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要人道氣運加身
字數:3051 加入書籤
楊嬋替李風感謝袁天罡李淳風,袁天罡撫須笑道:“三聖母娘娘無需如此,貧道也是為國舉賢,西行之事也是解陛下之難!”
楊嬋有些不解,輕聲問道:“李風道友已是先天之境,超脫凡俗,為何定要拘泥於這人間科舉的形式?莫非……這不單單是一道程序,其中另有玄機?”
楊嬋心思玲瓏,隱約感覺到這並非簡單的流程。
袁天罡聞言,非但沒有覺得此問幼稚,反而神色一肅,眼中流露出對天地規則的深深敬畏。
“仙子,您可知,為何妖魔肆虐,卻大多盤踞於荒山野嶺,少有敢直接衝擊長安、洛陽這等人間帝都?”
袁天罡不待楊嬋回答,便自問自答,聲音沉凝:“非是它們法力不濟,而是畏懼那凝聚了億萬人族信念、由曆代先賢聖王奠定、經由禮法製度所維係的人道洪流,王朝氣運!此氣運,至大至剛,秩序井然,乃是天地間最強正道力量之一。”
袁天罡的目光轉向李風:“李道友,你修為精深,已然得道。但欲行非常之事,需借非常之勢。你西行之路,若要走得穩,走得遠,走得名正言順,就需融入這股洪流,借其勢而為。”
“而這科舉,便是讓你名正言順獲取借勢資格的唯一途徑!”
袁天罡說的斬釘截鐵地,李風靜靜聽著,作為穿越者,自然是知曉其中是何含義。
“此名,非是虛名,而是得到文廟聖人意誌與大唐王朝龍氣共同認可憑證!”
“第一步,拜文廟,若得認可,便等於在浩大人道氣運中,獲得人道聖人孔子的默許。”
“第二步,金榜題名,這更非僅僅獲取官職,而是由天子代表王朝體係,正式將一股王朝氣運加持於你身!從此,你便不再是孤身一人的修士李風,而是代表著大唐意誌的使者!”
“若不經此途,縱然陛下特旨賜官,那也隻是私恩,是私器。你所依仗的,不過是個人的修為與皇帝的寵信,無根無萍,氣運不固。西行路上,妖魔視你為血食,西域邦國視你為異客,舉步維艱。”
“但若你持科舉正途而出,便是執公器而行!你所到之處,周身自有浩然文氣與煌煌國運交織護持。尋常妖魔望之便如見烈焰,避之不及,西域邦國知你乃天朝使者,亦需開中門,以禮相待。此乃借人間之正序,行天道之逍遙!”
此時,李淳風也撫掌笑道:“更何況,於李道友修行而言,這清正磅礴文氣與你先天純淨道氣非但無礙,反能陰陽相濟,水火既濟。修行路上,更能明心見性,觸類旁通。以此文氣洗煉神魂,他日你丹成九轉之時,方知其中妙用無窮!”
楊嬋聽完這番透徹骨髓的解釋,恍然徹悟。
楊嬋想起一事輕聲追問:“袁監正執掌司天監,尊為國師,而大唐皇帝更是尊太上老君為聖祖,但這科舉取士、授予官身,乃是儒家綱常與朝廷法度所在。道能為李風道友爭取一個名額,這大唐認可的浩然之氣,為何不能由道門直接賦予?”
此時道家在大唐的地位是超然物外的,李家更是尊太上老君為祖宗,老君觀是大唐第一觀。
這一次,袁天罡與李淳風相視一笑。
“道門中人,縱然能推演天機,輔佐君王,但這冊立名分、執掌禮法、運轉王朝氣運的公器,自古及今,皆由儒家聖賢所定,由天下文人共維。此乃人道根基,便是陛下,亦不能隨心所欲,何況我輩?”
“貧道所能做的,並非越俎代庖,直接授予李道友官身氣運。而是依據朝廷道舉之製,以其先天之境修為與對道經的深刻領悟為憑,向禮部舉薦,為李風爭取一個無需經州府試,直接參加長安會試資格!”
楊嬋聽後看向李風,眼中盡是支持,柔聲道:“李風道友,袁監正字字珠璣,乃金玉良言。看來這科舉,非但不是枷鎖,更是你西行求道不可或缺的護法金身。”
李風立於殿中,將袁天罡蘊含天地至理的話語一字一句聽入心中,立刻拱手向著袁天罡、李淳風,乃至這冥冥中的人道秩序,深深一揖!
“多謝袁道友為我撥雲見日!此中深意,李風已全然明了。這科舉之路,定然不辜負道友推薦之恩!”
本來李風西遊會麵臨再來靈山諸佛的壓力,但是有了這個身份,再加上自己的卦象,則是再無任何的擔憂!
然而,袁天罡臉上的鄭重之色並未褪去,反而愈發沉凝。
袁天罡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場三人——李風、楊嬋,以及摯友李淳風,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帶著一股無形的壓力!
“此事至關緊要,關乎李道友前程,亦牽涉未來。今日在這老君觀內所言種種,無論是道舉之薦,西行觀風之托皆需守口如瓶,不可對外泄露半分天機。”
“貧道會動用權限,暗中斡旋,促成此事。在外人看來,這不過是一次尋常的道舉薦才。而李風道友所需做的,便是在此潛心修習,靜心等待科舉之期。不言、不問、不探聽,方是穩妥之道。”
楊嬋也感受到此事的嚴肅性,她身為神明,更知因果之重,當即鄭重點頭,清麗的麵容上一片坦誠:“袁監正放心,楊嬋知曉輕重,今日之事,絕不會自我口中傳出。”
李風迎著袁天罡的目光,立刻拱手應諾:“袁道友苦心,李風明白。此後一年,我當居此觀,讀書養氣,絕不多事。”
“善!”
袁天罡見三人皆已領會,臉上浮現一絲淡然笑意,舉杯道:“如此,便以茶代酒,願李道友潛龍在淵,一飛衝天!”
正當殿內氣氛融洽,此事議定之時,楊嬋忽然神色一動,側耳仿佛聆聽了什麽無聲的召喚。
“諸位道友,恕楊嬋失陪。家兄已到華山,傳訊於我,需即刻返回。李風道友西行之事,若有所需,可來華山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