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撤往吳福線

字數:4744   加入書籤

A+A-


    林晏三人聞言,皆微微頷首示意領會。
    羅英見狀淡然一笑,指尖在地圖上輕輕一叩:“既然預判了鬼子可能自杭州灣登陸,我軍將麵臨腹背受敵之險。”
    “如此局勢下,左路軍唯有退守吳福線重整防線,右路軍則需轉移至嘉興一帶策應。”
    “不過右路軍暫且不去管他。”
    言及此處,他手指沿嘉定、太倉至常熟劃出一道清晰的直線。
    “經與陳司令、廖司令商議過後,我們決定采取梯次布防。各部隊沿此線縱深配置,既可掩護前鋒有序後撤,又能依托工事阻滯追兵。”
    他的指尖最終定格在常熟與福山兩處:“而你們85軍,即日開赴吳福線,負責常熟、福山兩縣國防工事的駐防任務。”
    “明白!”彭善等四人齊聲應命。
    “好,今日就議到此,諸位盡快部署。”
    三位師長退出辦公室後,林晏與另外兩人簡單致意後便分頭行動。
    看來自己的幾次提醒並沒有白費,陳誠和羅英顯然還是聽取了自己這個擅於防守的將軍的建議,開始布置後手。
    這樣一來,雖然右路軍大概率還是會和曆史上那麽慘烈,但是左路軍應該會有秩序的撤離。
    回到師部將手下各部叫來,開始安排轉移。
    吳福線和錫澄線是1936年夏國為了應對鬼子的侵略,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於金陵到滬市之間建立的兩條防線。
    吳福線是第一道防線,從蘇州經過常熟到福山,為一條直線,建立了許多永備工事。
    錫澄線是第二道防線,從無錫到江陰,也是一條直線。
    第三道防線,也是金陵的最後一道大門則是常州市。
    這兩條防線有各種大小掩體和碉堡等,甚至有很多工事都是混凝土結構,地下工事更是可以抵抗一千磅以上的炸彈,很符合德軍的防禦戰術風格。
    當然了,工事歸工事,要看誰防守了。
    若是讓訓練有素的德軍防守,那鬼子不亞於從諾曼底往柏林打。
    國軍之所以在這兩條防線上沒有守多久,是因為敗退的太快,沒有秩序,非常混亂。
    很多工事的鑰匙都找不到,壓根進不去,而且火力也不如鬼子。
    即便如此,鬼子在這兩條防線也被擋住了許久,隻靠著迂回戰術才將這兩條防線突破。
    至於從哪迂回的,那就是右路軍方向,也就是太湖南邊。
    為了避免被鬼子繞過太湖從後麵夾擊,這兩條線的守軍隻能無奈撤離,在他們撤離的時候,鬼子都沒有突破這兩條防線。
    就在左路軍各部奉命向指定防區梯次轉移之際,金陵城內的秩序已開始混亂起來。
    盡管滬市西郊仍有夏國軍隊駐守,但滬市的淪陷卻已成定局,恐慌如暗流般在街頭巷尾蔓延。
    連日來,多家小報不斷刊登鬼子在華北地區屠村戮民的慘案,血淋淋的內容配上模糊的數字,讓每個讀者都觸目驚心。
    不僅如此,坊間還有一條傳言愈演愈烈,都說金陵作為首都,一旦失守,敵人必將屠城報複。
    風聲愈傳愈烈,市民們寢食難安,越來越多的人家收拾細軟,攜老扶幼加入逃難的人潮。
    麵對動蕩的民心,金陵政府發布公告,堅稱國軍必能將日寇阻於防線之外,呼籲市民保持冷靜,勿信謠言雲雲。
    不過金陵政府嘴上這麽說的,他們可是清楚的知道華北那些鬼子的暴行都是真的。
    誰也不敢保證敵軍會對金陵手下留情,這個責任可沒人敢背,所以他們就任由市民逃跑。
    同時,金陵政府的一些重要檔案與機構開始陸續向武漢轉移。
    這一切,市民們都看在眼裏。
    對於官方的承諾,大多數人隻是嗬嗬一笑,金陵政府的信譽,懂的都懂。
    11月2日晚,林晏率領第38師風塵仆仆抵達福山鎮。部隊沿塵土飛揚的土路行進,士兵們雖麵帶倦容,步伐卻依舊整齊。
    在行軍途中,彭善就已與林晏等三位師長召開作戰會議。
