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會議

字數:5329   加入書籤

A+A-


    傍晚時分,家的燈火驅散了春日傍晚的微寒。
    林窈回家時,順路從一家清淡菜館打包了三菜一湯。
    寶寶安靜地趴在桌腳邊,尾巴有一下沒一下地掃著地板。
    林窈先到家,剛把湯重新熱好,周硯深便推門而入。
    他脫下外套,眉宇間帶著疲憊,但看到餐廳裏溫暖的燈光和正在盛飯的林窈時,那點疲憊便悄然融化,染上了暖意。
    “回來啦?正好,吃飯。”林窈抬頭對他笑了笑,將盛好的飯遞過去。
    兩人相對而坐,安靜地吃了幾口。
    周硯深狀似隨意地提起,語氣裏帶著毫不掩飾的讚許:“今天抽空把你們那份報告的完整版又仔細看了一遍。寫得很好,案例紮實,邏輯清晰,指向的問題也很關鍵。”
    林窈夾菜的筷子微微一頓,抬眼看他,眸子裏有光:“是劉所長和秦老師他們把握方向準,幾位專家給了我很多指導,幫我開闊了思路。”
    她輕輕咽下口中的食物,繼續道,“尤其是李老師,帶著我下去調研,怎麽和企業溝通,怎麽從紛繁的現象裏抓核心問題,學到了很多。”
    “嗯,能遇到肯教、又能教得好的前輩是福氣。”周硯深點點頭,給她夾了一筷子她愛吃的清炒蘆筍,
    “不過,能把學到的東西消化吸收,形成這樣有見地的報告,核心還是你自己的功底和悟性。”
    “過獎、過獎!”林窈開心一笑。
    “明天早上,你是直接去市政府會議室,還是先到院裏集合再一起過去?”周硯深自然地轉換了話題。
    “我們約好了直接去會議上碰頭,節省時間,也免得來回折騰。”林窈回答。
    “那正好,早上坐我車一起過去。”周硯深語氣隨意地安排道。
    林窈笑著點頭:“好啊,搭周書記的順風車。”
    周硯深像是忽然想起什麽,放下筷子,看著她:“對了,你跟劉所他們請好婚假了嗎?”
    “提前說過了。”林窈邊吃邊回答,“請的是28號到30號,加上周末和五一假期,時間應該夠了。”
    她算了算日子,笑道,“你選這開會時間也挺巧,明天周五,按計劃是我上班最後一天。開完會我再跟劉所最後確認一下,萬一……研究有了新進展需要加班跟進,你懂的。”
    她衝他眨了眨眼,帶著點狡黠。
    周硯深聞言微怔,隨即失笑,抬手揉了揉眉心:“忙起來真沒注意具體日期。光想著盡快聽你們的匯報,把時間定在了周五。”
    他語氣裏帶著點難得的“失算”。
    “沒事,反正假已經請了,靈活調整就好。”林窈並不在意。
    4月25日,周五清晨。
    春光明媚,透過車窗灑在車內。
    林窈坐在副駕駛,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街景。
    周硯深專注地開著車,車內流淌著舒緩的輕音樂。
    “緊張嗎?”等紅燈的間隙,周硯深側頭看她,聲音溫和。
    林窈回過頭,笑了笑,眼神清亮而平靜:“還好。該做的準備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如實匯報、回答問題。
    就像以前在事務所跟合夥人去向客戶匯報重大發現一樣,把邏輯講清楚,把數據支撐擺明白就好。”
    周硯深欣賞的就是她這份無論麵對什麽場麵都始終保有的沉穩與從容,他低低“嗯”了一聲,空出的右手輕輕覆上她放在膝上的手,握了握:“保持這個狀態就很好。”
    車子平穩地駛入市委市府大院,在指定區域停下。
    “我直接去會議室。”林窈解開安全帶,拿起自己的公文包和筆記本電腦。
    “好。”周硯深點頭,“我回辦公室處理點事情,一會兒見。”
    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地各自下車,走向不同的入口。
    林窈步履從容,身影很快消失在通往會議樓的連廊裏。
    周硯深則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向市委辦公樓。
    市委第三會議室。
    當林窈抵達會議室時,會議室裏已經坐了幾個人。除了認識的市委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外,還有幾位氣質儒雅、目光敏銳的學者模樣的人,顯然是周硯深信任的智囊團成員。
    參會人員陸陸續續到齊,氣氛莊重而不壓抑。
    片刻後,周硯深在秘書的陪同下步入會議室,原本有些低語的房間瞬間安靜下來。
    他在主位坐下,沒有過多寒暄,直接看向劉所長:“開始吧。”
    匯報由劉所長主導,老秦補充細節,林窈則重點負責案例分析部分的闡述。
    她走到投影前,聲音清晰平和,將那些深入企業調研獲得的鮮活案例、繪製的數據流轉圖譜,以及背後揭示的“數據協同效率”與“創新非線性關係”的機製,條分縷析地呈現出來。
    在她匯報的過程中,周硯深一直凝神靜聽,偶爾在筆記本上記錄幾句。待核心內容匯報完畢,他身體微微前傾,雙手交疊放在桌上,目光掃過社科院團隊,開始了他的“提問時間”。
    他此刻不再是林窈的伴侶,而是“首席提問官”,問題精準而直接,每一個都切中要害:
