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於危機中育新機
字數:4347 加入書籤
陳捷辦公室。
夕陽的餘暉,透過窗口,灑在陳捷那張年輕而又專注的臉上。
他並沒有在處理文件,而是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
這幅地圖,不是安宜鎮的行政區劃圖,而是一幅由他親手繪製的、極其複雜的“安宜鎮重點產業全球供應鏈分布圖”。
地圖上,以安宜鎮為中心,延伸出無數條顏色各異的線條,如同一張巨大的蛛網,連接著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企業。
每一條線條,都代表著一種關鍵的原材料、核心的零部件、或是重要的銷售市場。
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
德國的斯圖加特、慕尼黑……
韓國的首爾、釜山……
美國的矽穀、底特律……
這些線條,在地圖上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幅無比壯觀,卻又無比脆弱的全球化圖景。
蔣海山站在一旁,看著這幅地圖,一時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麽東西。
他剛剛也得知了日本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心中同樣是焦急萬分,第一時間就趕到了陳捷的辦公室,想和他商量對策。
可他沒想到,陳捷的反應,竟然是如此的……平靜。
沒有驚慌,沒有失措,甚至連一絲一毫的意外都沒有。
陳捷隻是默默地,從文件櫃裏,拿出了這幅蔣海山從未見過的地圖,然後,便站在地圖前,久久地凝視著。
“陳鎮長,”蔣海山終於忍不住了,聲音裏帶著壓抑不住的焦急,“我剛才接了不下十個企業老板的電話,全都是哭著喊著求救的,我們再不想辦法,安宜鎮的經濟,就真的要崩盤了!”
陳捷緩緩地轉過身,看著一臉焦急的蔣海山:
“蔣鎮長,不要急。”
他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溫和而沉穩,像一劑鎮定劑,瞬間讓蔣海山那顆狂跳不止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陳捷的內心,自然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平靜。
當從新聞裏看到日本大地震的消息時,他心中的那塊石頭,才終於落了地。
終究還是來了。
隻是,時間比他上一世的記憶裏,推遲了一個月。
上一世,這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發生在他讀研時期,當時他正忙著寫論文,對這場遙遠的災難,並沒有太多切身感受,隻是在後來研究區域經濟時,才從各種文獻和數據中,了解到這場地震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的巨大衝擊。
而這一世,他身處局中。
陳捷不是不想提前預警。
可是,怎麽預警?
他一個二十五歲的幹部,跑到黨委書記麵前,跟他說,未來日本會發生九級大地震,然後會引發核泄漏,然後會衝擊到我們安宜鎮的經濟?
然後讓馬東城去告訴那些企業負責人,把現在所有的一切訂單都取消,一切跟日本有關的生意活動都停止?
如果這樣,馬東城不把他當成神經病送進醫院,都算是客氣的了。
這種超越時代認知的預言,不僅不會有任何人相信,反而會給他自己,招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猜忌。
所以,從來到安宜鎮的第一天起,陳捷就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矩:盡量不利用重生優勢,去做任何“未卜先知”的事情。
他要做的,不是去當一個神棍般的預言家,而是要當一個永遠比別人準備得更充分的危機應對者。
陳捷不能預測風暴何時到來,但他可以在風暴到來之前,就提前研究好風向,加固好船帆,準備好預案。
然後,在風暴來臨的那一刻,站在船頭,迎著巨浪,將大船,穩穩地,駛向那片風暴過後、海闊天空的新航道。
這幅“安宜鎮重點產業全球供應鏈分布圖”,就是他為這場風暴,準備的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海圖。
這一個多月來,他利用所有業餘時間,走訪了鎮裏幾十家重點企業,與他們的技術負責人、采購經理、銷售總監,進行了無數次深入訪談。
他將這些企業最核心的供應鏈信息,與上一世安宜鎮在日本大地震過後,尋找替代品的信息一一對應,然後一點點地,拚湊、繪製成了這幅地圖。
陳捷比安宜鎮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更清楚,誰家的命脈,掌握在日本人手裏,誰家的軟肋,暴露在太平洋的東岸。
他甚至,已經悄悄地,為那些風險最高的企業,起草好了幾十份詳盡的“供應鏈替代與風險對衝預案”。
這一切,陳捷都做得悄無聲息。
在危機爆發之前,拿出這些東西,隻會顯得自己杞人憂天,甚至是不務正業。
隻有在危機真正降臨的此刻,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才會瞬間,爆發出它真正的、無可估量的價值。
在體製內,解決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危機,其帶來的政治聲望和威信,遠比按部就班地推動幾個項目、實現幾個點的GDP增長,要來得更直接,也更震撼。
畢竟,解決重大危機的能力和經驗,同樣是執政者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
更重要的是,重大危機會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將所有掩蓋在平靜水麵下的問題、矛盾和利益糾葛,都毫不留情地掀個底朝天。
在平日裏,任何深刻的改革都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者,麵臨巨大、無形的阻力。
陳捷很清楚,他已經擋了很多本地宗族利益體發財的路,隻是他們忌憚自己的中央背景,哪怕心中有怨氣,也不敢明麵上跟自己對著幹。
他們的想法,就是熬,熬過陳捷的兩年任職期,換上一個來頭沒那麽大的新鎮長後,再卷土重來。
所以陳捷和他們現在暫時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但這種平衡是很脆弱的,一旦陳捷想要推行任何更加深入的改革或者措施,就會遭到來自四麵八方、無所不在的軟抵抗,比如敷衍執行、過度執行等等。
那些盤根錯節的關係網,那些早已習慣了舊規則的官僚慣性,都會成為他改革道路上難以逾越的高牆。
但在危機麵前,一切都會不同。
當舊模式被證明已經失靈,當所有人都陷入恐慌與迷茫,變革阻力便會降至最低。
此刻,任何能夠帶領大家走出困境的方案,無論它在過去看起來多麽激進、多麽理想化,都會被視作唯一的救命稻草,被大部分人毫不猶豫地接受和擁護。
這,便是破後而立的真諦。
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不僅僅是陳捷寫在考卷上的答案,更是他用於實踐的理論武器。
他要利用這次危機,打破安宜原有的利益格局,推進自己的改革措施。
“蔣鎮長,”陳捷走到辦公桌前,從抽屜裏,拿出了厚厚的一疊文件,遞給了蔣海山,“你先看看這個。”
蔣海山疑惑地接過文件,目光落在封麵上,微微一愣。
《安宜鎮重點製造企業供應鏈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初稿)》。
蔣海山快速看了一遍。
幾分鍾後,他猛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看著陳捷。
且不提裏麵的操作性是否可行,但這份報告,從標題到內容,簡直就是為眼下這場危機,量身定做的!
這是什麽時候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