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暖心保溫杯
字數:5405 加入書籤
周一清晨,對門周母家。
住家阿姨的手藝確實非同一般,簡單的早餐也做得精致可口。
林窈喝著溫熱的豆漿,覺得胃裏暖暖的。
“多吃點,窈窈,上午才有力氣。”周母又給她夾了個小巧的包子。
周父也放下報紙,叮囑道:“硯深,路上慢點開,安全第一。”
“知道了,爸。”周硯深應著,細心地將林窈的保溫杯裝滿溫水,遞到她手裏。
出門上車,係好安全帶,林窈對周硯深說:“對了,今天下午兩點,我們小組要去市政府,參加黨副市長召開的工作專班會議。”
周硯深熟練地打著方向盤,匯入車流,聞言側頭看了她一眼:“坐同事車去?”
“嗯,所裏統一安排車。”林窈點頭。
“會議大概開多久?”
“按照以往工作專班的慣例,一般控製在90分鍾以內。”林窈估算了一下。
“好,”周硯深目光回到前方,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關切,“把握好時間,不要太勞累了,知道嗎?”
林窈莞爾:“知道啦,周書記。”隨後又感歎到:“我現在特別喜歡早上這段路,大家都忙,這是咱們難得的交流時間了。”
周硯深內心一軟:“辛苦你了,等忙完這段時間,過年的時候多陪陪你!”
“好啊,好期待。”
上午,經濟研究所小會議室。
雖然材料早已準備充分,內部也模擬過多次,劉所長還是再次召開了戰前動員會。
“同誌們,”劉所長目光掃過攻堅小組每一位成員,語氣鄭重,“我再強調一次,我們今天下午參會的定位,是‘問題的發現者’和‘方案的貢獻者’,絕不是‘麻煩的製造者’!所以,大家要把腰杆挺直,充滿自信!”
他頓了頓,繼續細化要求:“針對會議預留的35分鍾討論環節,我們必須預判各參會部門可能提出的質疑和關注點。
老秦,數據口徑和來源的追問,你負責應對;陳教授,模型邏輯和參數合理性的問題,你來解釋;老王、老李,政策影響和產業層麵的解讀,是你們的強項;小林,你負責統籌,並補充案例細節。”
“所有人都要準備好一頁紙的‘問答備忘錄’或者關鍵圖表,做到隨時可以精準、簡潔地回應。”劉所長敲了敲桌麵,
“這次會議,本質上是一場針對我們發現的‘問題’所進行的‘高級別、多學科、現場門診’。每一分鍾都價值千金!我們必須保持高度專注,頭腦清醒,隨時準備補充發言或接受問詢。充分的準備,是我們從容應對、贏得信任的唯一法寶!明白嗎?”
“明白!”眾人齊聲應道,神色凜然,又帶著躍躍欲試的興奮。
中午在單位食堂,林窈正和張巧一起吃飯,手機響了,是周硯深。
“吃午飯了嗎?”他低沉的聲音傳來。
“正吃著呢。”林窈咽下口中的食物,笑著回答。
“嗯,記得下午開會帶上保溫杯,多喝點水。”電話那頭叮囑。
“好,記住了。”
簡單幾句後掛了電話,對麵的張巧嘖嘖兩聲,調侃道:“真羨慕你們,這都有孩子了還這麽黏糊?我每次跟你吃午飯,幾乎都能接到你老公的電話。”
林窈臉上泛起一絲紅暈,幸福的笑容卻藏不住:“哎呀,我不是懷孕了嘛,他就是愛操心。”
話是這麽說,眼裏的甜蜜卻滿得快要溢出來。
張巧托著腮:“這樣的操心,給我來一打好不好?”
下午,林窈和劉所他們提前十五分鍾到達市政府指定的會議室。
落座後,她給周硯深發了條微信:【我們到會議室了。】
很快收到回複:【帶保溫杯沒?】
林窈一愣,下意識翻看自己的包,哎呀忘了!早上周硯深給她裝好的那個保溫杯,安靜地留在了辦公桌上。
她趕緊回複:【哎呀,忘記了…沒事,我待會兒用一次性紙杯就好。】
發完這條,那邊沒立刻回複,林窈也沒在意,猜想他可能在忙,便收起手機,和旁邊的老秦最後核對幾個數據。
會議即將開始,參會人員陸續入場。
林窈看到她之前在市發改委工作時的直接領導,李處長。
李處長也看到了她,微笑著點頭示意,然後走了過來,手裏還拿著一個熟悉的、她家裏同款的保溫杯。
“小林,”李處長將杯子輕輕放在她麵前的桌上,壓低聲音笑道,“來的路上碰見陳秘書,他特意拜托我,一定要把這個帶給你。”
林窈看著那個保溫杯,心頭猛地一暖,像是被什麽東西輕輕撞了一下。
她連忙接過,低聲道謝:“謝謝李處長!”