    “林研究員,”他直接點名林窈,問題直指核心,“你剛才提到的A企業案例,它成功打破數據壁壘,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麽?是那個強勢推動的‘一把手’,還是當時恰好出台的某項針對性扶持政策?抑或是他們摸索出的那套跨部門利益協調機製?請量化分析一下這幾個因素的主次作用。”
    林窈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地調出備份數據:“周書記,根據我們的訪談和內部文件分析,‘一把手’的強力且持續的推動是決定性因素,占比約50%;其自行摸索的協調機製是關鍵保障,占比約30%;當時的政策環境提供了便利,但非決定性,占比約20%。
    這一點,在B企業的失敗對照案例中反向得到了驗證……”
    周硯深微微頷首,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看向劉所長和老秦:“那麽,如果我們將A企業的這套模式,嚐試在全市類似的產業園區進行推廣,你們預估,最大的風險和阻力會來自哪裏?是技術移植成本,是部門間的數據主權之爭,還是企業自身的‘數據消化能力’瓶頸?”
    老秦推了推眼鏡,沉聲回答:“周書記,我們認為,最大的風險並非技術層麵,而在於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和建立新的協同治理模式。這涉及到部門權責、數據歸屬、利益分配等深層次問題……”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林窈,問題更具延展性問道:“你們報告中提到的‘數據消化吸收能力瓶頸’這一機製,非常具有啟發性。
    除了製造業,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是否也存在類似現象?比如各部門信息係統林立,數據不通,導致公共服務效率提升遇到天花板?”
    理論專家老王接過話頭:“主任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認為這個機製具有普適性。比如醫療領域的‘信息孤島’問題,就嚴重影響了跨機構診療效率和居民健康檔案的連貫性……”
    老王回答完後,幾位受邀專家也紛紛加入,現場思維碰撞,氣氛熱烈。
    林窈在回答時,既立足本專業,也展現了開闊的視野和融會貫通的能力。
    這一連串的提問,既是對研究成果的終極驗證,也是幫助團隊深化思考、拓展邊界的過程。
    討論尾聲,周硯深環視全場,做了總結陳詞,語氣沉穩有力:
    “社科院經濟所課題組這次的發現和研究,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一份學術報告,更是為我們揭示了問題背後的深層機製,為我們下一步的政策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
    他看向劉所長,“社科院的課題組,不能停留在發現問題和理論闡釋階段。接下來,你們的任務是繼續深化研究,特別是要朝著‘政策可操作化’的方向努力。”
    他略微停頓,清晰指示:“我希望你們階段性地、不定期地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研究進展與深化建議》。對我們現有相關政策提出具體的、可落地的修訂或補充建議。”
    他目光轉向在場的發改委、經信委相關負責人:“政府相關部門,在製定年度工作計劃、調整現有產業政策、科技政策時,必須主動對接、參考和吸納社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
    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將此項工作的推進和成果轉化情況,納入重點督查事項,定期向我匯報。”
    他最後環視全場,聲音不高,卻帶著千鈞之力,釋放出明確的信號:
    “這項研究,觸及了我們城市在數字化轉型中能否搶占先機、構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全市上下,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將學術研究的‘軟實力’,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會議結束後,周硯深又單獨留下了他的核心智囊團進行閉門研討。
    門關上後,他拋出的問題是:“諸位,社科院今天揭示的這個‘數據要素賦能非線性規律’,對我們市而言,意味著什麽?它有沒有可能,成為我們下一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我們又該如何布局,才能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
    會議的餘波在體製內緩緩擴散,而林窈在走出會議室時,心情平靜而充實。
    她拿出手機,給周硯深發了條消息:
    【我先回所裏了。】
    很快收到回複:【好。晚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