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賑災
字數:3656 加入書籤
大垚都城的晨光剛漫過宮牆,紫宸殿外已響起整齊的靴聲。文武百官手持笏板,按品級列隊,朱漆大門緩緩推開時,殿內的龍涎香隨涼風飄出,縈繞在朝服衣角。趙玉琸雖未親臨,他的名字卻將在今日的朝議中,攪動一場暗藏洶湧的風波。
永昌帝身著明黃龍袍,端坐龍椅,目光掃過殿下群臣:“眾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左相蔣佑平手持笏板,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事啟奏。琸玉商行主事周琸玉,精通商道,且對都城市集管理的見解,頗有見地,其近日提交奏折,詳述市集改革之策,臣願舉薦其補市令之缺,以助都城商貿興盛,臣願為其舉薦。”說罷,他將趙玉琸的奏折呈上,內侍接過,轉呈給永昌帝。
永昌帝展開奏折,細細翻閱。奏折中,趙玉琸提出“分區管市”之法,將都城市集按商品種類劃分區域,設專人負責秩序與稅收;又提及“商稅透明”,建議將各商戶的稅銀繳納情況公示,杜絕官吏苛捐雜稅;還提到“市集教化”,在市集角落設立公告欄,張貼農時、律法,讓百姓在交易之餘,也能知曉國事。
“諸位卿家,對此事有何看法?”永昌帝放下奏折,目光落在群臣身上。
戶部尚書劉執徐率先出列:“陛下,臣以為趙玉琸此策可行。都城市集近來亂象頻發,商戶占道經營、稅銀流失等問題突出,其‘分區管市’與‘商稅透明’之法,若能推行,定能改善市集秩序。且趙玉琸經營商行多年,熟悉商賈之事,由他擔任市令,再合適不過。”
劉執徐話音剛落,禦史大夫賀謙便出列反駁:“陛下,臣認為不可!周琸玉雖有經營之才,但此舉實為捐納為官,春闈在即,倘若此時捐官上任,恐難服眾定有微詞。且市令掌管市集秩序,需通曉律法,周琸玉並無仕途經驗,貿然任職,恐難當此任。”
“賀大人此言差矣。”蔣佑平立刻回應,“古有‘不拘一格降人才’,趙玉琸雖無仕途經驗,但其奏折中的見解,已顯露出治理之才。捐納為官,亦是大垚律法所允許,隻要其能勝任,何懼他人非議?”
殿內群臣頓時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蔣佑平與劉執徐,認為有真才實學,理應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派則附和賀謙,堅持“出身論”,反對商戶入仕。爭論聲此起彼伏,殿內氣氛漸趨緊張。
永昌帝端坐龍椅,始終沉默,目光在群臣間流轉,似在權衡。
“左諫議大夫,周琸玉與你同是本家人,那你在此事上有何看法呢?”永昌帝一語出,爭論不休的群臣都安靜了下來,同時看向周聞瀚。
周聞瀚手持笏板,左跨一步,躍出隊列上前道:“回陛下,臣不敢妄下定論。說來慚愧,周琸玉雖是臣的堂弟,但係周家旁支,臣與旁係族人聯絡甚少,也是這次他來大垚經商,臣才知道有此親戚。不甚了解他有何真才實學,遂不敢妄言。”
周聞瀚抬頭看了看群臣看向他的視線,有疑惑,有驚訝,有幸災樂禍。他收回眼神、低下頭,轉而更恭敬地對永昌帝說道:“既然左相都認為此人對都城市集管理頗有見地,或許真是有些實才在身上。”
“是嗎?”永昌帝意味深長地注視著周聞瀚。眼神鷹睃狼顧為非善,逼得周聞瀚不敢抬頭,隻能表現得更加恭順。
“哈哈哈哈,好!”永昌帝忽地拍案大笑,驚得群臣慌忙持笏低頭,“沒想到周家還有此等善商善市的人才,你們周家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
聞此,不少人陡然色變,一時座下鴉雀無聲。
一道切入的奏請打破了沉默,工部侍郎杜仕恩手持笏板,快步出列,躬身奏道:“陛下,隴中急報,連月幹旱,赤地千裏,百姓缺水缺糧,已有流民湧入周邊州府,若不及時救濟,恐生民變!”
