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崛起的青年導演們

字數:10134   加入書籤

A+A-


    轉眼,時間進入八月。
    暑期檔的暗戰,仍在繼續,大部分影迷的注意力都在《繡春刀》和《唐山大地震》上麵。
    諾蘭執導的《盜夢空間》的票房悄無聲息的跨入了一億大關。
    三天一個億,放在幾年前,那都是值得大肆報道的新聞,現在嘛,也就一般化。
    如果《盜夢空間》不是諾蘭導演的電影,恐怕連版麵都沒多少。
    不過。
    隨著威尼斯電影節公布入圍名單,影迷的關注度已經不再票房之爭。
    爭什麽啊?
    一個新人導演和一個老牌商業片大導演同台競技,還不落後多少,誰勝誰負,那不是明擺著?
    輸了!
    馮鋼炮輸的一敗塗地!
    哪怕《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比《繡春刀》更高,他也輸了。
    這不。
    最近這幾天他又夜不歸宿了。
    火氣很大。
    如果說小鋼炮這邊是火氣大,路洋那邊就是走路都帶風。
    《繡春刀》的成功雖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他吃了最大的那一塊蛋糕。
    一顆冉冉升起的商業導演新星。
    就最近這幾天,他不知道接到了多少電話,有挖他的,有想請他去拍片子的,還有人套近乎的。
    更有甚者,有些未成名的演員不知道從哪裏搞到了他的電話號碼,各種照片直接通過彩信發了過來。
    都穿著很清涼。
    事業線大開。
    彩信內容,字裏行間充滿了暗示。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路洋不是第一次經曆,上次他拍的處女作《盲人電影院》拿了個不大不小的獎。
    那後麵就有各種聯係。
    隻是,這一次比那次還要更猛烈,更赤裸裸。
    如果他想,夜夜當新郎,那就是一句話的事,而且還都是那種質量很高的夜生活。
    但。
    他沒有那個意思。
    踩那麽多條船,萬一翻車了怎麽辦,圈內這樣的事件,那是一點都不少。
    七年前,張玉不就是曝光了潛規則事件。
    事件起因不是潛規則本身這件事,而是對方答應的事沒有給她辦。
    白嫖這件事,不論是古往今來,還是中外,都理虧!
    再有。
    前段時間那個女製片人遠走海外,也讓深光係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收起了一些心思。
    潛什麽規則?
    不如好好談個戀愛。
    真想多踩,那就把戀愛的期限調的短一點,一個月換一個不就行了?
    一個月的時間也夠長了,該玩的芝士,都能玩一個遍。
    玩玩再換下一個。
    沈良的同學潘子,現在就是圈內有名的浪子。
    女朋友換的比衣服都勤。
    沒有一段戀情是超過三個月的,不過,潘子心裏也有點逼數,那種野心勃勃的女人,一概不談。
    談完之後,那種大製作的女一號,也是沒有的。
    雖然憑他和沈良的關係,有些事可以辦,但他沒有恃關係而驕,他給前女友安排的都是那種戲份不輕不重的小配角。
    給誰都一樣的那種資源。
    類似的資源,不借沈良的關係,潘子一樣能安排。
    “潘子,你什麽時候出發去威尼斯?”
    這一天,攝影係97級的幾個人小聚了一會,張鵬也跟著聊起了近期最熱的話題。
    “我?”
    羅潘意外道。
    “我早得很,肯定是等電影節快開幕了再去啊。”
    “那麽晚?”
    從他們畢業至今,快小十年過去了,這麽多年過去,97級攝影班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混出了頭。
    真正在圈內拔尖的,沈良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再之後,那就潘子和杜劫兩兄弟。
    他們兩個雖然都沒有轉型成為導演,但論攝影,在圈內絕對是新銳力量。
    如果是拍3D電影,國內大多數導演都會選他們。
    畢竟。
    他們有大量的實拍經驗。
    “還行吧,到時候我跟阿傑一塊去。”
    潘子口中的阿傑是杜劫,不過,杜劫去威尼斯電影節不是因為《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而是因為《龍門飛甲》。
    杜劫是以《龍門飛甲》3D攝影指導的身份前往威尼斯電影節。
    是的。
    《龍門飛甲》也要前往這次電影節,是以展映的形式參加電影節。
    徐恪好歹是華語導演中的名導演。
    在國內外名氣都不小。
    “說起阿傑,他今天怎麽沒過來?”