    鑒於38師兵力最為完整,裝備相對齊整,決定由該師單獨駐守福山鎮一帶,構築前沿防線。
    魏雲的33師與朱華的39師則聯合布防常熟縣城,形成犄角之勢。蘇州與吳縣方向亦各有兩個師駐守,整體防線層次分明。
    第十五集團軍主力第18軍仍在瀏河一線與鬼子激戰,若需後撤,該部將迅速轉移至錫澄線休整並組織防禦。
    一旦吳福線被突破,鬼子所麵對的將是經過充分休整,以逸待勞的第18軍。
    如此交替撤退,旨在使鬼子每突破一道防線,都不得不迎戰已恢複戰力的守軍,最大限度消耗其攻勢。
    夜色籠罩大地,福山鎮靜靜匍匐於長江南岸。
    38師主力將於福山鎮外暫時休整一晚,等到天亮後再進入附近構築的國防工事布防。
    鎮子不大,一條青石板主街,兩旁是低矮的木樓或石樓。
    鎮政府被一塊圍牆圍起來,裏麵是一棟兩層的磚樓。
    裏麵已經空無一人,這些基層官員早就在淞滬會戰爆發後不久就已經跑到了金陵城內。
    將這裏設置為師部後,林晏來到鎮外,生產了358個蘇軍征召步兵班和對應的軍裝和武器。
    將其中288個步兵班按照其他兩個蘇軍團的配置組成73旅719團,剩下70個步兵班補充進73旅的補充第一團。
    這個補充兵團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傷亡接近七百,幾乎是整個團的三分之一。
    盡管他們訓練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麵對鬼子,戰損比還是有些大。
    重武器暫時沒有給蘇軍新團配備上,這個步兵團還是在這段時間先訓練,後麵再慢慢參加戰鬥積攢經驗。
    如此,38師的現有作戰人員達到了兩萬人左右。
    11月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國聯會議如期召開。德日兩國雙雙缺席,留下會場一片微妙的氣氛。
    其他幾個國家的代表對視一眼,忍了。
    而遠在金陵的光頭還滿懷期待,盼望著列強能夠出手幹預,將侵略者繩之以正義。
    同一天清晨,福山鎮的居民推開家門,發現鎮口公告欄前已圍滿了人。
    一張墨跡未幹的布告宣告著第38師正式駐防本鎮。
    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盡管戰火已燃數月,直到此刻,看著一隊隊荷槍實彈的士兵在鎮中巡邏,他們才真切地感受到,戰爭已逼近家門。
    不過,38師士兵背後整齊佩戴的大刀,以及他們魁梧挺拔的身姿,無形中給鎮民帶來了一絲踏實。
    有這樣的精銳部隊守著,福山鎮應該是固若金湯了。
    鎮民們態度有些冷淡,甚至是有些害怕這些士兵,很快就回到家裏關緊大門,不敢出來。
    林晏派人一家家問,並許諾給與一些吃食,這才尋來一些鎮民作為向導,指揮各營分批進入鎮外預設的防禦工事。
    他也不知道為啥福山鎮的人都是這個態度,不過想來應該是有其他部隊進鎮子,做了一些什麽不好的事情罷了。
    讓林晏感到奇怪的是,按照布防計劃,福山鎮本應有一支50人的保安團預備小隊駐守並負責日常警戒。
    可直到現在,他連一個保安團的人影都沒見到?
    直到上午十點多,一群穿著保安團製服的人才衣衫不整地走出家門。
    他們懶洋洋地將老套筒往肩上一挎,打算先去攤上吃頓霸王餐,再去街上裝模作樣地巡邏。
    就在這時,一隊軍容嚴整的38師巡邏兵正從街角轉出。
    雙方打了一個照麵,保安團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巡邏隊隊長已猛地端起加蘭德步槍,厲聲喝道:
    “舉起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