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期刊和姐夫

字數:3382   加入書籤

A+A-


    林知微所在班級六組,負責本期的板報工作。
    課後,六組的幾名成員搬了椅子,圍坐在一起,攤開草稿紙,開始商量本期板報的內容。
    來自農村的單鵬撓了撓頭,率先開口,帶著一絲自嘲的笑:“我覺著吧,咱這回得整點最基礎的。你們是不知道,這回暑假我回家,村裏老鄉問我在北大學啥哩,我說學經濟。你們猜咋著?”
    “他們愣是聽成了‘京劇’!非拉著我來兩嗓子不可,可把我愁壞了。”
    他憨厚的臉上露出無奈又好笑的神情,“所以我想,咱這板報,能不能就先給大夥兒科普一下,啥叫經濟學?”
    眾人一愣,隨即哄堂大笑。
    “這個提議好!”孫雯雯眼睛一亮,立刻表示讚同。
    “其實何止老鄉們,咱們學校好多其他係的同學,也對咱們經濟學專業一知半解,覺得特神秘。咱們正好借這個機會,既麵向全校做科普,也宣傳一下咱們自個兒的專業,一舉兩得。”
    鄧山海推了推眼鏡,補充道:“咱們還可以拿出一個板塊,討論一下時下最火熱的經濟議題,比如農村的‘包產到戶’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還有東南沿海剛興起的‘三來一補’模式又是怎麽回事?這些都是社會上熱議的,我們學經濟的,不能隻埋頭書本。”
    林知微一直認真聽著,此刻不住地點頭:“山海說的對,我們學經濟的,必須得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不能隻埋在書本裏。就是……”
    她微微蹙起眉,環顧了一下那塊不算大的黑板,語氣帶上一絲遺憾,“咱們這板報地方實在太小了,想寫的東西太多,根本展不開,每次都覺得意猶未盡……”
    她的話音頓了頓,眼中突然閃過一絲靈動的光芒,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脫口而出:“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辦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期刊,怎麽樣?”
    她越說越興奮,思路愈發清晰:“如果我們有一本自己的刊物,就可以設立不同的欄目,向同學們公開征稿,深入探討我們關心的現實經濟問題。篇幅不限,還能留存下來,不是比擦掉的黑板報好得多?”
    “期刊?”孫雯雯率先反應過來,激動地拍了一下手,“我覺得這個主意太好了!不止是嚴肅的經濟問題,我們還可以開設副刊版麵,刊登一些同學們寫的詩歌、散文,展現我們的多元思考!”
    單鵬也被這個構想點燃了,黝黑的臉上泛著光:“對對對!還能分享學習心得,介紹一些經典的、前沿的經濟學理論,就當是咱們學生的自留地了!”
    林知微受到鼓舞,繼續補充:“甚至,我們還可以挑選一些國外重要的經濟學論文進行翻譯,讓大家能更快地接觸到外麵的學術世界。”
    “我的天!林知微,你這腦子是怎麽長的!”鄧山海猛地站起來,臉上寫滿了欽佩與興奮。
    “這個主意簡直太好了!我舉雙手讚成!我幫你一起,咱們這就去征求咱們係裏其他同學的意見!這事兒要是真辦成了,林知微,你就是咱們這本刊物的創始主編!”
    林知微連忙擺手:“主編我可不敢當,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就是覺得,這件事如果我們能做成了,它的意義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
    “我們可以不止接收自己本校的投稿,還可以開放給全國其他院校經濟係的同學。這樣,咱們這本刊物,就能成為一個平台,一個讓全國所有學習經濟的同學們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
    單鵬聽得心潮澎湃,用力地點著頭:“對!咱們不光要同學們的意見,還得尋求係裏教授、老師們的支持!請他們做顧問,給咱們把把關。這事,咱們一定得想辦法把它辦成,還得辦好!”
    “知微姐,你趕緊想想,咱們這期刊,名字叫什麽?”孫雯雯迫不及待地追問,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林知微被問得一愣:“這可得好好想想,到時候也征求一下大家的建議。”
    暮色漸漸降臨,空蕩蕩的教室裏,幾個年輕人的熱情卻空前高漲。
    周譯這兩天,一直有些心神不寧,再有兩天,母親聞舒窈就要從香港回來了。
    無論是從父親口中,還是嶽母那裏,他聽到的關於母親的往事,都讓他心裏隱隱作痛。
    正是這種心緒不寧的時候,室友卻隱晦地提醒他,最近總有個七八級的學妹,偷偷溜到他們班上來旁聽,實則心思根本沒在課上,總在悄悄向人打聽周譯的事。
    周譯聞言,眉頭立刻蹙緊,隻覺得一陣莫名的煩躁與無聊。他頭也沒抬,聲音裏帶著冷意:“沒人告訴她,我早就結婚了嗎?孩子都有了。”
    “說了啊,可人家不信,或者說……不在意?要不,你讓弟妹帶著孩子來學校裏走兩圈?好多人都覺得耳聽為虛,眼見才為實。”
    對於這種黏糊糊、斬不斷理還亂的事情,周譯向來缺乏耐心,他隻想快刀斬亂麻,徹底絕了後患。
    第二天去上課前,他特意叫上了正好沒課的李津。他言簡意賅地跟李津說了緣故,李津一聽就樂了,拍著胸脯保證:“這點事包在我身上!”
    果然,那個學妹又如期而至,坐在了周譯後排不遠的位置,目光時不時地飄過來。
    課間休息的鈴聲剛響,教室裏開始有些喧鬧。
    李津毫無預兆地、極其自然地提高了嗓門,那清亮又帶著點京腔的聲音瞬間壓過了周圍的嘈雜,清晰地傳遍了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哎,姐夫!你這周末回家,是不是得先去隔壁接上我姐一塊兒啊?我也有點想我外甥和我外甥女了。”
    “姐夫”二字一出,教室裏立刻掀起一陣輕微的騷動。幾乎所有聽到的同學都不約而同地、或明顯或隱蔽地看向了周譯,又飛快地瞟了一眼後排那個瞬間僵住的學妹。
    周譯極其自然地接話,聲音同樣不大不小,剛好能讓周圍一圈人聽見:“嗯,她那邊下課晚,我過去等她。”
    短短兩句話,幾個關鍵詞——“姐夫”、“我姐”、“外甥”、“外甥女”,信息量很清晰:他已婚,妻子在隔壁學校,有一雙兒女,家庭關係和睦親密,周末還要一起回家團聚。
    李津這看似家常的一句閑扯,效果堪比一場精準的新聞發布會。
    後排那道一直追隨的目光,很快消失了,再也沒有在之後的課上出現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