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互相坦白
字數:4666 加入書籤
李特助尷尬的摸了摸鼻子。
“你是來找慕總的?”
“是啊,你們慕總想要知道的事情,我今日可以給他答案了。”
顧南枝沒好氣的說道。
她就不該腦抽的,一大早就跑來慕氏,該晾晾他的。
都是昨夜看到大昭國秦王做的那些事情,迷惑了她的心智。
“你稍等,我去通知慕總。”
“李特助,顧南枝她沒有預約。”
趙悅連忙提醒道。
“我知道。”
李特助腳步並沒有停留,徑直敲響了辦公室的門。
他進去片刻後,就帶著鬆聞語一起出來了。
“顧小姐,慕總有請。”
顧南枝點點頭,越過兩人徑直朝著辦公室走去。
似是沒有看到鬆聞語嫉恨的目光。
而趙悅則瞪大了眼睛。
慕總真的和顧南枝約好了?
她不會真的會被處罰吧。唉呀,這都什麽事啊。
辦公室內,慕斯淮疑惑的看著她。
“已經想好了?”
他以為還要等他再逼供一番,才會承認呢,沒想到這般痛快,還自己上門了。
“你最好說實話,膽敢撒謊,饒不了你。”
“還當自己是王爺呢,動不動就要打殺人。”
顧南枝不滿的嘀咕一聲。
可王爺兩個字,卻清晰的落到了慕斯淮的耳中。
他臉上血色盡數褪去。
“你在說什麽?”
顧南枝看著他,雖然已經八九不離十,可她還要在確認一下。
“慕總,我隻想問你一個問題,在你的夢中,你是不是秦王,從少年便鎮守北疆。”
一句話,問的慕斯淮久久回不了神。
秦王,北疆,好似是上一輩子的事情了。
“你究竟是誰,怎麽知道這些的,或者你那位朋友是誰?”
就算知道大昭國,可怎麽會認識自己呢。
“慕總可知道沈懷安?”
“沈懷安,當朝太傅?你認識他?”
慕斯淮猛的站起身來,他終於找到了大昭國存在的證明。
“我與他的女兒沈之念是好友。”
此話一出,慕斯淮瞬間冷靜了下來,“怎麽可能,就算大昭國真的在華國的曆史上存在,也已經消亡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你怎麽可能和太傅的女兒認識呢。”
“慕總都能穿越千年來到華國,還有什麽不可能的?”
顧南枝挑眉看著他。
“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她告訴我的,她說你從六歲就去了北疆,一生鎮守在此地,從未離開,直到被北戎俘虜,自盡於陣前。”
那些久遠卻又刻骨銘心的記憶,如潮水一般全都再次湧入慕斯淮的記憶中。
他雙目通紅,眼眶濕潤。
五年前,那橫刀割斷他喉嚨的痛覺,尤是清晰的。
他清楚的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的失去生命,可突然之間一陣白光閃過,他再次睜開眼,便來到了這華國。
無論他怎麽同別人說他是秦王,要找北疆和大昭國。
別人都覺得他是瘋了,慕家的族人,甚至將他關進了精神病院。
他在精神病院住了三個月,便明白了自己所處的世界,他裝作病愈,出了院。
哪怕人人都說,他是因為空難,大腦受了刺激,才會出現錯亂的記憶。
可他知道,那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他一直在尋找,如今終於找到了。
他顫聲問道,“你如何認識太傅嫡女的,她現在在哪?”
顧南枝深吸一口氣,將匣子從包裏拿了出來,“我就是通過這個東西,和沈家聯係上的。”
慕斯淮看著空蕩蕩,又普通的匣子,滿是疑惑。
“什麽意思?”
顧南枝便將所有的經過,都詳細的給她講了一遍。
慕斯淮聽後,隻覺得大為震撼,這比自己莫名其妙來到這華國,還要離奇。
若不是顧南枝知道的太詳細,他都覺得眼前之人,是瘋了。
他拿起旁邊的一個筆,輕輕的放到了匣子中。
可等了半天,那隻筆依舊毫無動靜的躺在裏麵。
他疑惑的看向顧南枝,“這怎麽回事?”
“不應該啊,昨日我們還在通信呢。”
顧南枝拿起一旁的水杯,放到了匣子裏。
隻見一陣白光閃過,杯子消失不見,而那隻筆,依舊在匣子裏。
顧南枝將筆拿起來,又放到了匣子裏。
然後筆才消失不見。
“這匣子應該是認主人的。”
沒想到這個匣子還是有靈性的。
慕斯淮雙眸一沉,本來他還打算將匣子買來呢,看來就算到了他的手中,他也用不了。
片刻後,匣子內出現了一張。
“仙女,你見到秦王了嗎?”
“這是沈之念?仙女是在喊你?”
顧南枝尷尬的點點頭,“是,我都說我不是仙女了,他們非要這麽喊。”
慕斯淮想到她為沈家做的那些事,確實擔得起仙女的稱號。
“你問問她,現在北疆究竟是什麽情況,鎮北王如何,朝廷為何對北疆的饑荒,不管不問?”
他現在迫切的想要知道北疆的具體情況。
顧南枝了解的不夠全麵,隻知道北疆鬧饑荒半年,沈家是三個月前被流放到北疆的。
她將慕斯淮的問題,寫給了沈之念。
這次等了許久,沈之念才回了信。
滿滿的五頁紙,將慕斯淮離開後,朝廷的變化,北疆的情況,都說了出來。
在慕斯淮離開的第三年,先皇駕崩,年僅十二歲的元明帝繼位。
元明帝同先皇一樣,聽信讒言,忌憚鎮北王,年年縮減北疆的軍糧。
今年大旱,北疆無糧繳納賦稅,元明帝竟以此為由,不給北疆撥賑軍糧,說讓北疆自給自足。
並關閉了北疆通往各城池的關口,禁止北疆難民出來。
現在的北疆,赤地千裏,一座死氣沉沉的孤城。
“真是可惡,如此心胸狹窄,置全城百姓於不顧,怎配為王。”
看到信的內容,慕斯淮雙眸猩紅,震怒不已,“北疆是大昭要地,無知小兒,怎麽不知道北疆滅了,整個大昭都完了。”
他拿命守護的北疆,竟被朝廷如此對待。
“慕珩說的沒錯,這樣的朝廷和帝王,根本不值得他們效忠。”
是他錯了,若不是他一直攔著慕珩,說不定北疆也不會遭此劫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