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論音律

字數:3356   加入書籤

A+A-


    方寧雖然一直都在踱步,看似冥思苦想,但實則內心早有了想法,始終在回憶《水調歌頭》的旋律。
    片刻後,他重新坐回案前,調整了一下琵琶的弦音,指尖輕挑,一串清越婉轉的音符便流淌出來。
    不同於之前《一無所有》的粗獷、《挪威的森林》的纏綿,這次的曲調初時舒緩如流水,漸漸又帶上幾分曠遠,像是中秋夜的月光,灑在千裏之外的江麵上。
    緊接著,方寧的聲音響起,低沉而有磁性,隨著旋律緩緩吟誦。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雅間裏瞬間鴉雀無聲。
    齊魯整個人都僵直在當場。
    孫大亮舉著酒碗的手停在半空,忘了喝。
    石城張著嘴,眼神發直。
    沈代原本緊繃的臉漸漸鬆弛,捋著胡須的手也慢了下來,眼中滿是驚訝。
    包括胡連也是雙目瞪大,滿臉的不可思議。自從跟隨方寧以後,一次次的,方寧不斷地刷新著自己的認知,簡直是全才,不,應該是天才級的人物。
    鳳姐站在一旁,雙手不自覺地攥著衣角,雙目裏閃爍著小星星,癡癡地望著方寧,連呼吸似乎都忘記了。
    她彈了半輩子琵琶,聽過無數曲子,卻從未有一首像這樣,既有著古典詩詞的雅致,又有著動人的旋律,聽得人心裏又暖又酸,恨不得也端起酒杯,對著明月飲一杯。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最後一句吟誦落下,方寧指尖輕輕一挑,琵琶的餘音嫋嫋,久久不散。
    就在這時,雅間門外傳來一道溫和的聲音,帶著幾分試探。
    “冒昧打擾,方才聽聞屋內琵琶絕妙,不知可否容在下進來一觀?”
    方寧有些意外,但既然外邊人十分的溫文爾雅,自己也不可能粗鄙無文。
    “不知外間是何人,既為知音,自當一見。”
    有姑娘過去將房門打開,隨即一個身著月白色長衫的男子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兩個同樣穿著儒衫的同伴。
    為首的男子約莫二十三四歲,麵容俊朗,眉宇間帶著幾分書卷氣,腰間係著一塊羊脂玉牌,手中握著一把折扇,舉止優雅,一看便知是飽讀詩書的世家子弟。
    那男子進來之後,優雅地抱拳行禮,問道:“但不知是哪位大才方才演奏三曲?委實是繞梁三日,天籟之音。盛某特來請教。”
    鳳姐見到來人,連忙斂衽行禮,聲音帶著幾分恭敬。
    “原來是盛公子,不知您今日也來倚紅樓了?”
    她轉頭對方寧介紹道:“方大人,這位是京都有名的才子,也是盛國公府的三公子,盛秀盛公子。盛公子不僅詩詞寫得好,對音律也極有研究。”
    然後她又向盛秀介紹方寧:“盛公子,這位是東關城兵馬司指揮使方寧方大人。適才正是這位方大人妙手而得,連奏三曲。奴家自忖音律曲譜知之甚廣,但從未聽到過方大人彈奏如此神仙之曲,大大折服。”
    盛秀聽到了方寧的官職之後,臉上驚訝之色難以掩蓋,顯然是覺得一個武官竟然能夠做出如此文雅之事,委實讓人不可思議。
    不過,驚訝隻是瞬間,然後眼光落在了方寧身上,眼中滿是欣賞,快步走上前,拱手笑道:“方才在樓下聽您彈琵琶,先是新奇曲調,後又聞這一曲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隻覺心潮澎湃,實在按捺不住,才冒昧打擾,還望海涵。”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懇切:“聽閣下的曲、閣下的詞,竟有一見如故之感,不知可否與您探討一番詞曲之道?”
    方寧放下琵琶,起身回禮,笑著道:“盛公子客氣了,我也是一時興起,談不上什麽精妙。若公子不嫌棄,探討詞曲自然是好。”
    隨即,方寧發現,這個盛公子進來之後,齊魯孫大亮石城以及沈代都變得拘謹了起來。
    方寧眼眸一轉,客氣地請盛秀坐在自己的身旁,盛秀的兩位同伴也坐了下來,這樣就把幾個姑娘擠了出去。
    方寧見狀,就對胡連說道:“胡連,我與盛公子一見如故,自當歡飲暢談,你帶著齊魯他們和姑娘們去其他的雅間繼續吧。”
    胡連答應一聲,就跟盛秀告罪,帶著其他人離開了酒桌,隻留下了一個鳳姐坐在了方寧的另外一邊。
    這下子,原本熱鬧的酒桌變得安靜了許多,變成了清雅的探討。
    盛秀談起時下流行的曲調,方寧則偶爾穿插幾句現代音樂的理念,雖用詞不同,卻總能找到共鳴,引得盛秀不時拍手捶桌,讚歎方寧見解獨到,獨辟蹊徑。
    其實論起來學識,方寧自認為不會比眼前的盛秀差,出口成章這種事情眼前的盛秀是真的能夠做到,隨口就是引經據典,滔滔不絕。
    但是,方寧雖然還沒有辦法做到將這個時代的經史子集融會貫通,但是現代化的文學素養知識儲備那可是碾壓盛秀一遍又一遍的。
    雖然隻是初見盛秀,但盛秀從內到外都散發一種“我是才子”的屬性光環,他看似說的平淡,但卻是字字都彰顯了他的博學多才。
    剛開始的時候,方寧還是有些小心謹慎的,畢竟自己雜學很多,但涉及這個時代的語言方式和引經據典,自己可是差了很多。
    不過,漸漸的,方寧發現,盡管自己和對方多少有些雞同鴨講,但因為盛秀多少有些先入為主的感覺,總能觸類旁通地將方寧的一些說法歸納成相同意見,讓方寧的談興也漸漸漲了起來。
    “論語有雲,‘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聖人評判樂舞,首重美與善。美就是旋律高雅,善就是德行教化。昔年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便是因韶樂既具天籟之美,又含舜帝仁政之善,能引人向善,此乃樂之至高境界。”
    ……
    盛秀滔滔不絕,滿臉的驕傲。
    方寧聽著,心說這是在跟我顯擺才學,嘚瑟博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