    “他啊。”
    一旁的孫凡笑了笑。
    “丈母娘住院了,他趕著去獻殷勤呢。”
    如果說潘子是浪子,杜劫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好男人,日常根本沒有什麽花活。
    “啊?沒事吧。”
    張鵬關心道。
    “沒事。”
    潘子笑了笑。
    “就是割個闌尾,小手術,阿傑這不是新婚燕爾,要表現一下嘛。”
    “哦。”
    一聽是闌尾,那就沒什麽大事。
    “良哥呢,最近在忙什麽?”
    接著,張鵬話鋒一轉,他問沈良的行蹤倒沒有其他的意思,也不是想獲取什麽幫助。
    他都不在圈內混了。
    沒辦法。
    得回家繼承家業啊,十年過去,他當初學的那些東西,基本都交給了老師。
    咳咳。
    除了私拍。
    想當年,千禧年之初,私拍還沒流行的時候,他們就接了一些外快。
    當時憑借這份手活,沒少談女友。
    “良哥去了歐洲。”
    “啊,去這麽早?”
    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時間是9月初,現在才8月初,中間還隔了一個月。
    “沒有,良哥先去那邊是有別的事,陪老丈人體檢去了。”
    在程好懷孕前,體檢都是她帶著去,現在嘛,她挺著個大肚子,出行沒那麽方便。
    所以。
    老丈人體檢的事就是沈良帶著去的。
    “爸,結果出來了。”
    沈良拿著報告走了出來,笑著道。
    “情況很不錯,醫生說了,以後定期體檢就行。”
    “小良,麻煩你了。”
    “爸,你這說的,子女帶父母那不是應該的。”
    “好,好,我不說了。”
    程好她爸樂嗬嗬一笑,話是這麽說,女婿和兒子終究是不一樣的。
    雖然這個女婿的花邊新聞多了點,但娛樂圈嘛,這種事很正常,哪怕是正派人,也經不住別人拿著放大鏡來找問題。
    反正,他相信自家女婿。
    別的不說,單單從女兒那裏也能看出來。
    兩人在一起十幾年,幾乎沒有炒過什麽架,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體檢完了,沈良第二天就帶著老丈人飛回了國內。
    其實,他不飛回去也沒關係,私人飛機回去,下了飛機就有人接,可以直送到家。
    但。
    沈良還是多跑了一趟。
    這不是方不方便的問題,是態度問題。
    對程好,他心裏是有幾分虧欠的,有些事,他想管,也管不住啊。
    有時候小頭很難控製。
    懂得都懂。
    誰讓他又是一個負責人的男人,白嫖這種事,他可不幹。
    平心而論,他已經很克製了。
    什麽少女時代、天上智喜、王芝、奶遙都成了過去式,就拿奶遙來說,上次去日本,連聯係都沒聯係。
    她現在在小日子那邊發展的也不錯,是日本電視劇圈最知名的幾位女演員之一。
    而石原裏美。
    好像差了點意思。
    還在各種中小製作裏打轉,這次她好像也要來威尼斯電影節。
    別問沈良是怎麽知道的。
    是石原裏美給他發的消息。
    如果不是看到那封電郵,他都不知道石原裏美也會來威尼斯,她好像演了一部叫什麽《深夜東京》的文藝片。
    入圍的不是主競賽單元,而是地平線單元。
    跟著一起入圍地平線單元的還有李偉然的新片《風箏》,這是一部講述留守兒童題材的電影。
    是他拍完《泰囧》之後拍的。
    因為時間太趕,走得是特殊通道,目前這個消息還沒有對外放出。
    《風箏》的主演是牛俊峰,他飾演的角色就是一個留守兒童,女一號是熱一紮。
    她演得是姐姐。
    劇情沒什麽值得稱道的,就是講述留守兒童的現狀。
    截至2010年,全國017歲的流動兒童規模在3500萬人,留守兒童規模6900萬。
    流動兒童+留守兒童,一共1.06億人,占全國兒童數量的38%。
    也就是說,全國每100個兒童中,就有38個人收到了人口流動的影響,這其中,又有絕大部分來自農村。
    這6973萬留守兒童,有6103萬是來自農村,占全部留守兒童的87.5%。
    不論怎麽算,這都是一個難以忽略的數字。
    一個龐大的群體。
    然而。
    反應類似現象的影視作品並不多。
    李偉然拍這部片子,並沒有什麽刻意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表達什麽苦難,或者其他什麽。
    這是一部類紀錄片形式的電影。
    主要就是講姐弟兩人的日常生活。
    姐姐輟學在附近的縣城打工,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弟弟,牛俊峰飾演的弟弟,有點叛逆。
    如果是對類似題材不感興趣的人,看了這部片子,大概會覺得枯燥、乏味。
    很無聊。
    這不都是很常見的事嗎?
