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65章 鑿山通水,飛槽渡水

字數:4557   加入書籤

A+A-


    朝廷最重孝道,這種案子隻要捅到刑獄司,就算董家在京城有關係也沒人敢袒護。
    董光耀會被依法處置。
    曹德既不用擔任何罪名,還能為民除害。
    明明有更加高明的方式,曹德偏要以暴製暴。
    一介草民不論對錯,隻要是官宦子弟,官府中人發生齷齪,板子必然要先打到曹德身上。
    若不是汪有道,高師爺和曹德關係不錯。
    換個人的當縣令,曹德恐怕已經進去了。
    “晚輩當時隻想著盡快除掉董光耀,免得他再害百姓,沒考慮這麽多,多謝老大人指點。”
    “你年輕有膽識,心係百姓,但光有這些不夠,做事得講章法,不能一味蠻幹,看你是塊可塑之才,老夫才跟你說這些,希望你以後能收斂性子,多想想後果。”
    “晚輩記在心裏了,以後定當三思而後行。”
    曹德誠懇道。
    唐清晏點點頭,話鋒一轉道:“董家的麻煩,老夫已經幫你擺平了,他們本想派人來青石村報複,老夫托人給京城的老友遞了話,董家理虧,這事就到此為止了,不會再找你們麻煩,你莫要因此憤憤不平,更不得因此而惹是生非。”
    曹德連忙起身行禮:“多謝老大人出手相助,晚輩無以為報,今後老大人有任何差遣,晚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唐清晏大概率是想培養一個得力人手,曹德正好順勢表忠心。
    唐清晏笑著擺手道:“坐下吧,老夫幫你也是為了這一方百姓,你在當地威望很高,把保境安民做好,就算是報答老夫了。”
    曹德眼圈一轉,說道:“多謝老大人抬愛,晚輩確實想為縣裏百姓做點實事,這些日子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想向老大人請教一二。”
    “哦,什麽事?”
    唐清晏隨口問道。
    “白河縣周邊土地肥沃,按理說該是北地糧倉,偏偏大部分良田都荒著,隻因為一個字,水。”
    原打算下月再說,既然今天碰上了,索性擇日不如撞日。
    唐清晏剛剛那番話,不見得全都是敲打和提醒。
    或許也有考察曹德的意思在裏頭。
    唐清晏點點頭。
    常人眼中,北地涼州屬於不毛之地,夏季風沙漫天,冬季大雪飄飄。
    幹旱天災,兵連禍結不斷。
    唯有當地人和官府清楚,涼州並非都是不毛之地。
    有著一大片千裏沃土。
    而這片沃土,恰恰就在二人腳下。
    以白河縣為起點,土地肥的流油。
    得益於一座常年積雪的大山。
    冰雪融化,形成了大片綠洲和肥沃耕地。
    西戎稱這座山為天之山,漢人則稱呼它南山。
    南山與百獸嶺遙相呼應,中間地帶又被稱為河西走廊。
    古雲有雲。
    八百裏秦川,不如一個慶陽原。
    “時過境遷,當地河床越來越低,田地比河床高出一大截,雪水流不到地裏,隻能眼睜睜看著良田荒廢。”
    唐清晏話中滿是惋惜。
    曾經的千裏沃土,如今即將成為新的不毛之地。
    “晚輩這些日子四處勘察,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能夠讓雪水重新灌溉土地。”
    “什麽辦法!”
    唐清晏大喜過望。
    “鑿山通水,飛槽渡水。”
    “這是何意?”
    唐清晏愣住了。
    聽懂了字麵意思,卻不知這些辦法如何解決灌溉難題。
    曹德緩緩解釋道:“晚輩覺得可以在山壁上鑿一條隧道,把冰雪融水引到山的另一側,然後順著山勢用木材和石材搭建懸空水槽,也就是飛槽,讓水順著飛槽流下來,這樣就能解決土高水低的問題,把水直接送到田間地頭。”
    唐清晏眉頭一皺道:“鑿山……搭建飛槽,工程量可不小啊,而且風險大,萬一隧道鑿不通,或者飛糟蹋了怎麽辦?”
    “晚輩提前勘察過地形,山體開鑿不算困難。”
    曹德如數家珍介紹著山體堅固程度,可以進行人工開鑿。
    而且隧道不用太寬,能容水流通過就行。
    開鑿的時候采取分階段進行法。
    先挖小段,加固好以後再往下挖。
    至於飛槽,采用粗壯的圓木做支架,上麵鋪設石板,再用石灰勾縫。
    保證穩固的前提下,還能縮減工期。
    就算下雨下雪,也不用擔心垮塌。
    “屆時,在隧道出口處建一個蓄水池,把春夏兩季多餘的雪水存起來,到了秋冬缺水的時候再用,這樣一年四季都能保證灌溉,隻要這個工程完成,萬畝荒蕪的良田都能用上水。”
    “青石村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有餘糧接濟周邊的村子,整個白河縣再無荒廢的農田,甚至還能大量開荒,將慶陽原重新變成北地江南,魚米之鄉。”
    “北地江南!”
    唐清晏端著茶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裏滿是驚訝。
    “你可知這種事情以前從未有人敢嚐試,稍有不慎就是一場大禍?”
    唐清晏反問道。
    “晚輩知道風險,可是為了當地百姓,晚輩願意冒險一試。”
    曹德正色道。
    唐清晏目光審視著一臉自信的曹德,仿佛第一次認識這小子。
    覺得曹德有勇無謀,需要自己敲打點撥。
    沒想到能想出這樣宏大且可行的計劃。
    “你仔細說說具體內容。”
    緊接著,唐清晏問出了一係列專業問題。
    “隧道大概鑿穿三裏地,穿過南山把水引到白河縣。”
    曹德如數家珍的提及飛槽從隧道出口開始,然後順著山坡往下搭。
    最高處大概兩丈,最低處和地麵平齊。
    這樣一來。
    水流能自然往下流,不用額外費力。
    “完成之前,每隔一段建一個閘口,百姓們可以根據田地的需要放水。”
    耳聽曹德麵麵俱到的介紹,唐清晏眼裏的驚訝越來越濃。
    到了最後,目光中甚至帶上了幾分震撼。
    在朝為官之時,唐清晏見過不少水利工程,卻從未見過如此巧妙的設計。
    既解決了土高水低的難題。
    又考慮到了後續的使用和維護。
    簡直是神來之筆。
    原本的敲打之意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個年輕人的無限期許。
    曾在工部任職數年,唐清晏對水利工程的成本,規模,難度再清楚不過。
    計劃雖妙。
    可實際落地也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