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驚動天子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此刻的貢院,與李風的內斂截然不同,在另一處號舍中,王玄策,在看到論前漢與本朝經略西域的試題時,眼中瞬間迸發出熾熱。
李風科舉是借勢為主,目的在於修行,不會將心思放在開疆擴土之上。
這種主動沾染大因果,那麽當做唐使,危險的係數將大大提升,故而李風的答題是溫和的。
王玄策不同,王玄策稍微沉思,而是即刻鋪紙研墨,一股銳利如出鞘寶劍般的氣勢自身周散發開來。
筆落風雷起,墨湧壯心酬。
王玄策的文章,字裏行間充滿了金戈鐵馬之聲:
學生聞,大漢雄風,起於武帝一怒!
當是時也,匈奴猖獗,踐踏華夏,非雷霆之威,不足以蕩滌膻腥,非鐵血之師,不足以廓清寰宇!
張騫鑿空,持漢節而通絕域,其膽魄足以驚天地!
衛霍馳騁,驅胡虜於漠北,其功業足以泣鬼神!
西域都護之立,非為懷柔,實乃利劍懸頂,使三十六國莫敢仰視!
此等氣概,方顯天朝威嚴,方令四夷喪膽!
今我聖朝,國力之盛,遠邁前漢。
然西域諸胡,畏威而不懷德者眾!若一味效仿懷柔,徒費錢糧,反令小醜跳梁,視我仁厚為可欺!
學生以為,當效漢武遺風,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誌!
以精甲鐵騎為骨,以煌煌天威為魂,重開安西,再立都護!
凡有不臣,犁庭掃穴!凡有梗阻,摧枯拉朽!
夫大丈夫處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豈可坐視商路阻塞,天威受損耶?唯有用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
之後定邊數策,洋洋灑灑,開始闡述數千文................
王玄策的文章,激情澎湃,氣勢磅礴,如黃河奔湧,不可遏製。
其文采斐然,論據有力,充滿了開拓進取的銳氣和建功立業的渴望。
雖與當前朝廷傾向於王道蕩蕩的主流論調相悖,但其文章本身展現出的才氣與魄力,卻是不容忽視的。
科舉三日之後,陸續開始交卷了,此刻孔穎達是帶著認真的心態觀看每份卷子,看看到底是哪個考生引動了二聖。
閱卷的官員又很多人,但凡是出彩的,交到孔穎達處,有孔穎達親自閱卷。
貢院閱卷室內,燈火通明。
孔穎達正襟危坐,一份份審閱著經過初步篩選後出彩的試卷。
好的文章自然是看得極慢,時而點頭,時而蹙眉。
當孔穎達的目光落到李風的試卷上時,起初是平靜的,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手指不由自主地跟隨文章的節奏輕輕敲擊桌麵,眼中綻放出難以置信的光彩。
“好!好一個至誠格天,文德綏遠!”
“此文……此文氣象非凡!不僅辭章華美,更難得的是其中蘊含的那股……那股氣!平和正大,貫通首尾,如春風化雨,卻又蘊含著不容置疑的剛直力量。這絕非尋常文氣,這……這莫非就是……”
孔穎達想到了文廟的震動,心中已篤定了七八分。
李風的文章,其核心撫四夷如赤子,布王化於絕域。
與孔穎達本人乃至朝廷當前推崇的懷柔遠人,德化天下契合,更引動了儒家至高境界的共鳴。
雖然說大唐也滅國無數,但是在對待外民是有本質區別的。
孔穎達毫不猶豫地在卷首朱筆批下超等第一,並附上評語:“理明氣暢,辭雅意宏。深得聖賢誠,德之要,有經天緯地之才思。”
之後,孔穎達緊接著,看到了王玄策的試卷。
通讀全文,孔穎達不得不承認,此子才華橫溢,筆下如有千軍萬馬,論據紮實,極具煽動力和感染力。
“唉……”
孔穎達輕歎一聲:“鋒芒太露,殺伐之氣過重。與當今陛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包容氣象,頗有不合。”
孔穎達縱然是有自己的態度,但是身為考官,欣賞王玄策的才華!
孔穎達再次提起朱筆,批下上等,評語則謹慎許多:“文筆雄健,氣勢磅礴。足見韜略,然稍欠中和。”
初步篩選完之後,孔穎達將李風與王玄策,以及另外幾份頂尖試卷單獨取出,命人即刻密封,然後親自送入宮中,呈報禦覽。
在隨後的奏報中,孔穎達特別向李世民提及:“臣夜觀諸生之文,見李風之策,氣韻貫通,隱隱有金石之聲,引動文氣翻湧。三日前文廟異動,光華之源,或在於此。”
皇宮兩儀殿內,李世民在燈下仔細閱讀著孔穎達呈上的試卷。
當李世民讀到李風的西域策論時,先是微微頷首,繼而目光越來越亮,最終拍案而起!
“好!好一個使西域萬裏,弦誦之聲相聞!此子之見,深謀遠慮,直指根本!非大胸懷、大智慧者不能為也!”
尤其是看到河西非邊關而為腹地,玉門非險塞而化通衢時,這完全契合構建萬世太平盛世的理想。
孔穎達在一旁躬身道:“陛下,此文章不僅見解高遠,其書寫之時,似有浩然之氣融入筆墨,臣疑其便是引動文廟聖像震動之人。”
“哦?!”
李世民更加震驚:“竟有此事?浩然之氣?自亞聖以來,世間已罕見矣!此子李風,現在何處?”
此刻李世民是震驚的,沒想到,袁天罡向李世民諫言之人,不但修成道家先天,更是修成儒家浩然正氣!
一時間,李世民頓時對李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李風如今在何處?”
孔穎達連忙稟報:“回稟陛下,此人乃是欽天監袁監正舉薦科舉之人,臣已問明,如今正在老君觀!”
李世民當然知曉在老君觀,袁天罡已經前去貢院等待李風科舉結束,這點李世民是清楚的,但是這個是要問的。
科舉的文章,引動天子的震驚,然後到執行,一環,一環,不能顛倒!
“快宣李風!”
李世民語氣中帶著難以抑製的急切與好奇:“朕要親眼見見,這位能以文章驚動先聖,胸懷至誠布道之策的奇才,究竟是何等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