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
字數:6437 加入書籤
鍾山來到排練廳的時候,裏麵已經坐了不少人。
走到近處,他發現上次來時散漫擺放的桌椅今天已經擺成了一個環形,唯獨那張導演的桌子依舊在原地沒動。
這一圈桌子裏,隻有兩張名牌,一張是導演,一張是編劇,目前都還空著。
鍾山走編劇的座位前,拉開椅子剛剛坐下,就發現剛才還在互相聊天的演員們都忽然靜了一秒。
所有人的目光都或直接隱蔽地打量著自己。
鍾山奇怪地摸摸自己的臉,自嘲道,“鼻子眼睛都沒忘帶呀?”
此言一出,不少人輕笑出聲,大部分人都收回了目光,又開始自顧自的聊天。
唯獨有一個人依舊注視著鍾山,並且起身走了過來。
他拉開鍾山旁邊的椅子坐下,笑道,“我是譚宗堯,你肯定就是表揚信裏那個鍾山吧?大夥兒早就對你有所耳聞,也都是今天剛對上號。”
鍾山這才恍然明白為什麽剛才自己收到了一波注目禮。
果然,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教員誠不我欺!
這麽思考著,鍾山都在想要不要給老俞送一麵錦旗了。
再看看眼前的譚宗堯,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年輕一些,果然有幾分銳氣。
譚宗堯看鍾山沒說話,伸手從兜裏掏出一遝稿紙。
“鍾編劇,從星期二得到演出譚嗣同的安排之後,我認真閱讀了你的劇本,又去圖書館找了一些資料,這是我寫的人物小傳,算是一點微小的工作吧,您過過目?幫我修改修改?”
鍾山伸手接過稿紙,捏在手裏就知道不簡單。
現如今一張稿紙也就能寫二百多字,自己手裏這厚厚一遝,少說也得有三五千字的規模。
低頭翻閱一番,更是不一般。
雖然譚宗堯嘴上謙虛說是人物小傳,實際上這一份手稿,不僅包含了人物生平經曆,更有譚宗堯自己總結的一些人物表演的心得和計劃。
一個作為“官二代”的譚嗣同如何跟同輩交往,對變法的態度如何體現,佛法對於他的人生行為有哪些影響,他個人對死亡的看法,如何通過待人接物、行為動作表達性格特點……
這一份手稿,幾乎涵蓋了角色從性格發展、內心變化、情感起伏和肢體動作等多方麵的鑽研成果。
不客氣地說,這要放在後世,隨便選一個角度擴展一下,再加一些材料引用,就是一篇合格的研究生論文了。
這可隻是一個演員,一個在人藝不算核心的演員為了演好戲所作的準備之一。
怪不得人藝能被稱為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鍾山內心感歎之餘,嘴上也沒停住誇讚。
“譚老師,我看你資料做的很全麵嘛,還包括不少譚嗣同時候的資料整理,下了很大功夫啊!”
“這不算什麽!”
譚宗堯謙遜地擺擺手,“當初老先生帶我們,就是這麽要求,大家都是這麽做,入槽嘛!”
這已經不是鍾山第一次在人藝聽到“入槽”這倆字了。
所謂入槽,是指演員、導演來到人藝之後,一步步從小到大,逐步學習、成長,成為可信賴的核心的過程。
入槽了,才是人藝的班底,入了槽,做戲才能有人藝的靈魂。
在鍾山的理解中,這個入槽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個文藝工作者被體製化的過程。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個劇團之中,每個人都能夠在體係內合理發揮自己的作用,用心鑽研,通力合作,有著統一的“魂”,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
人藝的成功,正是來源於此。
而前世人藝的困境,恰恰也來源於此。
想及此處,鍾山點點頭,“資料你先拿好,等會後咱們討論討論?”
“好!我隨時有空!”
譚宗堯很高興,一口答應下來。
倆人聊了幾句,演員都到得差不多了,林釗華終於來了,依舊是不修邊幅,蔫蔫的樣子。
他晃到座位前,也不坐下,不僅如此,還張羅著大家都站起來。
“來來來!先唱歌!唱歌!”
眾人對此似乎也習以為常,旁邊年紀大些的朱琳開口問道,“小林,唱什麽歌?”
林釗華脫口而出,“帶勁兒的!”
忽然有人提議,“大刀進行曲怎麽樣?”
“行!”
林釗華一口答應,拉開椅子踩上去,高高的揮舞起雙臂,開始充當指揮。
“聲音都放開!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預備——起!”
