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展實力民心懾李
字數:5665 加入書籤
宣和四年十一月十八,宣城的晨霧剛被暖陽驅散,李嵩便被窗外的喧鬧聲驚醒。他披衣走到窗邊,撩起紗簾一看 —— 驛館外的街道上,百姓們推著裝滿農具的獨輪車,扛著新收割的稻穀,正朝著城外的農田走去,臉上帶著笑意,偶爾還能聽到孩童追著牛車奔跑的笑聲。
“大人醒了?” 門外傳來侍從的聲音,“趙郡主已在驛館外等候,說今日要帶大人去看看宣城的農耕與工坊,讓大人了解百姓的生計。”
李嵩心中一動 —— 昨日他試探著提及想看 “民生實務”,趙玥今日便主動安排,是想主動展示,還是另有算計?他整理好官袍,快步走出驛館,果然見趙玥身著常服,站在馬車旁等候,身後還跟著幾名吏員,手中提著筆墨紙硯,似要記錄沿途見聞。
“李大人昨夜歇息得可好?” 趙玥笑著迎上前,語氣依舊恭敬,“今日天氣晴好,正好帶大人看看宣城的農田與工坊,也讓大人知道,百姓們能安穩生活,全靠朝廷的庇護與抗金的成果。”
李嵩點頭,順勢登上馬車:“有勞郡主費心,本官也想看看,宣城如何在戰火後恢複民生。”
馬車駛出城門,朝著城東的農田方向駛去。越往城外走,農田的景象越清晰 —— 成片的稻田裏,稻穗沉甸甸地垂著,幾名農夫正揮舞著鐮刀收割,旁邊的田埂上,婦人與孩童們忙著將收割的稻穀捆紮好,裝上牛車;遠處的水塘邊,幾名漁民正劃著小船撒網,水麵上泛起粼粼波光。
“大人您看,” 趙玥指著遠處一片開墾的新田,“這片田原本是金軍過境時毀壞的荒地,戰後我們組織士兵與百姓一起開墾,還修建了水渠,引青弋江的水灌溉,如今已能種出高產的稻穀。今年秋糧收成不錯,除去百姓自用,還能儲備不少作為軍糧。”
李嵩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見新田邊緣修著整齊的水渠,水流順著渠溝緩緩流入田中,幾名吏員正拿著賬簿,在田邊記錄收成。他忍不住問道:“開墾荒地、修建水渠,所需人力物力想必不少,宣城是如何統籌的?”
“全靠百姓自願與士兵協助。” 趙玥笑著解釋,“百姓們知道,隻有田地豐收,才能吃飽飯,才能抵禦金軍;士兵們也願意幫忙,他們大多是本地子弟,守護家園就是守護自己的田地。我們還製定了‘糧稅減免’政策,開墾新田的百姓,前兩年隻需繳納三成糧稅,所以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
說話間,馬車停在一片農田旁。趙玥與李嵩走下車,一名老農看到趙玥,立刻放下手中的鐮刀,快步迎上來,臉上滿是笑容:“郡主來了!今年這稻子長得好,多虧了您讓人修的水渠,不然今年旱季,這稻子早就枯死了!”
“王老伯客氣了,” 趙玥笑著回應,“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這位是朝廷派來的李大人,特意來看看咱們的收成。”
王老伯立刻對著李嵩躬身行禮:“見過李大人!大人要是早來幾日,還能嚐嚐咱們新煮的米飯,香甜得很!如今咱們宣城安全了,收成也好了,這都是托了朝廷與郡主的福啊!”
