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修出浩然正氣
字數:3851 加入書籤
老君觀,藏經閣。
窗外日影西斜,室內檀香嫋嫋。
【今日卦像,山雷頤,雷動於山中,喚醒萬物,吉,您讀聖賢書,融匯後世之學,引動體內浩然正氣萌發,山下有雷,萌發之時,有神窺探而無傷大雅!】
今日李風知曉卦象之後,首先是一愣,既然是吉卦,雖然不知如何來龍,隻能先放一邊。
李風盤坐於蒲團之上,身前矮幾上攤開的並非道經,而是儒家典籍。
既然李風已經決定走科舉之路,凝聚氣運加身,那麽就必須要堂堂正正的科舉,然後名正言順的授官。
西行之路,並不容易,妖魔倒也在其次,主要是來自西方佛教的壓力,這個身份,太重要了。
《論語》、《大學》、《中庸》李風已通讀一遍,基本上就是過目不忘,但是這不重要。
其中微言大義,在自己先天元神的映照下,已非簡單的文字訓詁,而是化為一幅幅清晰明了的心性修煉圖卷。
先天境,先天元神主事,這跟普通的文人看經文,完全是兩種狀態。
哪怕李風也並不是真正的儒家大儒,但是先天境跟非先天,在讀經上,是有本質的區別,完全不可以道理言之。
尋常書生讀經文,屬於是死記硬背,學而不化,然後努力記住聖人的話,並且用仁義禮智信去要求自己去做,哪怕是將儒家經典背誦的倒背如流,其實並不能匯聚與心,仍舊停留在表麵。
然後,普通的儒家是通過讀書來吸取一絲絲的文氣,追求的是做聖賢門下的優秀學生,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先天元神,清淨圓明,具有直覺性和整體性。
當聖賢文字映入眼簾,元神直接穿透文字表象,捕捉其背後蘊含的道與理的本身。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李風此刻誦讀,這是中庸的一篇精義。
“由內而外,由心及物……”
李風喃喃自語,已經有所領悟。
“內心達到至誠之境,此念純粹無偽,便能自然顯化於外形,進而顯著昭彰,煥發光明,此光明能驅動自身言行,言行能改變外界,最終達到教化萬物,與道同化的境界!這豈不正是心學明悟良知後的以事煉心,心念一動,便是風雷伊始!這也是驪山老母所言,彌補知行割裂的路!”
看到這裏,李風頓時大為驚訝,同時將後世心學的書籍,在元神之中過了一遍,頓時有所領悟,霎時間融匯於心。
“怪不得,為何儒家弟子萬千,皆言仁義,唯亞聖孟子能養出這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原因也在於心啊!”
此刻李風明白,儒生,將仁義禮智信當作外在的教條,去遵守,去背誦。
他們是在行義,卻未必是發自本心深處的集義。
他們的義,是書本上的義,是聖人定義的義,而非自身良知認定的義,所以他們不能養出浩然正氣。
而孟子不同!
早已跳出了對經文字句的執著,已然匯聚於心,孟子的義,不是來自外部的標準,而是源於孟子透徹領悟天地大道後,從自身良知中生發出來的、不容置疑的操守之義!
這並非書生的迂腐之氣,也非江湖的匹夫之勇,而是一種建立在本心的力量!
“唯天下至誠,這個至誠便是心的知良知啊!”
想到此處,李風拿起《孟子》,開始閱讀,當讀到公孫醜篇那段關於氣的千古名問時,不由地輕聲誦讀出來!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李風的聲音不高,卻在寂靜的經閣中清晰回蕩。
起初,隻是以純粹求知的心態去理解。
但當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一句入心,元神中仿佛有一道閃電劈開了迷霧!
“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李風雙眸之中清光湛然,心神已徹底沉入一種玄妙的悟道之境。
後天識神的紛擾早已在先天境界下平息,此刻主導李風思維的,是那圓融無礙的先天元神。
“這不正是我純陽天仙訣孜孜以求的終極狀態嗎?”
李風心中掀起驚濤駭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最終不正是要將後天駁雜的五行之氣,淬煉成至精至純、浩然無匹、能充斥宇宙的先天一炁?
這直養,便是要求心念純粹如赤子,道心堅定若磐石,不偏不倚,這本身就是最上乘的養氣法門!儒道在此處,竟是殊途同歸!
思緒未停,下一句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已如洪鍾大呂,震得他神魂發聵。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李風隻覺得豁然貫通。
“浩然之氣,絕非單純的法力積累,它必須要有義,合乎天理人心的行為作為骨,要有道,天地根本規律作為靈魂!若無此二者支撐,再龐大的能量也隻是無根之木,空中樓閣,一觸即潰,這便是餒的本質!”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最後一句,更是將李風點醒。
此氣在於平日點滴集義的積累,在於心念言行與道義的契合,絕非靠一時衝動的正義之舉所能僥幸獲得。
也就說,到了這裏,儒家的修行,與心學的事上煉心,已經可以融合了,怪不得孟子是唯一修成浩然正氣的,為什麽後世多喜歡孟子,而不喜歡孔子,正是於此。
可以說,孟子是屬於俠儒,沒有刻板的教條,隻有純粹本心迸發的良知。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儒其表,俠其心,行仁政之誌,持浩然之劍。或許未來西遊之行,我當以孟子之行,或許可做到,彌補真正的知行割裂!”
李風同樣在追求知行合一,同樣不願被教條束縛,最重要的是,李風還修煉道家純陽,本就是逍遙之義,同樣在尋找一種發自本心,能貫通萬法的力量。
這一刻,李風忽然明白,最接近心學的是孟子,心無滯礙,氣自浩然,未來西遊之行,修道家之純陽,行孟子之俠義。
那麽,自身的道,結合了道家純陽的逍遙本意,儒家的孟子俠儒才能最好的兼容!
這一刻的明悟,如同最後一記重錘,徹底敲開了那扇通往浩然正氣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