此言一出,殿內瞬間沸騰。永昌帝放下手中的朱筆,眉頭微蹙:“隴中幹旱之事,此前為何未曾上報?”
杜仕恩連忙回應:“陛下,隴中各州府此前雖有旱情,卻未料到會如此嚴重。昨日收到急報,當地河渠幹涸,莊稼絕收,百姓已到了易子而食的邊緣,臣不敢延誤,即刻前來稟報。”
戶部郎中羅曜出列,沉聲道:“陛下,救濟之事刻不容緩。臣建議,即刻撥付糧款,派遣官員前往隴中主持賑災。據臣估算,西部受災百姓約五十萬,至少需要一百萬兩白銀與三十萬石糧食,方能緩解燃眉之急。”
“一百萬兩白銀?”工部尚書公西恒立刻反駁,“羅郎中此言差矣。如今國庫並不充盈,北邊需防備匈奴,南邊剛平定蠻夷,若一次性撥付百萬兩白銀,恐影響其他軍政事務。依臣之見,當以‘節流’為先,既要救濟災民,又要不影響國庫運轉。”
羅曜臉色一沉:“公西大人,災民性命關天,怎可如此兒戲?五十萬百姓,三十萬石糧食是底線,一百萬兩白銀用於購買糧食、開挖水渠,缺一不可。若糧款不足,救濟不力,百姓流離失所,後果不堪設想。”
公西恒卻寸步不讓:“羅郎中,並非臣兒戲,而是國庫實在緊張。臣以為,可撥付五十萬兩白銀與十五萬石糧食,再派遣得力官員前往,督促當地官府開源節流,發動民間富戶捐糧捐物,定能渡過難關。”
殿內群臣又對立而論,一派認為應足額撥付糧款,確保救濟到位;一派主張節省國庫開支,以最小成本賑災。爭論聲此起彼伏,永昌帝倚坐在龍椅上,神色平靜並無太多波動,仿若在等誰主動打開突破口。
此時,禦史大夫賀謙突然出列,話鋒直指戶部:“陛下,臣以為,賑災之事,官員的人選至關重要。劉大人身為戶部侍郎,掌管國庫糧款,且此前舉薦周琸玉時,便展現出過人的識人之能。如今賑災,正是用人之際,若讓劉大人親自前往,定能妥善處理,既保證糧款用在實處,又能彰顯朝廷的愛民之心。”
這番話看似推崇劉執徐,實則暗藏殺機。在場群臣皆是人精,瞬間明白賀謙的用意——劉執徐若接手賑災,糧款僅有五十萬兩白銀與十五萬石糧食,遠不足以應對災情。一旦救濟不力,便會被冠以“辦事無能”的罪名,輕則被革職,重則可能牽連家人。
所以這是被那幾人三言兩語圍堵成的死局,他就算不撞南牆也會撞西牆。
危機如毒蛇纏上心頭,他悉知賀謙與公孫恒素來交好,此次二人一唱一和,顯然是想借賑災之事將他拉下馬。
剛想開口推辭,永昌帝卻率先說道:“賀卿所言極是。劉執徐,你在戶部多年,經驗豐富,且善於識人用人,隴中賑災之事,便交由你全權負責。糧款之事,就按公西恒所言,撥付五十萬兩白銀與十五萬石糧食。朕相信你的能力,定能克服困難,妥善安置災民。”
劉執徐心下大駭、呼吸為之一窒。皇帝這番話,看似信任,實則是默許了賀謙與公西恒的算計。
他清楚,永昌帝一直忌憚戶部權力壟斷,戶部沒有尚書,話事人便是自己這個侍郎。若能借賑災之事削弱他的勢力,甚至將他拉下馬。而且,放任群臣內鬥,既能讓臣子們相互牽製,又能減少他們之間的勾結,皇帝定然樂見其成。
“臣,遵旨。”劉執徐躬身領旨,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與寒涼。
沒想到啊.......陛下當真不念舊情。自己仕途一生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眼見著可以平安退位、告老還鄉,還要經曆這一劫。
天下興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陛下當真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