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無人機試飛!
字數:7846 加入書籤
十一月中旬,那條從贛北遷來的活塞發動機生產線,在幾位借調工程師和廠裏選拔出的年輕技工日夜不休的調試下,終於磕磕絆絆地開始了運轉。
活塞發動機也陸陸續續的下線進行檢測。
與此同時,在光電技術研究室和電子與信息工程研究室的聯合攻堅下,“天眼”項目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基於林默提供的核心設計思路,結合紅星廠在精密加工和小型化方麵的獨特優勢,兩種不同動力路徑的無人機工程樣機,終於迎來了下線的時刻!
這一日,天高雲淡,北風微凜。
紅星廠深處,一處更加隱秘、被丘陵環抱的狹長穀地——三號特種測試場,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
林默在秦懷民,何建設以及“天眼”項目核心成員李衛國,孫偉良等人的陪同下,乘車抵達了測試場。
負責現場測試的,是項目組新提拔的年輕工程師,名叫周銳。
他原是二廠,也就是前進廠的老員工,讀大專時係統學習過飛行器工程設計,後來項目組孫偉良知道後,直接從二廠把人要了過來,成為了研發組的一員。
此刻他臉上帶著緊張與興奮,快步迎了上來。
“林所!秦老!何副廠長!一號、二號工程樣機已經準備就緒,請領導檢閱!”周銳的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發顫。
林默點點頭,目光投向測試場中央那片平整的水泥地。
那裏,靜靜地停放著一大一小兩個造型奇特的“飛行物”。
較大的那架,編號“天眼1A”,采用上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機身纖細,翼展約莫1.2米,通體由輕木和蒙皮覆蓋,尾部裝有一台小巧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雙缸二衝程活塞發動機,驅動一副木質螺旋槳。
這是依托新生產線製造出的50cc排量發動機的驗證平台。
較小的那架,編號“天眼1B”,造型更加緊湊,翼展約0.8米,采用飛翼式布局。
看起來更像一個扁平的三角形,動力來源是機腹下方搭載的一組高能量密度鎳鎘電池組和一台直流電機驅動的涵道風扇。
“先匯報一下具體參數。”林默沉聲道。
周銳深吸一口氣,如同報菜名般清晰地說道:
“‘天眼1A’,活塞發動機型:
翼展:1.2米,機長:0.9米。
空重:3.5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5.8公斤。
動力:紅星50cc二衝程風冷活塞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1千瓦
預估續航時間:45分鍾
最大平飛速度:85公裏/小時
控製方式:無線電遙控,有效距離3公裏”
“‘天眼1B’,電池動力型:
翼展:0.8米機長:0.6米
空重:1.8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2.5公斤
動力:鎳鎘電池組,直流無刷電機,涵道風扇推進
預估續航時間:25分鍾
最大平飛速度:65公裏/小時
…………
匯報完畢,周銳有些忐忑地看向林默。
這些數據,在林默看來,自然是簡陋得可憐。
但對於這個時代,對於從零開始的紅星廠而言,已經是邁出了從無到有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很好,開始測試吧。”林默沒有多做評價,揮了揮手,直接下達命令。
話音落下,測試員首先啟動“天眼1A”。
隨著周銳手中的遙控器撥動,那台50cc的小發動機發出了一陣略顯尖銳但還算平穩的轟鳴,螺旋槳高速旋轉起來,卷起地麵細微的塵土。
在遙控指令下,無人機開始在地麵滑跑,速度越來越快,最終機頭輕抬,晃晃悠悠地脫離了地麵,衝向了藍天!
“起飛成功!”現場響起一陣低低的歡呼。
無人機在周銳的操控下,在測試場上空盤旋,爬升,俯衝,做出一些基本的飛行動作。
整個飛行過程中,發動機工作基本穩定,雖然噪音較大,飛行姿態也偶有晃動,但總體可控,沒什麽大問題。
隨著時間過去,續航測試進行了約38分鍾,最後因油料耗盡安全迫降在場邊草坪上。
“報告:天眼1A飛行測試完畢!”
