒!”
    “連續射擊300發,無故障!”
    “高溫狀態下,機構動作正常!”
    數據一次次地衝擊著現場每一個人的認知底線。
    隨行的兩位安保人員,雖然依舊站得筆直,但眼神中的驚訝和震撼已經無法掩飾。
    當最後一項測試完成,秦教授親自走到靶紙前,看著那密密麻麻卻又集中得可怕的彈孔時,他終於緩緩地摘下了眼鏡,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他沉默了很久,語氣第一次出現了劇烈的波動:
    “這槍管…這熱處理工藝…是誰做的?這導氣係統的優化方案…是誰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