排練廳裏頓時回蕩起了歌聲。
一首唱完,林釗華意猶未盡,幹脆跳下去繞著眾人指揮、大聲領歌,如此足足唱了四五首,才咧著嘴坐下。
一番歌唱,大家的精神明顯也調動起來,排練廳裏的氣氛比剛才活躍多了。
鍾山心想,果然能成為知名導演的人都有自己的招數。
所有人重新落座,劇本研讀正式開始。
對於話劇表演來說,台詞永遠是第一位的。
偌大的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看不清演員長什麽模樣都無所謂,如果聽不見台詞,那可是真要罵娘的。
所以研讀劇本,找氣口、調整情緒,就是排戲的第一步。
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演員都會根據自身特色和人物特點調整台詞的細節,所以也是編劇工作最繁雜的時候。
《法源寺》的劇本長度是兩個半小時,劇本研讀足足開了一整天,也才順下來兩遍。
由於排戲的周期僅僅三個月,所以到了下班時間誰也沒走,所有人都去食堂吃了飯,重新落座,繼續趕進度。
如此一遍遍推敲,足足讀完了三遍,林釗華眼看時間已經到了晚上九點,這才宣布今天到此為止。
從白天到晚上,鍾山手裏的筆就沒停過,此時才堪堪算是調整完了第一稿。
收起鋼筆,他捏了捏已經壓得泛白的指節,然後揉了揉酸痛的手腕。
怎麽感覺上輩子的腱鞘炎又追過來了?
考慮著要不要提前養生,鍾山隨手整理好稿子放進包裏,轉過身來,就看到排練室門口有個人滿麵春風地看著自己。
正是譚宗堯。
“鍾編劇,回家嗎?”
鍾山點點頭,心想這個點我不回家還能去哪?
真當1979年的燕京有什麽夜生活啊。
“聽說您住甘家口,正好我順路,捎你一段?”
“行啊!”
鍾山自然一口答應,順便瞥了旁邊經過的林釗華一眼。
言外之意是:你看看人家這態度!哪個像你,還讓我蹬!
林釗華白了他一眼,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遠了。
深夜的燕京街頭人煙稀少,此時的長安街上,汽車如同黑夜裏的一個個影子穿梭而過。
這年頭汽車燈泡耐久很差,所以在有路燈的街道,司機往往關著大燈。
夜晚雖然略有些寒涼,不過對於“猛蹬125”的駕駛員譚宗堯來說,正是給核心動力機構散熱的好時間。
譚宗堯猛蹬一陣,到了平路上終於鬆緩下來,就這麽慢悠悠的蹬著,偏過頭輕聲跟鍾山聊天。
要不說話劇演員吐字清楚呢,就這麽個架勢,譚宗堯的一字一句愣是清晰地送到了鍾山耳朵裏。
“鍾編劇,說實在話,我要感謝你啊!”
譚宗堯認認真真道了句感謝,講起了自己的經曆。
“你也許不知道,我這人打小就有話劇情節。小時候我家住得離人藝不遠,那時候就特羨慕人藝的舞台,那時候窮哇,一個學生也沒錢,反正一年到頭摳摳搜搜攢點毛票,全貢獻給人藝了。”
“就這還不算晚,那時候我還經常跟著角兒跑到史家胡同,在人藝宿舍門口一蹲半天,就為了看見心裏的偶像……”
鍾山心想,原來這個年代也有“私生飯”啊!
這話他自然不能說出口,譚宗堯見鍾山不應,自顧自地繼續說道。
“我看了十幾年的話劇啊!後來又進了劇院,算是實現夢想了。隻是進來之後,我才發現,當演員不容易啊!”
他一邊蹬著車子,一邊在風中絮絮地說著自己這些年的經曆,確實就像林釗華說的那樣,一直得不到什麽像樣的機會。
雖說劇團裏麵不分大小,可是體驗過話劇演出的人、對藝術有渴望的人又怎麽可能不想走到舞台中間呢?
譚宗堯寂寂無名多年,不肯放棄努力,缺的就是一個機會。
但在人藝這樣強手如林的劇團裏,得到一個機會有多難?
“院長23歲寫《雷雨》,於適之,23歲就演王利發了,鍾編劇你也才22歲吧,就能寫出《法源寺》這樣的劇本,可我呢?”
譚宗堯苦笑一聲。
“人的一生,除非天縱奇才,普通人抓住一次機會就是成功;抓住兩次機會,前途就不可限量。眼下您這部戲,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個機會。我感謝您!我也一定努力抓好!”
鍾山聽譚宗堯連番敘述、道謝、誇獎,他既沒有謙虛,更沒有反過來誇獎。
他隻是默默說了一句,“這兩天我寫點關於譚嗣同的材料吧,到時候送給你看看。”
“那可太好了!”
譚宗堯頓時大喜過望,自行車都蹬得快了不少。
這一句話,比千百句不重樣的誇讚更能讓一個追求上進的演員興奮。
帶著鍾山一路騎到甘家口,自行車停在筒子樓下,譚宗堯目送鍾山上樓,揮揮手,才轉身蹬車回家——他家其實離劇場很近。
深夜的筒子樓裏幾無燈光,鍾山隻能借著樓梯間透進來的微弱光線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
所幸之前的加班經曆,他對於這種黑暗已經非常熟悉。
爬到三樓,他輕輕敲敲屋門,不多時,睡眼惺忪的鍾友為打開了門。
“回來啦?”
鍾友為打著哈欠指指小茶幾上蓋著的碗碟,“吃飯沒有?給你留了菜。”
鍾山擺擺手,“在單位吃了。”
正要轉身進裏屋,坐在床上的王蘊如忽然開口了。
“那個……小山啊,上次你那個相親的姑娘,找人遞過話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