接著是“天眼1B”的測試。
相對於發動機動力方式的天眼1A,1B的電池動力啟動幾乎無聲,隻有涵道風扇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在空中飛行顯得更加平穩靈活,然而續航僅僅飛行了22分鍾,指示燈就顯示電量不足,被迫返航降落。
兩次飛行測試,基本達到了設計預期,驗證了兩種動力方案的可行性,但是也暴露了續航,穩定性,控製距離等方麵的不足。
看著兩台安然降落的無人機,在場的項目組成員都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
這意味著,他們真的把“天眼”從圖紙變成了現實!
不過,林默的臉上卻並沒有太多的喜悅。
他走到兩台剛剛結束使命的無人機旁,輕輕拍了拍“天眼1A”還帶著餘溫的發動機外殼,又看了看“天眼1B”那安靜的電池艙,眉頭微蹙。
他轉過身,麵向所有參與“天眼”項目的研發人員,以及陪同前來的秦懷民,何建設等人,聲音清晰地回蕩在空曠的測試場上空:
“同誌們,我先說一句,今天的測試還是很成功的!”
“我們成功地讓兩種不同動力的無人機飛上了天!這是我們紅星廠在無人係統領域邁出的堅實第一步,意義重大!”
他先是肯定了大家的成績,隨即話鋒陡然一轉,語氣變得凝重而富有穿透力:
“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第一就是續航,續航太短還沒等飛到敵人頭上就沒有動力了,這肯定不行。”
“尤其是天眼1B,采用的電池技術,還遠遠不夠,需要大家繼續攻堅電池技術。”
林默頓了頓。
這也是他後麵有關於天眼的發展重心之一。
要知道,前世的他就是能源專家。
對於這種電池技術的更新可以說是手拿把掐。
隻需要時間即可。
“第二個,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千辛萬苦造出這個能飛的東西,讓它冒著風險飛到敵人頭頂,難道僅僅是為了讓它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亂轉,或者拍幾張模糊不清、需要等它飛回來才能看到的照片嗎?”
林默繼續開口發問。
這個問題,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難道……不是嗎?目前的無人機,不就是這樣用的嗎?
八十年代中期,世界範圍內的無人機技術尚處於早期探索和應用階段。
主流無人機多為一次性使用的靶機,或者像M軍早期“火蜂”等型號,主要用於執行預定航線的偵察任務,通過搭載膠片相機進行拍攝,待無人機回收後才能取出膠片衝洗判讀。
其最大的缺點在於——信息獲取的嚴重滯後性!
無法實時感知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無法為指揮員提供及時的決策依據。
林默的目光掃過一張張茫然又帶著思索的麵孔,緩緩說出一個打破在場許多人認知的概念:
“不!遠遠不夠!無人機順利起飛隻是完成了第一步。”
“現在,我們要給它注入靈魂!這個靈魂,這個靈魂就是實時圖像傳輸係統!”
“實時圖像傳輸?”
這個詞對於在場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比新奇的,連博學的秦懷民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壓根聽不懂林默到底什麽意思。
大家看著林默,靜靜的等著解釋。
“沒錯,實時傳輸!”
林默頗為激動的說道:“想象一下,當我們的‘天眼’無人機飛臨目標區域上空時,它機頭下方搭載的小型攝像機,捕捉到的前方實時畫麵。”
“不是存儲在某個黑匣子裏,而是通過機載的微型圖像傳感器和發射裝置,轉換成電信號,幾乎同步地發送回我們地麵的接收站!”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畫著:“在我們地麵的指揮車裏,或者甚至是一個便攜式的顯示屏上,指揮官和戰士們能夠親眼看到無人機視角下的戰場。”
“例如敵人的兵力部署、車輛調動、火力點位置、地形地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我們站在雲端俯瞰,清晰,直觀,實時…………”
這個概念所帶來的衝擊力,是顛覆性的!
