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陳常在的手藝

字數:5061   加入書籤

A+A-


    機械製造廠的精加工車間內,三個鍛壓機上的大梁,已經被送到了加工台上。
    因為現在可沒有能夠膛銑這麽大工件的鏜床和銑床。
    所以陳常在倒是讓機床廠,在機械製造廠的車間裏,提前準備了一個工件固定,刀具移動的落地鏜銑床。
    所謂的落地膛銑床。
    是為了解決無法上機床工作台的大型工件,而設計出來的機床。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地麵做出來一個不高的,進行過找平的平台。
    比如陳常在他們現在弄出來的水泥平台。
    水泥這種東西想要製造出來其實並不複雜。
    後世那種高標號的水泥和軍用水泥雖然現在還做不出來。
    但是普通的水泥,對於現在吳家堡兵工廠的生產能力來說,已經不是什麽瓶頸了。
    雖然現在製造出後世那種幾十上百米高,現代化水泥廠用的,立式旋風預熱器難度還很大。
    但是做個小型的臥式滾筒預熱器還是沒什麽大問題。
    而水泥的主要的原料就是石灰石、黏土和鐵粉。
    恰好,這些東西兵工廠全都有。
    將這三樣東西混合後,先經過球磨機研磨成粉。
    然後送入由蒸汽機帶動的臥式滾筒,滾筒中從進氣口引入煉鐵高爐排出來的高溫廢氣。
    幾百度的高溫廢氣,在滾筒中因為設定的導料槽的引導而形成內部旋風。
    滾筒在轉動的時候,生料粉不斷的在滾筒內飛揚。
    與熱空氣接觸後,會快速的被烘幹水分,並在高溫下發生化學反應。
    這個反應叫“預熱與預分解”。
    經過預熱之後的生料,會被送進煆燒滾筒回轉窯。
    煆燒滾筒回轉窯的外壁是鉚接的鋼板,內壁是耐火層燒結在鋼板上的。
    進入到煆燒滾筒回轉窯的生料,在滾筒的帶動下,始終是在滾筒內和預熱桶內一樣,呈現飛揚狀態。
    而這時從滾筒的另一端會有一個管子噴進來,由高壓風吹動的,燃燒的煤粉。
    這樣生料就在空中不斷被噴進來的煤粉火焰煆燒,逐漸燒結成塊,就像是高溫可以把沙子燒在一起一樣。
    等到熟料出爐後,再混合石膏和高爐煉鐵出來後的廢爐渣,按著比例再一次投入到球磨機中。
    這時熟料塊和石膏以及廢爐渣,會被球磨機裏的無數個鋼球給碾磨成極細的粉末。
    這就是水泥了。
    水泥燒製雖然看著簡單,好像用土窯也能燒出來。
    但是那樣的水泥,最多也就是能抹抹牆麵。
    想要讓它作為建築水泥,那就是妥妥的豆腐渣。
    而陳常在這裏,現在卻具備了燒製水泥的全部條件。
    不論是高溫氣體,還是機加工能力,還是蒸汽動力。
    都可以完成這些工作。
    所以現在燒出來水泥,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機械製造廠使用的這一台,落地鏜床的工件機座,就是用自己燒製的水泥做出來的。
    但這個水泥平台,並不是以水泥和沙子作為主料。
    而是以水泥和粉碎後的花崗岩還有石英石攪拌,然後澆築在了鋼筋框架裏的。
    最後表麵進行水磨。
    這樣一個有著水磨石表麵的,落地膛銑床底座也就成功了。
    雖然它的穩定性遠遠不如鑄鐵。
    但要是有合格的大型鑄鐵作為底座,陳常在也不用這麽麻煩的搞個水磨石底座了。
    至少在現在的條件下,這個選擇是最合適的。
    當鍛壓機的地梁,被龍門吊輕輕的放到了這塊水磨石大平台上後。
    下一步就是開始進行找平工作了。
    在陳常在的親自操作下,通過調整墊片的調整,底座終於找平。
    這時,一台由單杠柴油機帶動的移動銑床刀頭平台,被放到了和機床底座相連的,同樣是坐在水磨石地麵上的精密金屬滑道上。
    在地麵滑道和懸空前進滑道的導引下。
    銑刀不斷的把地梁鑄件的平麵進行銑平。
    然後,又按著圖紙要求銑出來了一些溝槽。
    當一麵銑完之後,地梁工件翻麵,銑平另一麵。
    在移動銑刀工作完成後。
    一台移動鏜床刀頭平台被換了上來。
    鍛壓機最主要的兩個精加工工序,除了銑平之外就是鏜孔了。
    所謂的鏜孔,可以理解為,把一個鑽頭鑽出來的小孔,從內部擴大成大孔的過程就叫鏜孔。
    在這三個大梁中,地梁和頂梁的四個安裝立柱的定位孔,以及滑梁的那四個導向孔,是絕對不能出現偏差的。
    如果出現了偏差,那麻煩可就大了。
    嚴重的話,會讓這台鍛壓機的大梁徹底報廢。
    所以在這次鏜銑的時候。
    還是陳常在親自主刀。
    而他的身邊,則圍了一圈他的學生和老師傅們。
    從工件的調平、定位、對尺、校準,到銑刀和鏜刀的進刀量,車削量。
    這每一步,陳常在都做的小心翼翼,極其謹慎。
    畢竟他現在所使用的工具,並不是後世的那種高精度的工具。
    這裏麵的誤差,還是需要人去把控。
    想要把控好這種誤差,技術和經驗絕對是缺一不可的。
    而陳常在後世考正高級工程師證的時候,他的七級鉗工證可是給他得了不少加分。
    雖然他的手藝距離正經的八級鉗工還有不少的距離。
    但是真正的八級鉗工,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除了經驗和技術之外,還需要天分。
    陳常在也自詡自己並不笨,也算是心靈手巧,才思敏捷的那一類人。
    但是他在考七級鉗工證的時候。
    在麵對八級鉗工考官做出來的東西時,他也隻能甘拜下風。
    但是七級鉗工也算是在機加工界,頂層的那一類技術人才了。
    所以陳常在也是對自己能拿到七級鉗工證,感到非常自豪的。
    在陳常在精準的校準、進刀下,整個地梁的加工麵和鏜孔。
    讓人看起來極其賞心悅目。
    圍在工作台周圍的那些機床廠和機械製造廠的老師傅和陳常在的學生們。
    看到陳常在加工出來的加工麵時,人人都是嘖嘖稱讚。
    “漂亮啊,真的是漂亮。這光潔度,簡直跟磨出來的差不多了。
    這進刀量控製的,簡直是精確到了毫厘了。
    陳廠長,你真的是了不起啊。”
    “劉師傅,您可是過譽了,我這需要向您學習的地方還多著呢。”
    陳常在謙虛道。
    “我從清朝漢陽機械廠成立的時候,就是那裏的第一批學徒。
    可以說,我這一輩子在技術上就沒服過誰。
    可是看到陳廠長你的手藝之後,我隻能甘拜下風啊。
    要不是我跟著隊伍一路走到了這裏,我還以為我的技術有多厲害呢。
    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老話,確實是不騙人啊。”
    劉師傅是跟著隊伍一路走過來的技術人員之一,現在也是機械製造廠的技術總工。
    要是沒有像鑄造的張師傅,機械廠的劉師傅這樣,跟著隊伍一起走過來的技術工人們的幫襯。
    陳常在想要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搞出來這麽大的攤子。
    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