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大學畢業(上)
字數:4161 加入書籤
林知微覺得大學的後兩年,時間過得特別快。
課堂上的討論,圖書館裏的苦讀,校園小路上的漫步,這些日常的點滴像是被按下了快進鍵,一幀幀飛速掠過。
她常常覺得,剛從暑假回來,轉眼就到了期末;剛背起書包走進教室,一抬頭竟已是畢業在即。
如果問她,大學這幾年印象最深的時刻是什麽,她會毫不猶豫地選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日那晚。
那天深夜,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中國男排在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的決賽中,對陣宿敵韓國隊。
在先輸兩局的、幾乎已經陷入絕境的不利局麵下,中國男排的小夥子們硬是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驚人的毅力,連扳三局,最終以3:2的比分,奇跡般地逆轉擊敗了韓國隊,取得了代表亞洲去參加世界杯排球賽的唯一資格。
林知微到現在都還清晰地記得,那個夜晚的每一個細節。
晚上十點多,她們幾個室友擠在宿舍裏圍著收音機。沙沙的電流聲中,播音員激動的聲音時斷時續地傳來。
當聽到中國隊先輸兩局時,宿舍裏一片死寂,幾個女孩子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可是後來,奇跡發生了。
“中國隊扳回一局!”
“又贏了一局!”
“第五局,決勝局!”
播音員的聲音越來越激昂,宿舍裏的女孩們也顧不得淑女形象了,抓著彼此的手,緊張得幾乎要把手指掐進肉裏。
當最後一個球,重重地落在韓國隊的場地上時,播音員用一種近乎於呐喊的、嘶啞的聲音,向全中國人民宣布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們贏了——!中國隊贏了——!”
那一瞬間,整棟宿舍樓,不,是整個燕園,都徹底地炸開了鍋。
門“砰砰砰”地響,走廊裏響起了奔跑聲、歡呼聲、呐喊聲。
有人在敲盆,有人在吹口哨,有人激動得語無倫次。
宿舍的窗戶一扇接一扇地被推開,有人探出頭來大喊:“贏了!我們贏了!中國衝出亞洲了!”
中國衝出亞洲了,同學們從宿舍奔湧而出,敲打著臉盆、飯碗,有人找不到手電筒,就舉著掃帚、拖把當火把,高高舉起。
人流從各個宿舍樓湧出,匯聚成一條奔騰的河,流向未名湖邊。
平時文質彬彬的學生們,此刻都像變了個人似的,嗓子都喊啞了也不肯停。
林知微甚至看到幾個平時最嚴肅的教授,也站在宿舍樓下,臉上掛著欣慰的笑容,眼眶有些濕潤。
她也和室友們夾在人群中走著,左邊是孫雯雯,右邊是吳雨桐,幾個人的手緊緊握著,怕被人群衝散。
這個時候的夜晚還是有些冷的,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夜風吹在臉上還帶著刺骨的涼意。但是此刻,大家高漲的熱情驅散了夜晚的寒意。
人群越聚越多,未名湖邊已經站滿了黑壓壓的人。
忽然,不知道是誰,在鼎沸的人聲中,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高喊了一聲:“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那聲音渾厚而又充滿了力量,像一聲劃破夜空的春雷,在所有人的耳邊轟然炸響。
短暫的寂靜之後,繼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跟著他一起呐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聲音從幾個人變成幾十個人,從幾十個人變成幾百個人,最後,整個校園都在回蕩著這句口號。
那聲音震天動地,好像要把夜空震碎,要把這份壓抑了太久的熱血和激情,傳遍整個中國。
林知微看著這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心裏也翻滾著。
她看到有人眼裏噙著淚水,有人握緊了拳頭高高舉起,有人相擁而泣。
這些和她一樣的年輕人,這些每天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在圖書館裏埋頭苦讀的同學們,此刻都露出了最真實、最純粹的表情。
他們的眼睛裏有光。那是希望的光,是理想的光,是屬於這個剛剛從漫長的黑暗中蘇醒過來的時代、屬於這片土地上最優秀的中國青年的光。
那一夜的記憶,在往後的歲月裏,無論她走到哪裏,無論經曆什麽,都會時常浮現。
那是她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青春;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一個民族重新崛起的起點。
這一年的年底,林知微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綜合表現,成功地拿到了公派出國留學的寶貴資格。
並且,她還參加了在國內首次舉辦的托福考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表妹悠悠也突然下定了決心,要和她一起去英國留學。
悠悠的目標很明確,她也跟林知微一樣,申請了同一所學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林知微申請的是管理學專業,而悠悠,則選擇了攻讀歐洲法專業。
悠悠的這個決定,最高興的人莫過於林知微了。
隻不過,悠悠在國內學的專業是法律。國內和英國的法律體係並不一樣。
“反正多出去看看,多學習點東西,總是沒有壞處的。”悠悠是這麽對林知微說的,“再說了,姐,咱們倆在一個學校,我還可以每天跟你一起上學放學,順便還能幫你帶帶孩子。你去哪裏,找我這麽好的妹妹呀?”
看著大家一個個地都在為自己的畢業規劃著清晰的未來,最不開心的,反倒是李津了。
他學的是建築學,學製是五年。也就是說,等林知微和悠悠都從英國讀完碩士回來了,他才剛剛能從清華本科畢業。
林知微所在的經濟係,除了她,還有三名同學拿到了公派出國的名額。
隻是,他們要去的是太平洋彼岸的另一個國家。
係裏專門為他們四個人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歡送座談會。
地點選在係辦公室旁邊的會議室,雖然地方不大,但來的人不少。係主任、幾位教授,還有一些和他們關係好的同學,把不大的房間擠得滿滿當當。
白發蒼蒼的老教授看著即將遠行的學生們,眼神裏有欣慰,也有複雜的情緒。
他沒有說太多的話,隻是環顧四周,目光在四個學生的臉上一一停留,然後緩緩地說:“不管去到哪裏,記得要回來。”
聲音不大,卻字字千鈞。
會議室裏忽然靜了下來。
不知道為什麽,林知微忽然覺得鼻子有些發酸。
有人說,現在出國留學的人,很多都不會再回來了。
國外的條件好,科研環境好,生活水平高,誰還願意回到這個百廢待興、處處艱難的國家呢?
有的人是真的舍不得國外的優渥條件,有的人是在國外成了家、有了孩子,不方便回來了,還有的人是在國外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覺得回國是浪費自己的才華。
“不管去到哪裏,記得要回來。”
這不是命令,不是要求,甚至不是請求,而是一位老師對學生最深切的期望,是一個經曆過苦難歲月的知識分子對下一代最樸素的囑托。
“您放心,我們一定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