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破除行政壁壘

字數:4497   加入書籤

A+A-


    “哦?”陳捷故作疑惑。
    “你想想,這個所謂的工業服務公司,它到底歸誰管?是歸國資委,還是歸財政局?它的稅收,是算在老城區,還是算在新城區?產值又該如何統計?”
    胡瑞平提的問題,不是在糾結工業服務公司歸誰管的問題,而是在跟陳捷探討一件事——行政體製中存在部門壁壘,條塊分割的弊端。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挑戰原有利益格局和管理模式,各個部門,都會本能地,從自己的權責範圍和利益角度出發,去爭奪,或者去抵製,最終結果,往往就是議而不決,好事變壞事。”胡瑞平語氣帶著一絲無奈和疲憊。
    陳捷靜靜地聽著。
    胡瑞平說的,是實幹派官員在多年工作中,最深切的痛。
    “胡市長,您說得沒錯,部門壁壘,確實是推行改革的攔路虎。”陳捷點了點頭,又道,
    “但是,我們華國體製,最大優勢,也恰恰在於,我們擁有一個可以超越所有部門利益的、強有力的最終協調者。”
    胡瑞平當然知道陳捷指的是什麽。
    但他想聽聽這個年輕人,能說出什麽不一樣的見解。
    “黨的領導。”陳捷平靜地吐出四個字。
    胡瑞平表情沒有太大變化,靜待下文。
    “胡市長,我相信您比我更清楚,在體製內,要辦成一件真正有突破性的事,光靠行政命令或者部門協調,是遠遠不夠的。”
    “常規協調機製,在巨大部門利益和慣性麵前,往往會失靈。”
    胡瑞平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陳捷繼續道:
    “所以要推動這個工業服務公司模式,就絕不能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經濟項目,去交給某一個政府部門主抓,而是必須將其上升到市委‘一把手工程’的高度。”
    “由市委書記親自掛帥,成立一個超越所有部門的‘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領導小組’,由既懂工業、又有魄力的市領導,擔任常務副組長,具體負責日常工作,這等於是在項目頭上,懸了一把尚方寶劍,擁有了最高決策權和協調權。”
    胡瑞平笑了起來。
    這個思路,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但陳捷接下來的話,卻讓他真正感到了驚豔。
    “但這還不夠,”陳捷繼續道,“領導小組解決了決策層麵問題,但執行層麵,依然會遇到中層幹部的軟抵抗。”
    “真正的關鍵,是在領導小組下麵,成立一個臨時的、實體化運作的‘項目聯合黨支部’。”
    “項目聯合黨支部?”胡瑞平興趣被徹底勾了起來。
    “是的。”陳捷聲音沉穩有力,“從國資、科技、人社、財政等所有相關部門,抽調最精幹的黨員骨幹,組成這個聯合黨支部。”
    “在這個支部裏,他們的第一身份,不再是某某局的處長或科長,而是項目組成員,他們的組織關係、績效考核、甚至未來提拔任用,都與這個項目成敗直接掛鉤。”
    “這樣一來,就從根本上,打破了原有部門立場和利益捆綁,將他們的個人前途,與改革成敗緊緊綁在了一起。”
    “他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就會從‘我這個部門能得到什麽’,轉變為‘我們這個項目該如何成功’。”
    “這就是用黨建統領來破解行政分割,用組織優勢來重塑執行力,用政治紀律來保障改革落地,如此一來,上層決心才能真正毫無阻礙地,貫徹到最基層。”
    當陳捷說完這番話,胡瑞平久久沒有言語。
    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神中充滿了複雜情緒。
    有欣賞,有驚歎,但更多是一種找到知己的共鳴。
    他自己也曾想過,要用黨管幹部的原則來推動工作,但沒有陳捷想得那麽深切,通過“項目黨支部”組織形式,來創造性地解決執行層麵的難題。
    “說得好啊……”胡瑞平由衷地讚歎道,“用項目黨支部來重構組織形態,用一把手工程來賦予最高權限,這就不是協調,而是命令了,你這個思路,把我們體製的根本優勢,用到了刀刃上!”
    他看著陳捷,仿佛在看一個知音:
    “陳捷同誌,我一直在想怎麽破這個局,想了很多辦法,但都覺得差點火候,今天聽你一席話,我就明白了,火候就在於如何把政治優勢,轉化為組織優勢和執行優勢,你,很不簡單啊!”
    “胡市長過獎了。”陳捷恢複了謙遜姿態,“我隻是紙上談兵,真正的實踐,還要靠您這樣有魄力、有擔當的領導來掌舵。”
    胡瑞平笑了,那笑容裏,有欣賞,有感慨,更有一份真誠:
    “以後,如果遇到什麽事,需要我這個地方上的老同誌出份力的,隨時給我打電話。”
    說完,胡瑞平給了陳捷一個私人號碼。
    “謝謝胡市長。”陳捷鄭重地收下。
    ……
    調研結束,返回京城的路上。
    鄭學斌下意識地向陳捷請教:
    “陳捷同誌,你看我們報告的標題,是不是可以再提煉一下?‘騰籠換鳥’這個提法雖然形象,但作為正式標題,是不是顯得有點不夠嚴肅?”
    陳捷想了想,建議道:
    “鄭局,您看改成《以存量改革激活發展增量,探索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新路徑》怎麽樣?既點明了核心思路,又顯得更穩重,更具政策性。”
    “咦,這個好,這個好,不錯不錯!”鄭學斌立刻讓吳輝在電腦上改了過來。
    一路之上,鄭學斌幾乎是將陳捷,當成了首席顧問,不停問這問那。
    林南東在一旁看著,心中感概不已。
    回到研究室,最終報告的撰寫工作,異常順利。
    在陳捷的“隱形主導”下,一份融合了各方智慧,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更有政治遠見的調研報告,很快就新鮮出爐。
    當這份報告,擺在周海麵前時,他隻看了一遍,便在報告扉頁上,寫下了八個字——“思想深邃,可為國策。”
    隨後,他親自拿著這份報告,敲響了研究室主任的辦公室大門。
    幾天後,在一次極高層級的內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一位中央領導在聽取了關於東北的調研匯報後,緩緩說道:
    “我最近看到一份很有意思的報告,裏麵提到了一個‘騰籠換鳥,築巢引鳳’的思路,我覺得這個提法很好,很有啟發性。”
    “我們搞改革,不是要把澡盆裏的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而是要學會如何騰籠換鳥,在舊軀殼裏,培育出新生命。”
    “這個思路,我看不僅適用於東北,對於我們全國範圍內的國企改革和產業升級,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這番話,如同一錘定音,為未來十幾年的國企改革,指明了一個全新方向。
    當然,這一切,陳捷並不知道。
    他已經回到了那間小小辦公室,繼續做著那個謙遜低調的見習科員。
    東北之行的成功,讓他在研究室地位,變得愈發微妙。
    辦公室主任周海更是對陳捷有了更多的關注。
    連眼高於頂的鄭學斌,在走廊裏碰到他,都會主動停下來,笑著喊一聲“陳捷同誌”,客氣地聊上幾句。
    但陳捷,卻比以前更加低調,也更加沉靜。
    他幾乎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社交,每天除了完成林南東交辦的日常工作,就是一頭紮進資料館裏。
    陳捷就像一塊幹渴海綿,瘋狂地吸收著關於這個國家的一切,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外交,不斷在腦海中,構建一幅完整立體、隨著時代變化的國家治理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