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這……什麽破廠!
字數:4335 加入書籤
下午三點五十分,京華大學的大禮堂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學生。
王海、李衛國宿舍四人趕到時,看到不少熟麵孔,有同係雷達專業的,還有機械係、化學係的同學。
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交頭接耳,臉上都帶著好奇和幾分躍躍欲試。
“謔,人還不少!”王海踮著腳看了看,“機械係、化工係的也來了,看來這‘紅星研究所’胃口不小啊,是個大單位?”
“肯定是好單位,不然怎麽能搞‘雙選’?估計是哪個保密大院吧?”張建兵猜測道,語氣裏帶著期待。
趙誌剛興奮地搓著手:“軍工技術研究所!聽著就帶勁!說不定是搞導彈、衛星的!”
連一向沉靜的李衛國也推了推眼鏡,眼中流露出興趣:“進去聽聽看,說不定就是好單位。”
大家懷著對“大廠”、“好單位”的憧憬,隨著人流走進了禮堂。
禮堂裏坐了大概三四百人,大多是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嗡嗡的議論聲充斥著整個禮堂。
四點整,校學生工作處的領導先上台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強調了這次“紅星軍工技術研究所”的招聘是經上級特批的試點,希望大家認真對待,然後,他請出了研究所的代表。
當林默走上講台時,台下響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
沒別的,林默太年輕了!雖然穿著中山裝,努力顯得沉穩,但那張臉龐分明就是個剛剛畢業沒多久的學生模樣。
很多人在心裏嘀咕,這能是多大單位的領導?
林默站定,目光掃過台下那一張張充滿朝氣和迷茫的臉龐,他深吸一口氣,沒有過多的寒暄,直接開始了介紹:
“各位同學,下午好。我是林默,紅星軍工技術研究所以及紅星機械廠的負責人。”他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禮堂,清晰而平靜。
“首先,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研究所的情況。我們所,隸屬於總裝備部,正團級建製,位於北方的寧北市,下屬兩個生產廠區,紅星一廠和紅星二廠,擁有職工1500餘名……”
“寧北市?”台下有人小聲重複,語氣裏帶著疑惑,顯然對這個地名很陌生。
林默聽到了下麵的竊竊私語,他繼續不疾不徐地說:
“可能很多同學對寧北不太熟悉。它是一個地級市,距離首都大約四百公裏,是一座以工業為主的城市,不如京都繁華。”
這話一出,台下原本期待的氣氛明顯一滯。
不少學生臉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四百公裏?地級市?工業城市?
這和他們想象中的“保密大院”、“首都科研所”相去甚遠!
林默將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他話鋒一轉:
“但是,我們研究所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了一項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新型單兵武器的研發、定型和批量生產,獲得了軍部的高度認可和嘉獎!”
“紅星廠更是獲得了全體三等功。”
他略微提升了一些音調,帶著自豪:
“而我本人,相信台下很多同學都認識,尤其是機械係的,我是京華大學機械係七八屆的畢業生。”
“和在座的很多同學一樣,去年這個時候,我也坐在這裏,等待著命運的分配。”
“什麽?”
這下,台下的騷動更大了!
難以置信!這個看起來像助教一樣的年輕負責人,竟然是去年的畢業生?還是本校的學長?
不到一年時間,他成了正團級研究所的負責人?
這簡直像天方夜譚!
要不是校領導就在旁邊,可能在座的學生們都會懷疑這是哪個騙子單位了。
不過,林默沒有在意這些,他繼續介紹招聘需求,和之前在校長會議室說的大同小異,重點強調了電子信息、化工(含能材料)、機械等專業方向。
然後,他拋出了最關鍵的信息:
“由於我們研究所承擔任務的特殊性和對人才的高標準要求,本次招聘不直接按成績分配,我們將采取自願報名、統一筆試與麵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選拔。”
“還要考試?”台下又是一陣嘀咕。
本以為“雙選”就是聊聊天,看看簡曆,沒想到這麽正式,這麽麻煩。
“筆試主要考察專業基礎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麵試則側重於綜合素養。”
林默解釋道:“我們尋找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畢業生,更是有潛力、有擔當、願意為國防現代化貢獻力量的同行者!”
他的話音落下,禮堂裏出現了短暫的寂靜,隨後是更大的議論聲。
“搞什麽啊?一個偏遠地區的廠子,還要筆試麵試?擺這麽大譜?”
“就是,還以為是什麽好單位呢,白高興一場。”
“寧北…聽都沒聽過,那麽遠的地方,去了還能回來嗎?”
“算了算了,我還是等分配吧,說不定能留京呢。”
“走了走了,沒意思。”
一時間,禮堂裏響起了一片座椅翻動的聲音。
相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條件不錯或希望留在大城市的,聽到單位地點偏遠且流程非常繁瑣後,頓時失去興趣,紛紛起身離開。
不到一會兒,原本坐了七八成滿的禮堂,空了一小半。
王海也猶豫了,他拉了拉李衛國的袖子:
“衛國,我看算了吧?寧北那地方,鳥不拉屎的,還得考試,多麻煩。等我爸托托關係,說不定能給我弄進北京哪個研究所呢。”
張建兵也打起了退堂鼓:“是啊,聽著就不太靠譜,萬一考不上,還耽誤了等分配。”
但李衛國卻盯著講台上的林默,眼神閃爍。
他對地點不太敏感,但林默說的“新型單兵武器”、“正團級建製”,尤其是林默本人畢業一年就達到的高度,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一個偏遠廠子,能一年內搞出這麽大動靜?這個學長不簡單。我想去考考看,就當檢驗一下自己學得怎麽樣了。”
趙誌剛更是熱血上湧:“我覺得挺好!越是偏遠,越是需要我們去建設!學長能一年幹到正團,說明那裏有真本事就能出頭!比在大機關裏論資排輩強!我去!”
最終,王海和張建兵選擇了離開,回宿舍繼續等待那縹緲的“好分配”。
而李衛國和趙誌剛,以及禮堂裏剩下的大約一百五六十名同學,決定留下來,參加接下來的筆試。
他們中有的和李衛國一樣,是被學長林默的傳奇經曆所吸引,有的像趙誌剛一樣,懷抱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但是更多的是抱著“多一個機會,試試看也無妨”的心態。
工作人員迅速分發試卷。
筆試題目由林默和秦老親自擬定,不僅考察基礎理論,而且有很多結合實際應用的分析題。
考場裏靜悄悄的,安靜的隻剩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留下的學生們,一個個都低著頭,認真答題。
而林默和秦老,則在一旁靜靜地觀察著。
他們知道真正能耐住寂寞、並且具備真才實學的人才,就在這群堅持下來的年輕人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