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字數:3792 加入書籤
陳捷立刻站起身,手腳麻利地將自己桌上的書本,往旁邊挪了挪,為秦振陽騰出了一大片空間。
“主任,您快請坐,能跟您坐在一起學習,是我的榮幸。”陳捷的語氣,謙恭卻不諂媚,動作麻利,卻不慌亂。
秦振陽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那份欣賞,又加深了幾分。
這個年輕人,身上有一種遠超年齡的沉穩與大氣,寵辱不驚,進退有度,確實是塊難得的好苗子。
秦振陽坐下後,並沒有立刻看書,而是像一個普通長輩一樣,跟陳捷拉起了家常。
“小陳啊,來研究室,快半年了吧?”
“報告主任,到今天,正好五個月零十二天。”陳捷回答得精準而迅速。
秦振陽笑了:
“記得這麽清楚?怎麽樣,工作還習慣嗎?”
“非常習慣,也感覺非常充實。”陳捷誠懇地回答,“研究室的學習氛圍特別好,每一位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嗯,我們這裏的同誌,理論功底都還算紮實。”秦振陽點了點頭,隨即,他像是終於問出了那個盤桓在心中已久的問題,“我很好奇,你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是愛玩愛鬧的年紀,怎麽好像對這些枯燥的故紙堆,特別感興趣?我看你,幾乎每個周末,都泡在這裏。”
這個問題,看似隨意,實則是在探究陳捷內心最深處的動機。
陳捷的回答,將直接決定這位大佬對他最終的評價。
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似乎是在組織語言,臉上,也露出了一絲年輕人特有的、真誠的困惑與思考:
“主任,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麽形容這種感覺,我不是不喜歡玩,也不是刻意要表現得自己多愛學習。”
“我隻是……隻是單純地感到好奇。”
“好奇?”秦振陽饒有興致地看著他。
“是的,好奇。”陳捷點了點頭,“我出生在西北小山村,小時候的記憶裏,天是黃的,地是幹的,一年到頭,都吃不上一頓飽飯。”
“後來,我一路讀書,從村裏,到縣裏,再到京城,我親眼看著路變寬了,樓變高了,人們的口袋也變鼓了,這個國家,就像變魔術一樣,在短短二三十年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就一直在想,這一切,到底是怎麽發生的?為什麽是我們這個國家,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
陳捷眼神清澈而坦蕩:
“所以,當我來到資料館,看到這些塵封文件時,我感覺自己像是找到了答案。”
“我在這裏,看到了為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在戈壁灘裏隱姓埋名幾十年的科學家,我看到了為了包產到戶,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的十八位農民,我還看到了為了加入世貿組織,在談判桌上,與西方國家唇槍舌劍,寸土不讓的外交官……”
“我看到了無數的成功與輝煌,也看到了無數曲折與失誤,我還看到了無數的爭論、博弈、妥協與堅持。”
“這些文件,對我來說,不是冷漠的文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的創業史。”
“讀這些故事,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參與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麽的來之不易。”
陳捷的聲音,漸漸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感慨。
他拿起桌上那本《毛選》,輕輕地撫摸著封麵:
“讀懂了這段艱辛曆程,再回過頭去看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就感覺它們都活了過來,都有了溫度。”
“也隻有到這個時候,我才感覺自己,對那八個字,有了一點點粗淺的、發自內心的理解。”
“哪八個字?”秦振陽下意識地追問道。
陳捷抬起頭,目光清澈而堅定,一字一句地說道: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當這八個字,從這個年輕人的口中,以一種如此真誠、如此厚重的方式說出時,秦振陽的表情,再次恍惚了一下。
這八個字,他聽過無數遍,也講過無數遍。
但從未有哪一次,像今天這樣,讓他有如此巨大的觸動。
他從這個年輕人的話語裏,聽到的不是空洞政治口號,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與曆史共情,與國家共命運的,深刻的思想自覺和情感認同。
秦振陽陷入了長長的沉思。
他看著眼前的陳捷,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看到了那一代人,為了理想與信仰,一往無前的身影。
良久,秦振陽才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情:
“小陳,你在處裏工作,感受如何?跟同誌們,相處得怎麽樣?”
這個問題的轉變,是如此自然,卻又代表著一種根本性態度變化。
他不再是以上級領導的身份,在考察一個下屬。
而是在以一個長輩身份,在關心一個自己真正看好的後輩。
“報告主任,一切都非常好。”陳捷實事求是地回答,“研究室工作氛圍特別好,非常鍛煉人,林處長和處裏的各位老師,對我都特別照顧,經常指導我。”
“那就好。”秦振陽點了點頭,又問道,“你來這裏,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資料整理和會議紀要,會不會覺得有些屈才?覺得這些工作,太瑣碎,太大材小用了?”
陳捷立刻搖頭,臉上露出真誠笑容:
“主任,您言重了,我一點都不覺得屈才,反而覺得收獲巨大。”
“哦?說來聽聽。”
“就拿做會議紀要來說吧。”陳捷組織了一下語言,認真地說道,“一開始,我隻是把它當成一個簡單的記錄工作,但慢慢地,我發現,這裏麵大有學問。”
“特別是參加一些跨部門研討會,比如上次的醫改和經濟改革,我坐在角落裏,聽著來自不同部委的領導老師們,從各自專業和立場出發,進行觀點交鋒與碰撞。”
“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政策在出台前,內部存在著多麽複雜、多麽激烈的博弈,發改委的同誌,考慮的是宏觀經濟效率,衛生部同誌,考慮的是社會公平,財政部同誌,則緊緊地盯著國家的錢袋子。”
“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但又都有局限。”
“而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反而能跳出具體利益紛爭,以一個更客觀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他們各自的訴求是什麽?分歧根源在哪裏?彌合分歧、達成共識的關鍵又是什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