在此之前,所有人對無人機的認知,還停留在“會飛的相機”或者“遙控航模”的階段。
而林默所描述的,是一個能夠將遠方視野“直播”回來的“空中之眼”!
這意味著,戰場將對己方單向透明!意味著指揮決策可以基於最新、最真實的態勢!
意味著炮火可以更加精準,部隊可以更加靈活!
“這……這可能嗎?”李衛國喃喃自語,眼中充滿了震撼與不可思議。
“信號怎麽傳輸?那麽遠的距離,不會幹擾嗎?現在的技術根本達不到要求啊。”孫偉良也提出了技術上的疑慮。
“是啊,這怎麽實現?”其他項目組成員也提出疑惑。
“當然可能!而且,我們必須做到!”
林默斬釘截鐵地說道,“這,才是無人機真正的價值和威力所在!沒有實時傳輸的無人機,隻是一個昂貴的玩具。”
“擁有了實時傳輸,它才真正成為我們延伸的視野,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信息節點!”
他看到大家疑惑,知道是時候給大家“上上課”了。
他讓周銳將兩台無人機推到一邊,自己則走到測試場邊一塊臨時支起的小黑板前,拿起了粉筆。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問,現在,我就來簡單講講,這套‘靈魂’係統,大致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們需要攻克哪些難關。”
他轉過身,在黑板上畫出了三個核心框圖。
“一套完整的實時圖像傳輸係統,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前端采集與處理:在無人機上。我們需要超小型的CCD圖像傳感器,這是將光學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的核心。”
“目前國際上已有實驗室產品,我們需要盡快弄到樣品進行研究仿製,或者與國內相關單位聯合攻關,然後是視頻編碼壓縮電路,將龐大的圖像數據流進行壓縮,以便於傳輸。”
“二,無線傳輸信道:這是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我們需要研究模擬調頻,也就是FM或者更先進的擴頻技術。”
“在特定的無線電頻段,建立一條穩定,抗幹擾的圖像數據鏈。這涉及到高頻電路設計,天線優化,信號調製解調等一係列複雜技術。”
“三,地麵接收與顯示:地麵需要對應的接收機和圖像解碼還原電路,最終將信號還原成視頻,顯示在屏幕上。”
由於時間關係,林默講得比較粗糙,但大概把複雜的係統拆解成清晰的技術模塊。
同時也指出每個環節可能遇到的技術瓶頸和需要優先解決的難題。
“同誌們,”林默放下粉筆,目光炯炯地看著被他描繪的藍圖所震撼的團隊成員:
“我們現在造的無人機,隻是一個平台,一個載體。”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我們能否給它裝上這顆‘靈魂’!這將是一條比造出無人機本身更艱難,但也更有價值的路!”
“我知道這很難,可能需要我們投入比之前多數倍的努力和資源。但是,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真正實現的那一刻。”
“當指揮員看著我們傳回的實時畫麵,精準引導‘風暴’火箭彈摧毀目標的那一刻——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被曆史銘記!”
他的話語,充滿了無比的誘惑力。
試問哪一位研究人員不想自己的技術研發載入曆史呢?
李衛國第一個站起來,讚同道:“林所!我們幹!再難也要幹!”
孫偉良也用力點頭:“沒錯!這才是真正改變戰場的東西!我們跟著您幹!”
周銳和其他年輕工程師們更是群情激昂,恨不得立刻返回實驗室,投入到新的攻關中去。
看著眼前侃侃而談的林默,秦懷民撫須長歎,眼中滿是感慨:
“林默啊林默,你小子總是搞出一些新花樣,這把老骨頭,看來是閑不下來咯!”
何建設雖然對具體技術不太明白,但也聽得心潮澎湃,
他知道,林默這回估計又是要搞一個大動靜出來了!
林默看著被充分調動起積極性的團隊,滿意地點了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