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籌謀

字數:3366   加入書籤

A+A-


    聽到方寧的說辭,周英下意識地反駁道:“我有秦肖和柳承宗,他們倆對我忠心耿耿!”
    方寧反問道:“他們是對你忠心,但他們能代表魏國公和禦史中大夫嗎?就算魏國公和禦史大人真的站在你身後,這份力量依舊單薄。”
    “朝廷軍隊掌握在兵部和老將手裏,你能調動多少?一旦將來有變,你連自保的力量都沒有,又怎麽爭?”
    他頓了頓,指著窗外的黑石灘說道:“這次護航大運河、剿滅水匪,就是最好的契機。那些水匪大多是走投無路的漢子,戰力強悍,隻要給他們一條活路,再加以整編訓練,就能成為一支精銳的私人武裝。”
    “有了這支力量,將來不管是爭取皇權,還是在局勢不利時待價而沽,你都有了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
    周英聽得心潮澎湃,他之前從未想過這麽遠,隻覺得當王爺逍遙自在,可經方寧這麽一分析,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有多危險,也明白方寧的計劃有多重要。
    他連連點頭,眼中閃過堅定的光芒。
    “方寧,你說得對。我之前太糊塗了!就按你的計劃來,那些精銳水匪,全都編為我的私兵。需要我做什麽,你盡管開口!”
    方寧見周英認同,鬆了口氣,道:“殿下放心,整編水匪的事,我來負責就是,保證訓練出一支能打仗忠心耿耿的隊伍。”
    “不過,私兵這種事情是不可能明麵說出來的。殿下隻需要對外宣稱,這些水匪會成為皇家總號的護航隊,負責保護大運河商道安全,先把名頭立起來,剩下的事,我會慢慢安排。”
    周英聽了頻頻點頭,說道:“我完全同意。就按照姐夫說的來做。”
    周英是真的沒有想到那麽遠,就算他讀過相關的曆史,但沒有經曆過的,總是不深刻。
    這一次跟著方寧來了一趟大運河剿匪,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和水匪之間的激烈交鋒,足以改變周英的一些認識。
    如今,經曆過了血與火洗禮的周英,多少也成熟了些。
    在他看來,自己的姐姐周睿和方寧兩人傾心相愛,是真的幫了自己的大忙,能夠讓方寧傾力相助。
    但實際上,周英怎麽都不會想到,方寧這麽做,是有自己的深遠謀劃。
    周英的真實身份被睿妃告訴給了方寧,難保以後會被其他人知道,一旦老皇帝知道自己的頭頂一直都是綠油油大草原,那麽龍顏大怒之下,睿妃一家三口定然死無全屍,到時候,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死,估計都是最輕微的懲罰。
    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睿妃才會在與方寧歡好的同時,將這個驚天醜聞告訴給了方寧,從而鞏固了兩人之間的盟友加情人關係。
    無論是從周睿那個角度來看也好,還是從睿妃色誘威逼也罷,反正方寧是被綁上了周英這一條船了。
    一榮則榮,一損同損。
    至於更深層次的考量,是方寧最本質的目標想法。
    不管是什麽,力量是絕對需要的,南北大運河上的水匪,能殺人打過仗,有一定的組織性紀律性,就是力量之一,必須要緊緊地抓在自己的手裏。
    想一想曆史上靠著土匪起家的帝王將相,數不勝數,最出名的如銅馬帝收編了銅馬的土匪一匡天下,魏武帝靠著青州兵鼎力三國等等,可靠的就是匪兵。
    某種程度上來說,匪就是兵,兵就是匪。
    如同一把刀,可以用來殺雞宰羊,也可以用來劫掠殺戮,並不能用途來定義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而是要看使用的人。
    這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方寧不方便跟周英講,也不會講,甚至,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資格和方寧討論這些。
    既然已經跟周英說了自己的半個真實目的,方寧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半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謂半個,自然含義更深層,某種意義上來說,用借花獻佛、借殼上市更恰當些。
    “殿下,既然你已經同意了我的這個做法,臣很欣慰。那麽有了兵,就要有將,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軍、領頭人很是重要,將來也將是殿下你的班底,因此,我的建議如下……”
    接下來,方寧滔滔不覺地給周英推薦了現有周英能夠使用並收攏麾下的人才,而這些人才,都是這一次剿匪的額外收獲。
    那些在剿匪過程中,立功的,表現突出的,有才能的,那些人都在方寧的推薦範圍之內。
    周英聽了之後,更是頻頻點頭。
    在之前,他不是沒有想到過打造屬於自己的班底,但一來自己還很年輕,雖然被封趙王,有自己的屬官,可都是皇家指定,非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難免用著有些不是很順手。
    而經過了這一輪的運河剿匪行動,周英在經曆血與火考驗的同時,也是感覺到了人才的特殊重要性。
    而方寧的建議,看似冗長,但實際上卻是根據了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解讀,推薦的理由充分,使用的方法恰當,讓周英歎為觀止,不斷地驚歎,心理琢磨,原來人才還是可以這麽用的?
    原來如此啊。
    周英是大長見識,聽完了之後,幾乎全部同意,隻有一個人的使用不太同意。
    “盛秀這家夥,你竟然建議他來做我的幕僚長?不行,我的幕僚長,非承宗不可。”
    方寧再勸道:“殿下,如果論親疏遠近,自然是柳公子更勝一籌,也有才學有智謀,但如果論見識韜略、眼光格局,臣以為,非盛秀莫屬。若得盛秀鼎力相助,殿下可高枕無憂。”
    可周英還是將腦袋撥得跟撥浪鼓似的:“這盛秀紈絝的很,在京都圈子裏那是出了名的浪蕩公子,我周英若是和他扯上了關係,難免被父皇斥責,被王公大臣們看不起,不行,絕對不行,盛秀還是不能。”
    方寧也就不再勸說,隻說道:“既然如此,殿下還是應該和盛秀保持良好的關係,此人大才。以臣之眼光來看,此人可比商鞅、吳起,世間難得。”
    周英吃驚地看著方寧:“當真?那麽方寧你又能比的上哪位古來聖賢?”
    方寧隻是笑笑,並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