李嵩連忙扶起老農,目光掃過周圍的百姓 —— 他們看到趙玥時,眼中滿是感激與敬重,提起抗金與收成,更是滔滔不絕,言語間全是對宣城現狀的滿意。他心中暗暗驚訝:趙玥竟能讓百姓如此信服,這份民心,可不是靠虛情假意能換來的。
離開農田,馬車又駛向城西的工坊區。剛靠近工坊,便能聽到 “叮叮當當” 的打鐵聲與 “嗡嗡” 的紡紗聲。工坊區整齊地劃分成不同區域:鐵匠鋪、織布坊、木工坊、製革坊,每個工坊外都掛著招牌,工匠們穿著統一的布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這是我們的鐵匠鋪,” 趙玥帶著李嵩走進一間鐵匠鋪,鋪內火光熊熊,幾名鐵匠正揮舞著鐵錘,打造著長槍與箭頭,“這些工匠大多是戰亂時流離失所的手藝人,我們收留了他們,給他們提供住處與糧食,他們便願意為抗金打造兵器與農具。如今這裏每日能打造長槍五十杆、箭頭兩百支,既能滿足軍隊需求,也能賣給百姓農具。”
李嵩走到鐵匠身邊,拿起一支剛打造好的長槍,掂量了一下 —— 槍杆堅硬,槍頭鋒利,比他在臨安看到的普通兵器還要精良。“這些兵器的質量,竟不輸朝廷軍器監打造的。” 他忍不住讚歎道。
“大人過獎了,” 趙玥笑著說,“我們的工匠經驗豐富,隻是缺乏優質的鐵礦,若是朝廷能撥付些鐵礦,我們還能打造出更好的兵器。” 她看似無意地提了一句 “需求”,實則是在暗示宣城的軍工能力,並非 “不堪一擊”。
隨後,他們又參觀了織布坊與木工坊。織布坊內,幾十台織機同時運作,工匠們織出的棉布質地細密,顏色鮮亮;木工坊內,工匠們正在打造戰船的零部件,木屑紛飛,幾名吏員拿著圖紙,仔細核對尺寸。“這些戰船零部件,是為水師新造的戰船準備的,” 趙玥解釋道,“我們的木工坊能打造戰船的龍骨與船槳,再配合鐵匠鋪打造的鐵件,一艘新戰船隻需一個月便能完工。”
李嵩心中愈發震驚 —— 他原以為宣城的工坊隻是小打小鬧,沒想到竟能自主打造兵器與戰船零部件,這樣的軍工能力,已遠超他的預期。
離開工坊區時,已是午時。趙玥帶著李嵩返回城內,在一家百姓開的小飯館用餐。飯館不大,卻幹淨整潔,老板看到趙玥,立刻熱情地迎上來:“郡主來了!還是老樣子,要一碗青菜豆腐湯與兩個白麵饅頭?”
“今日有客人,” 趙玥笑著指了指李嵩,“給我們上幾道你們這兒的特色菜,再來兩碗米飯。”
老板應了聲,快步走進後廚。不一會兒,幾道菜便端了上來:炒青菜、豆腐羹、臘肉炒筍、清蒸魚,都是尋常百姓家的菜肴,卻做得香氣撲鼻。李嵩嚐了一口臘肉炒筍,筍脆肉香,味道竟比府衙的宴席還要鮮美。
“這臘肉是百姓自家醃的,筍是山上挖的,” 趙玥一邊吃飯,一邊說道,“如今宣城安定了,百姓們的日子也好過了,飯館、商鋪也多了起來,大家都盼著能一直這樣安穩下去,不再受戰火侵擾。”
李嵩放下筷子,看著飯館內其他食客 —— 他們大多是普通百姓與士兵,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談論著收成與抗金,氣氛融洽。他突然明白,趙玥帶他看農耕、工坊,甚至來百姓飯館吃飯,並非隻是展示民生,更是在展示宣城的 “凝聚力”—— 百姓與士兵同心,工匠與官府協力,這樣的根據地,絕非輕易能撼動的。
下午,趙玥又帶著李嵩前往城外的練兵場。與昨日不同,今日的練兵場格外熱鬧 —— 三千名士兵分成不同隊列,有的練習刺殺,有的練習射箭,有的練習騎兵衝鋒,呐喊聲震天動地。
“這是我們的主力部隊,” 趙玥指著正在練習刺殺的士兵,“他們大多是經曆過實戰的老兵,戰鬥力較強;那邊是新招募的預備役士兵,正在練習基礎的格鬥技巧。”
李嵩走到射箭區,隻見一名士兵拉滿長弓,箭矢 “嗖” 地一聲射出,精準地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緊接著,其他士兵也紛紛射箭,箭無虛發,靶心處很快便插滿了箭矢。“這樣的箭術,尋常軍隊怕是難以企及。” 李嵩忍不住說道。
“這都是平日裏刻苦訓練的結果,” 趙玥解釋道,“我們規定士兵每日需練習射箭兩百次、刺殺三百次,隻有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前番金軍來犯,正是靠這些士兵的頑強抵抗,我們才能守住宣城。”
