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匠火燎原
字數:3933 加入書籤
武昌城西,原本相對僻靜的區域,如今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連綿的工坊群落如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高聳的煙囪日夜不停地吐出滾滾濃煙(在可控範圍內),
叮叮當當的金屬敲擊聲、水輪帶動機軸的嘎吱聲、以及試驗場不時傳來的轟鳴聲,交織成一曲屬於工業時代的粗獷交響樂。這裏,便是華夏護國軍的心髒與利爪——武昌軍工總坊。
開封大捷與“華夏護國軍”的旗幟,吸引來的不僅僅是文人誌士和熱血青年,還有一種更為寶貴的力量,工匠。
滿清入關,重騎射而輕匠作,許多依靠手藝為生的工匠地位低下,生計艱難。
更別提那“剃發易服”令,對於許多將技藝與祖傳規矩、衣冠儀表視為一體的匠人家族而言,更是精神上的摧殘。
當“武昌重匠、興格物、抗暴清”的消息隨著商隊、流民和敵後尖兵的活動逐漸傳開後,一顆顆渴望尊嚴與用武之地的心,被點燃了。
從蘇杭來的絲綢工匠,看到了紡織機械改進的契機;從景德鎮逃出的瓷匠,試圖在新的窯爐裏燒製出更堅固的材質;
從佛山南下的鐵匠,帶來了精湛的金屬處理經驗;甚至還有從邊陲之地冒險前來的,擅長****、皮革甲胄的少數民族匠人。
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帶著各自傳承的工具和獨門手藝,如同百川歸海,湧向了武昌。
軍工總坊的負責人阿鐵,這位曾經的巴寨鐵匠,如今的工部侍郎,看著名冊上日益增多的、來自天南地北的匠人名字,激動得手掌都在顫抖。
他親自站在坊區大門外,迎接每一批新來的匠人,
握著他們粗糙的手,用帶著濃重口音的話語說道:“來了就好!來了就好!這裏,手藝就是本事,做出好東西就是功勞!”
一位來自山東的老鑄炮匠,看著眼前規模宏大的鑄造車間和那奇特的“水泥”高爐,老淚縱橫:“俺這手藝,原以為要帶進棺材裏了……沒想到,在這裏,還能為咱漢家江山出力啊!”
在這股工匠湧入的浪潮中,一群人的到來,引起了格外的關注。他們衣著樸素,紀律嚴明,不善言辭卻手腳麻利,為首的是一位被稱為“墨離先生”的長者。
他們,便是墨家學派的實踐派傳人。墨家,自秦漢以後幾乎絕跡於朝堂,但其“重視實踐、興利除害、精通守城器械與手工技藝”的學問,卻在民間以極其隱秘的方式世代傳承。
墨離先生便是這一代的钜子(首領),聽聞武昌有“兼收並蓄、重用匠人”之風,便帶著核心弟子前來。
向拯民聞訊,親自在經世書院接見了墨離先生。
兩人就器械原理、力學結構、標準化生產等話題相談甚深。
墨離先生驚異於向拯民提出的許多奇思妙想(如標準化零件、流水線作業),
而向拯民則對墨家典籍中記載的早已失傳的機械構造和光學原理(小孔成像等)大感興趣。
很快,墨離先生和他的弟子們便被聘請進入軍工總坊,擔任“技術顧問”。他們的到來,仿佛給原本主要依靠經驗積累的軍工生產,注入了一套係統性的理論和方法。
生產效率的革新:
墨家弟子極其注重流程與規範。他們首先從最基礎的“雪魄炮”炮管鑄造入手。
以往,炮管鑄造多憑老師傅的經驗,成品率不高,質量參差不齊。墨家弟子與阿鐵及老匠人們一起,反複試驗,確定了鐵水的最佳配比、澆鑄溫度、冷卻速度,並設計了標準的模具和測量工具(簡易卡尺、規尺),
製定了詳細的《炮管鑄造操作規程》。單此一項,炮管的成品率和質量穩定性便提升了近三成!
他們還將“流水線”思想細化。原本一個工匠可能需要負責一件武器的多個環節,
現在被分解成製模、澆鑄、打磨、鑽孔、組裝、檢驗等數十道工序,專人專崗,熟練度飛速提升。
墨家弟子甚至設計了一套利用水力驅動的簡易傳送帶和吊裝設備,用於搬運沉重的炮管和原材料,大大減輕了工匠的勞動強度。
武器性能的飛躍:
墨家精通力學與結構。他們對“突火槍”(線膛槍)的槍膛結構提出了改進意見,使得氣密性更好,射程和精度進一步提升。
對手榴彈(***)的外殼形狀和破片槽進行了優化,使其爆炸後破片分布更均勻,殺傷力增強。
最令人稱奇的是,結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和墨家自身的機關術傳承,他們竟然真的開始嚐試製造一種全新的武器——“火箭”。
不是傳統的弓箭,而是依靠火藥反推力推進的箭矢,雖然射程和精度還遠不如火炮,但其發射時火焰噴湧、嘯聲淒厲的景象,在試驗場上一亮相,就震撼了所有圍觀者,被視為潛在的攻堅和心理威懾利器。
墨離先生常常親自蹲在工坊裏,滿手油汙,與普通工匠一同調試設備,講解原理。
他那句“術之至者,合乎天道,利於萬民”的口頭禪,也逐漸在工匠中流傳開來。
工匠們不再僅僅視自己為“手藝人”,而是“利國利民之技”的傳承者和開創者。
在八方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墨家學派的係統性指導下,武昌的軍事工業真正進入了爆發式發展的快車道。
軍工總坊的規模一擴再擴,分設了槍炮坊、火藥坊、彈藥坊、器械坊(負責生產手推車、偏廂車零件等)、以及新成立的“格物實驗坊”。
生產效率成倍提升,原本需要數月才能完成的火炮訂單,現在可能隻需數周。武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也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一批批嶄新鋥亮的線膛槍、一門門威風凜凜的雪魄炮、一箱箱威力增強的手榴彈和試驗性的火箭,被源源不斷地運出工坊,裝備到正在輪訓的部隊和新編練的軍團中。
這一日,向拯民在阿鐵和墨離先生的陪同下,視察軍工總坊。他看著那秩序井然、分工明確的生產線,聽著那富有節奏的機器轟鳴,撫摸著剛剛下線、還帶著餘溫的炮管,心中感慨萬千。
“阿鐵,墨離先生,還有所有在場的工匠兄弟們!”
向拯民的聲音在嘈雜的工坊裏依然清晰,“你們手中鍛造的,不僅僅是殺敵的利器,更是我們華夏護國軍的脊梁,
是未來太平盛世的基石!你們的工作,與前線將士的拚殺,同等重要!”
工匠們停下手中的活計,圍攏過來,聽著這位大統領的肯定,許多人眼眶濕潤了。他們從未想過,自己這身“賤業”,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和尊重。
“繼續努力!”向拯民目光掃過每一張飽經風霜卻充滿幹勁的臉,“我們要造的武器,要更好,更精,更多!要讓任何敢於犯我華夏之敵,都在我們的鋼鐵和火焰麵前顫抖!”
“謹遵大統領令!”阿鐵、墨離先生與所有工匠齊聲應和,聲音洪亮,充滿了自豪與力量。
武昌城西的匠火,已然燎原。這熊熊燃燒的工業之火,正以其磅礴的力量,為華夏護國軍這把即將北伐的利劍,淬煉出更加鋒利、更加堅韌的鋒刃。一個屬於工匠的時代,正在這片飽經戰火洗禮的土地上,悄然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