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雙方的接觸(十一更)
字數:3663 加入書籤
決策既定,高效的執行機製立刻啟動。
一支代號“探針”的精幹特殊小組在數小時內迅速組建完成。
小組負責人是瑪拉·索倫森博士,一位四十餘歲的女性,她同時擁有尖端材料學的博士學位和豐富的對外技術談判經驗,以冷靜、務實和善於把握對方心理著稱。
她的副手是理查德·沃德少校,一位來自對外安全部門、擁有多次在敏感區域執行低調任務記錄的行動專家,性格沉穩,觀察力敏銳。
小組核心成員還包括一名頂級的網絡行動專家,負責確保通訊安全與分析潛在的網絡陷阱,以及一名行為分析專家,旨在通過細微觀察評估接觸對象的真實狀態和意圖。
小組通過交叉分析關的證詞、斯特蘭奇和溫特斯案發現場周邊可能遺留的、未被常規監控捕捉到的異常數據流,以及針對曼恩團隊及其社會關係的深度挖掘,很快鎖定了一個可能的間接聯係節點。
他們沒有選擇直接前往廢鎮,那無異於挑釁,而是嚐試在夜之城邊緣一個廢棄多年的通訊中轉塔附近,通過預設的、帶有特定識別信號的物理信標,發出了希望建立初步溝通的請求。
等待的時間並不長。
莫厄爾的身影出現在廢棄塔樓的底層入口處,她的姿態放鬆而警覺,就像一頭在熟悉領地內巡視的獵豹。
她穿著深灰色的作戰服,外套一件功能性長衣,衣擺在微風中輕輕拂動。
那雙經過精密改造的眼睛掃視著“探針”小組的成員,虹膜呈現出近乎真實的海藍色,隻有在特定角度才能察覺到深處隱約的紅光。
沃德少校的呼吸微不可察地一滯。
他認出了那種獨特的姿態和重心分布方式,那是經過軍用科技最高級別戰鬥訓練和改造後才可能具備的特征。
但令他驚訝的是,眼前這個身影比他記憶中的任何“彈簧刀”部隊成員都要更加……強大。
她的動作帶著一種經過千錘百煉的協調感,卻又蘊含著某種超越純粹機械精準的流暢。
瑪拉·索倫森博士上前一步,保持著安全距離。
她展現出專業而審慎的風度,沒有任何多餘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題:“這位女士,我們代表軍用科技而來。我們已經接收並仔細分析了由埃利奧特·關先生傳遞的信息。
我們理解你的‘主人’希望避免未來不必要的衝突升級。”
她的措辭極為謹慎,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發誤會的詞匯:“我們注意到了清單上的具體內容,並初步評估認為,這些要求存在進一步商討的基礎。
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探討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超越簡單的賠償與停火框架,開啟一種更具建設性的、麵向未來的對話渠道。
我們相信,這對於雙方都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價值。”
在陳述的過程中,索倫森博士和沃德少校,以及他們身後的行為分析專家,都在仔細觀察著莫厄爾。
莫厄爾安靜地聽著,右手無意識地輕觸著左前臂。
她的麵部表情保持著中性,但那雙眼睛卻異常專注,仿佛在評估每一個詞的重量。
當索倫森提到“更具建設性的對話”時,她的眉梢幾不可查地動了一下,似乎對這個說法產生了某種興趣,但很快又恢複了平靜。
索倫森博士在最後提出了核心請求:“因此,我們希望你的‘主人’能給予一次更直接的交流機會。
無論是通過絕對安全的高級別加密通訊,還是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確保中立與安全的地點進行麵對麵會晤,我們願意展現足夠的誠意。”
莫厄爾沉默了片刻,那雙光學鏡頭微微閃爍,似乎在與遠方的某個存在進行數據交換。
幾秒鍾後,她開口回應,聲音經過處理卻帶著一種奇特的共鳴:“信息已收到,我會轉達。”
她的目光在索倫森臉上停留了一瞬,補充道:“等待回複,稍後我會聯係你們。”
話音剛落,她便微微頷首,隨後轉身離去,動作幹脆利落卻又不失禮節。
——
莫厄爾將“探針”小組接觸的完整記錄,包括對方的成員構成、精確措辭、語氣細微變化,以及周圍環境數據,毫無遺漏地傳輸回了廢鎮工坊深處。
在傳送數據的間隙,她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掌,指關節靈活地屈伸了一下。
這個簡單的動作讓她想起在軍用科技訓練場上反複練習的歲月,但此刻驅動這具身體的,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力量。
她輕輕搖頭,將無關的思緒排除。
她知道,主人陳瑜通過她傳遞的信息已經準確送達,並且,作為回應,軍用科技給出了一個超出了單純妥協或恐懼範圍的、帶有戰略試探性質的提議。
現在,最終的抉擇權,交到了那位賦予她新生與使命的存在手中。
在廢鎮工坊那恒定冷光源照射的核心區域,陳瑜高大的暗紅色身影佇立在全息控製台前。
他猩紅色的光學鏡頭平靜地掃過莫厄爾傳回的詳細報告,旁邊另一個界麵上,維度傳送儀的實時能量讀數與諧振波形正穩定地跳躍著。
他的邏輯核心正在進行高速運轉,龐大的數據流在其中奔湧、計算、模擬。
軍用科技的提議,生物科技可能采取的報複行動,維持現狀的潛在風險,開啟接觸可能帶來的收益與不確定性……
所有這些變量都被轉化為冰冷的參數,輸入到他基於效率與目標優先級的決策模型之中。
對他而言,無論是選擇以更猛烈的暴力回擊生物科技的挑釁,徹底打疼對方使其不敢妄動,還是接受軍用科技的試探,開啟一場各懷目的的交易博弈,都隻是達成最終核心目標的不同路徑和策略工具。
情緒化的報複、對權力的渴望或是被挑釁的憤怒,這些屬於人類的複雜動機,在他的思維體係中已被高度簡化和邊緣化。
哪條路徑在當前時間節點,能更高效地獲取所需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他核心研究工作的幹擾,能最有效地規避可能引致大規模衝突、從而消耗寶貴時間和精力的風險,才是他做出選擇的唯一、也是根本性的標準。
工坊內,隻有設備運行的低沉嗡鳴與能量流經導管時發出的輕微嘶響。
陳瑜的機械手指無意識地在控製台邊緣敲擊著,發出規律而冰冷的嗒嗒聲。
一場可能影響夜之城乃至更廣闊區域力量平衡的決策,正在這片荒漠之下的寂靜空間中,悄然醞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