“不客氣。”李處長笑了笑,回到自己的座位。
林窈立刻拿出手機,給周硯深發消息:【收到保溫杯了!我的心,比杯子裏的水還暖!】
那邊很快回複:【調皮。累了就休息下,神經別繃太緊。】
林窈嘴角彎彎:【好噠,愛你哦。】
周硯深:【我也愛你。】
此時,參會人員全部到齊,會議正式開始。
黨副市長坐在主位,沒有任何寒暄,開門見山,聲音清晰有力:
“好,人都齊了,我們開始。今天開個短會,就集中研究一件事:社科院在‘數據要素’政策模擬中發現了一個新情況,可能對政策效果產生一些影響。
今天把相關部門的同誌都請來,就是大家一起會會診,研判一下這個問題到底有多大,看看我們該怎麽辦。下麵,先請社科院的同誌匯報一下情況。”
劉所長沉穩起身,走到投影前。
他在嚴格控製的15分鍾內,將“發現了什麽(抑製平台期和潛在擠出效應)、為什麽重要(觸及政策與企業響應脫節的核心)、意味著什麽(原有政策需優化調整)”以及團隊初步構想的“緩衝機製+精準滴灌”解決方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地進行了闡述。
匯報完畢,黨副市長微微頷首,目光掃向與會各部門負責人,開始了“集體會診”環節:
“發改委,你們從全市宏觀規劃和項目布局角度看,這個問題如果屬實,影響麵大不大?會不會幹擾我們整體的產業升級步伐?”
發改委主任沉吟片刻,開口:“從全局看,這個發現提醒很及時。它可能不會立刻顛覆大盤,但若放任不管,確實會拖慢我們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培育的效率,尤其是在激發中小企業活力方麵,需要高度重視。”
“經信委,”黨副市長轉向下一個,“你們跟企業聯係最緊密,一線感知最靈敏。以你們的經驗看,企業在麵對新政策時,真會遇到這種‘消化不了’的情況嗎?他們會有什麽反應?”
經信委負責人立刻接話:“副市長,這個問題非常現實!我們下去調研,很多中小企業,尤其是傳統領域的,普遍反映‘政策看得懂,但操作起來無從下手’,內部調整確實需要時間和成本。
社科院這個‘消化周期’的提法,很接地氣!企業反應嘛,可能就是‘望政策興歎’,或者簡單套用,效果打折扣。”
“財政局,”黨副市長又點名,“從資金績效和投入產出的角度看,你們有什麽意見?如果確實存在資源暫時性錯配或浪費的風險,我們該怎麽從預算和支出結構上提前規避?”
財政局局長推了推眼鏡,語氣謹慎:“我們關注資金效益。如果政策效果因企業‘消化不良’而打折,就意味著財政投入沒有實現最優產出。我們支持對政策進行優化設計,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避免‘撒胡椒麵’和後續的‘補救式’投入。”
整個過程,如同對社科院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多維度、高強度的“壓力測試”。
林窈和小組成員們凝神靜聽,隨時準備著補充和回應。
老秦在數據追問時給出了堅實回應,陳教授用通俗語言解釋了模型合理性,老王和老李則結合產業案例進行了生動闡釋。
林窈則在一位專家提到政策傳導時,適時補充了一個調研中聽到的企業家原話,讓問題顯得更加真實可感。
黨副市長認真聽取各方意見,不時點頭。
最後,他環視全場,做了總結,聲音洪亮且充滿決斷力:
“好!今天這個會開得好!社科院發現的這個問題,非常及時,很有價值!這才是我們做深入政策研究、搞精細模擬預測的意義所在!不能光報喜不報憂!”
他看向劉所長和林窈等人,目光中帶著讚許和更高的期望:“這說明你們的工作做到了深處,摸到了真問題。接下來,任務更重!請社科院牽頭,發改委、經信委、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全力配合,就在你們初步思路的基礎上,深化、細化、具體化!我要的不是一個僅僅指出‘有問題’的報告,而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升級版方案和實操路徑!”
他斬釘截鐵地下達指令:“給你們一周時間,拿出一份更深入的方案,核心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和代價,把這個已經預見到的風險化解掉,甚至能不能想辦法,把它變成我們政策創新的一個新優勢、新亮點!方案出來我們再議!散會!”
會議結束,林窈和小組成員們相互對視,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疲憊,但更多的是巨大的振奮和強烈的使命感。
林窈下意識地握緊了手中那個溫暖的保溫杯,感覺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