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初試知行合一

字數:3763   加入書籤

A+A-


    宣旨太監很快便抵達老君觀,朗聲宣讀。
    “大唐皇帝令:
    谘爾西行宣慰正使、鴻臚寺卿李風,素秉忠貞,才識宏遠。今特賜節杖,象征國體,授爾玉斧,代天巡狩!望爾持此信物,宣朕德化於西土,慰朕懷柔於遠人。沿途關隘,見節如朕親臨,皆需放行助益。另,特敕盧國公程咬金,駐守極西鎖陽城,總攬西域軍事,便宜行事。爾若遇非常之事,可持節往鎖陽城求援,盧國公當依情派兵策應,助爾功成!欽此。”
    “臣,李風,領旨謝恩!必不負陛下重托!”
    李風雙手過頂,恭敬地接過綴有旌旗的節杖,以及那柄象征著生殺予奪權力的玉斧,還有那卷明黃的聖旨。
    【您已得氣運護身,得儒道雙修,從此再無每日卦象,心為太極,境生兩儀,事顯萬象,從此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萬物皆可為您之卦,卦顯於大道本身,不受任何意誌的操控!】
    當這個提示出現的時候,李風首先一愣,然後頓時明了。
    自白虎嶺開始,自己依靠穿越而來的金手指,終於完成了初步的立足。
    而如今,到了尋求知行之時,卦象也終於退位,當然,這在於李風的預料之內!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觀萬事萬物為卦,大道所成,如此....甚好!”
    雖然卦象不會再有了,但是李風卻知曉這不是壞事,這是從依附走向了自主,出長安之時,便是自主之時。
    因為若是一直有依附,就會成為自身求道之製約。
    修行之道,並非是單純的法力高低,不親和大道,這樣的法力是沒有用處的。
    但是卦象存在的根本,又是阻礙與道合真,因為少了自己悟!
    西行的隊伍離開了長安,車馬轔轔,一路向西。
    因隊伍中有十幾個凡人隨從,王玄策也是凡人,所以行程並不快,隻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丈量著通往西牛賀洲的漫漫長路。
    要知道,西行是李世民的國策,為何認可唐僧西遊,本質取經是其次,而打通西牛賀洲,提升大唐氣運,這是主旨。
    在天子的天下觀之中,國運的強盛與疆域的遼闊,朝貢國的多寡直接掛鉤。
    一個封閉的帝國,國運是內斂且有限的,比如唐之後的大宋。
    而一個不斷向外探索,交流,吸納的帝國,其國運是蓬勃外溢,生生不息的。
    打通西牛賀洲,是向天地,向先祖,向天下臣民證明,大唐的國運正如日中天,仍在上升期,所以李世民積極的認李風到宗族。
    這個行為,放到藍星,就是1.0版本的土地占領,2.0版本的殖民,3.0版本的經濟控製。
    李風自然是明白這些道理,其實王玄策的科舉試題屬於是1.0版本,而李風因為出身西牛賀洲的緣由,自然不能這麽選擇,而是直接選擇了3.0版本。
    這一日,行至一處曠野,天色將晚,眾人安營紮寨。
    楊嬋與李風立於一處小丘之上,眺望著西方那被晚霞染成金紅色的天際線。
    楊嬋忽然開口:“李風,我們已經西行了。而白姑娘她……如今在驪山修行,要不要傳訊於她?”
    李風聞言,輕輕搖頭:“不必。晶晶拜入老母門下尚不足兩年,正是奠定仙基時期。此刻喚她下山,於她修行有損無益。老母洞察周天,何時該讓她下山曆練,自有安排,時機到了,她自然會來。”
    楊嬋點了點頭,認可李風的考量。
    楊嬋沉吟片刻,又看向李風:“既然如此,前路漫漫,凶吉未卜。你雖已凝聚浩然正氣,築基純陽,但於臨敵護身的術之一道,似乎涉獵不深。若遇突發狀況,恐難以周全應對。不如……趁此路途,我教你一些三界中常見的護身法術,如何?”
    李風轉過身,眼中露出欣然之色:“楊姑娘願相授,李風求之不得,甚好!”
    見李風應允,楊嬋也是展顏一笑。
    楊嬋當即便從最基礎,也最實用的五行遁術開始教起。
    依據五行生克之理,將土遁、水遁、木遁等法門的運轉關竅、手印咒訣一一細致道來。
    “五行遁術,乃借天地五行之氣融於自身,需以特定咒文為引,手印為橋,溝通相應元氣,方能身化流光,遁行無阻。你看,這便是土遁之訣……”
    楊嬋一邊解說,一邊親自演示,身形在一團黃光中倏忽消失,又於數百丈之外悄然出現,仙姿飄逸,法度嚴謹。
    然而,一旁的李風卻並未如她一般結印念咒。
    李風隻是凝神靜聽,雙眸之中清光流轉,仿佛在解析著楊嬋演示中蘊含的天地至理。
    待楊嬋演示完畢,李風略作沉吟,隨即心念微動。
    下一刻,不見咒文響起,不見靈光爆閃,李風的身影就如同被大地包容一般,自然而然地沉入腳下土地,瞬間出現在楊嬋方才現身的位置,整個過程無聲無息,流暢至極,仿佛他本就該如此移動。
    楊嬋美眸瞬間睜大,絕美的臉龐上寫滿了難以置信的愕然。
    “這……土遁?你……你未曾念咒結印?!”
    楊嬋幾乎以為自己看錯了,五行遁術雖非不傳之秘,但也需嚴格遵循法訣,豈是這般心想事成的?
    李風看著楊嬋驚訝的模樣,平靜地解釋道:“楊姑娘所授法訣精妙,闡明了遁術之本,乃借五行之氣。我既明其理,知其乃心念調動外界五行之力。那麽,心有所念,力既隨之,又何必拘泥於咒文手印之形?心至,則法至。”
    心至,則法至!
    這是何等境界?
    這已近乎傳說中的言出法隨雛形!
    三界眾生,縱是仙神,施法也多依仗咒、印、符、器,此為溝通天地之橋。
    而李風,竟仿佛直接立於法則的彼岸,心念所向,便是橋梁本身!
    楊嬋怔怔地看著李風,心中翻湧起滔天巨浪。
    楊嬋終於更深刻地體會到,為何驪山老母會說李風的路霸道絕倫,為何兄長楊戩會如此忌憚他這個變數。
    李風修出浩然正氣之後,本身就是心力的匯聚,集義,便是積攢的心力。
    這便是道儒雙修的厲害之處,心念之力非同小可,一念之間即可,本質上心是儒的分支。
    有了浩然正氣這股至純至剛的心力作為能源,李風施展法術便無需再走咒語手印溝通天地的傳統外求路徑。
    直接運用心學的最高心法,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