    有什麽可拍的?
    但。
    在不了解類似群體的人麵前,它又是另外一部電影。
    它展示了一種主流之外的群體。
    站在學院派的角度,這是一部拍的還不錯的片子,該溫情的地方,足夠溫情。
    該‘殘忍’的地方,又很殘忍。
    它不是那種赤裸裸的殘忍,而是個體命運在時代的浪潮下,無法脫離的‘殘忍’。
    男主角的叛逆是怎麽來的?
    隻是青春期嗎?
    也許是。
    也許不是。
    影片並沒有表述這些,它隻是記錄,隻是展示,冷冰冰的鏡頭,沒有任何內涵、隱喻。
    跟《小偷家族》比,它的鏡頭更加客觀。
    有很多的長鏡頭,也有大量的固定機位,兩位主角的演技也很自然。
    就像是親姐妹一樣。
    他們住的房子,也沒有刻意的拜訪,就跟千千萬萬的留守家庭一樣,他們有兩個家。
    一個是位於農村的老家,還有一個是城市裏的出租屋。
    李偉然拍這部片子,自然是為了衝獎。
    他急啊。
    胡雪楊之前拍的《又一年》,入圍了戛納,雖然是空手而歸,但入圍也是一種榮譽。
    全球那麽多導演,有幾個能入圍戛納的?
    每年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片子就那麽二十來部,入圍本來就是一種認可。
    還有。
    張孟以《鋼的琴》拿到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這個獎比《又一年》入圍戛納的份量還要重。
    不誇張的說,在70後的導演群體中,張孟在圈內排名,就是沈良之下的第一人。
    彎道超車了。
    拿了金雞獎的程爾都不如這個獎。
    畢竟,柏林電影是歐洲三大,哪怕柏林拉跨了,影響力也不是金雞能比的。
    程爾、胡雪楊、張孟三個人和李偉然差不多是同期生,他們跟沈良的時間也差不多。
    眼看別人混的風生水起,不僅在文藝片領域證明了自己,商業片方麵也沒有落後。
    他們三個,程爾不說了,早就是十億導演俱樂部的成員,他執導的電影,全球總票房已經來到12億。
    胡雪楊雖然差了一點,但在青春片領域,人家是國內最知名的導演之一。
    《那些年》上映了那麽多年,還是讓人念念不忘。
    至於張孟。
    他雖然在商業片領域還沒有什麽特別知名的代表作,但即將開拍的那部《大人物》,明顯是野心之作。
    題材很不錯。
    涉黑又涉Z,很敏感,過審之路很艱難,如果不是良哥,這片子估計很難過審。
    如果能拍好,說不定既能在票房上取得成績,還能拿幾個獎。
    所以。
    李偉然很急啊。
    一部《人在囧途》滿足不了他。
    《泰囧》?
    還沒上映呢,他也不知道這部電影的結果是什麽,站在他的角度,票房應該不會低。
    但也不會太高。
    喜劇片的票房是有天花板的,想要衝擊影史票房前十,前二十名,必須要拍大片。
    大投資、大製作是衝擊影史票房的基本要求。
    目前,他對執導大片沒什麽信心,隻能從獎項上追一追。
    先拿個小獎。
    然後再拍一部衝擊一下歐洲三大,老板給他的意見是衝一衝柏林。
    收到這個暗示,李偉然也明白了點什麽。
    或許,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老板真的有機會摘金。
    不然的話,老板為什麽要讓他去柏林?
    去威尼斯不是更好?
    威尼斯電影節是國內青年導演的福地啊。
    老馬,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