說話間,一陣馬蹄聲傳來 —— 李山率領五百騎兵,手持長槍,朝著練兵場中央的稻草人陣列衝鋒。騎兵們排成整齊的隊形,馬蹄踏地的聲音如同驚雷,長槍刺穿稻草人的瞬間,發出 “噗嗤” 的聲響。衝鋒過後,稻草人陣列已被衝得七零八落,騎兵們則迅速調轉馬頭,重新列隊,動作整齊劃一。
李嵩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徹底收起了輕視 —— 他原以為宣城兵力薄弱,戰力低下,可今日所見,士兵們訓練有素,箭術精湛,騎兵衝鋒更是氣勢如虹,這樣的軍隊,絕非 “流民組成的弱旅”。再加上百姓的支持與工坊的軍工能力,宣城已成為一座真正的 “堡壘”,絕非輕易能撼動。
離開練兵場時,夕陽已西斜。馬車行駛在返回城內的路上,李嵩看著窗外漸漸變暗的景色,心中滿是複雜。他原想暗中探查宣城的虛實,尋找趙玥 “擁兵自重” 的證據,卻沒想到,趙玥竟主動展示實力與民心,讓他徹底明白:宣城並非朝廷可以隨意拿捏的 “弱旅”,趙玥也絕非隻會抗金的 “莽夫”。
回到驛館,李嵩獨自坐在房間內,回想著今日的所見所聞 —— 百姓的感激、工匠的專注、士兵的勇猛,這些畫麵在他腦海中不斷浮現。他突然意識到,秦檜讓他來監視趙玥,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 —— 趙玥所做的,不過是守護家園、抵禦外敵,這樣的人,理應得到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與打壓。
此時,驛館外傳來一陣敲門聲。李嵩起身開門,見是趙玥派來的侍從,手中提著一個食盒。“李大人,” 侍從躬身道,“郡主說大人今日辛苦了,特意讓廚房做了些點心,讓大人晚上墊墊肚子。”
李嵩接過食盒,打開一看 —— 裏麵是幾樣精致的糕點,還有米酒。他看著食盒,心中突然生出一絲敬佩:趙玥不僅有謀略、有實力,更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既展示了強硬的一麵,也不失溫和與恭敬。這樣的人,難怪能得到百姓與士兵的擁護。
當晚,李嵩坐在桌前,重新撰寫給秦檜的密信。他不再刻意誇大宣城的 “弱勢”,而是如實記錄了今日所見的農耕、工坊與軍隊情況,最後在信中寫道:“宣城民心穩固,軍工與戰力皆不容小覷,趙玥深得軍民信任,若朝廷欲對其有所動作,需三思而後行,以免激起民變,影響抗金大局。”
寫完信,李嵩將信紙折好,塞進油紙包,卻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刻送出,而是放在了桌案上。他看著窗外的月光,心中做出了一個決定:此次返回臨安,他不僅要如實稟報宣城的情況,還要勸說秦檜,放棄對趙玥的打壓 —— 畢竟,在抗金大業麵前,個人的猜忌與算計,實在太過渺小。
而在府衙書房內,趙玥正聽著墨的匯報:“李嵩今日看完農耕、工坊與軍隊後,返回驛館便閉門寫信,直到深夜都未出門,也未與外界聯絡。”
趙玥點了點頭,嘴角露出一絲淺笑:“他終於明白,宣城不是他能隨意輕視的。展示實力與民心,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讓他清楚,我們抗金的決心與能力,也讓朝廷知道,宣城絕不會成為任人拿捏的棋子。”
墨躬身應道:“郡主英明。如今李嵩已不敢輕視我們,想必返回臨安後,也不會再隨意聽從秦檜的指令,對我們不利。”
“但願如此。” 趙玥走到窗邊,望著驛館方向的燈火,“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朝廷的猜忌從未消失,金國的威脅也仍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鞏固宣城,讓百姓安居樂業,讓軍隊更加強大,隻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風雨中,守住這片土地。”
窗外的月光灑在宣城的城牆上,與城內的燈火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安寧而堅定的畫麵。趙玥知道,今日的展示隻是一個開始,未來,她還需要用更多的實力與決心,守護宣城,守護江南的抗金希望,直到將金軍徹底趕出大宋疆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