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招錄助手

字數:3675   加入書籤

A+A-


    方寧自然是不知道學院的高層因為自己開了一個專門會議,此時的他正在忙著惡補詩詞歌賦的基本知識呢。
    方寧拿著剛從閆老夫子書房領來的厚厚一摞講課草稿時,終於忍不住在心裏歎了第三十二口氣。
    兩天前,他和閆老夫子的坐而論詞對自己的好處自然是大大的,但凡是有利就有弊,有利的回旋鏢轉回來的時候卻是帶著弊端,自己一時腦熱應下了詩文課助教的差事,如今才真切體會到“自討苦吃”四個字的重量。
    他的修為智謀經驗在同輩中都可以說得上是頂尖的,可論起詩詞歌賦的功底,別說跟閆老夫子比,就是太學院裏中等水平的學子,都能在他麵前引經據典說上半個時辰。
    他自己信口拈來的那些絕妙佳句,又有哪一句不是站在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的肩膀上摘抄下來的?
    本就不是文科生,他也就隻能裝裝樣子,真的深究起來,很快就會露餡。
    方寧歎著氣,盯著桌上的草稿。
    老夫子講課興之所至,常常在頁邊空白處隨手批注,一會兒是《詩經》的注解,一會兒又是對建安風骨的點評,零散得像一盤散沙。
    而這些批注,雖然是用蠅頭小楷寫的,但字跡還是太過潦草了,方寧光是辨認字跡就花了整整一個上午,更別提要整理成條理清晰、便於學子傳閱的教案。
    傍晚時分,他揉著發酸的手腕,看著隻整理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草稿,終於認清了現實。
    再這麽硬撐下去,別說幫老夫子助教,他自己就先得被這些詩文壓垮。
    但,方寧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能夠在困境當中尋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因此,方寧不斷地踱步思索,腦子裏構思一個個解決路徑,時而搖頭時而點頭,陡然就停住了腳步。
    太學院裏最不缺的是什麽?是人才。
    缺的是什麽?是把人才用在實處的法子。
    這個時代人的價值體現實在是太過原始了,是時候讓他這個現代博士生整頓教育係統了。
    想到就要去做,於是,方寧轉身就往學舍跑,碰到同學就問謝丹丹在哪裏兒,沒一會兒就堵到了正蹲在牆角跟人說八卦的謝丹丹,旁邊的秦肖正津津有味地聽著。
    謝丹丹的那一張嘴,出口成髒是沒假的,但同時也是太學院出了名的“消息通”,無論是哪家學子鬧了笑話,還是哪位先生換了新茶盞,她都能第一時間知曉。
    秦肖則是個典型的“大嘴巴”,隻要是他知道的事,不出一個時辰就能傳遍整個太學院。
    “丹丹,秦肖,幫我個忙。”
    方寧把兩人拉到僻靜處,附耳說了幾句。
    謝丹丹眼睛一亮,拍著胸脯保證道:“這事包在我身上,不出半日,保證讓所有學子都知道!”
    秦肖也摩拳擦掌表示:“放心,我這就去到那些權貴的小子們中間嘮嘮,他們保準幫著傳話。”
    兩人雷厲風行,不到一個時辰,閆老夫子詩文課招募教案整理助手,表現優異者可獲課程良好以上評價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太學院的各個角落。
    要知道,閆老夫子的詩文課的成績評定向來以嚴苛著稱,能拿到良好以上的評價,對許多學子來說都是極大的誘惑。
    第二天一早,方寧的聽鬆院就被前來應聘的學子圍得水泄不通。
    不過方寧早有準備,前一天就找來了柳承宗、陳默和嶽清寒。
    柳承宗出身書香世家,詩文功底紮實,眼光毒辣。
    陳默性格沉穩,做事細致,從不出錯。
    嶽清寒則純粹是為了鎮場子,有他在,沒有人敢說三道四。
    當然了,方寧抓他們三個來做事,也是告訴了他們該如何做,直接把選拔的條件提前告知,並張榜貼到了牆上。
    方寧要求選拔出來的人,條件隻有三個,看似簡單,但卻是能夠當場淘汰大多數人。
    第一個條件,詩文功底必須紮實,能當場背誦《楚辭·離騷》節選並解讀,過不了這關的直接淘汰。
    第二個條件,書寫務必工整,拿各自最滿意的書法作品來,潦草者一律不收。
    第三個條件,必須是寒門子弟,權貴子弟就不必來了。
    柳承宗對前兩個條件還能明白,對第三個條件就不理解了,就問方寧為什麽。
    方寧的回答是:“權貴子弟養尊處優,做不得苦差事。整理教案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細致耐心和毅力,這些優點,權貴子弟基本沒有,隻有寒門學子才能做到。”
    這三個條件一擺出來,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頓時少了大半。
    權貴子弟本就不差這一個課程評價,大多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來的,見有“寒門”的限製,便紛紛散去。
    如果不是看到嶽清寒在虎視眈眈地看場子,這些權貴子弟早就鬧起來了,這也是方寧將自己的二弟子派在現場的主要原因。
    剩下的數百名寒門子弟,都是衝著老夫子的評價來的,一個個摩拳擦掌,認真應對初選。
    柳承宗負責考核詩文功底,陳默檢查書法作品,嶽清寒則核對身份信息,三人分工明確,忙而不亂。
    經過一整天的篩選,十名學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進入了方寧的最終麵試。
    麵試沒有考複雜的詩文知識,方寧隻問了三個問題。
    “如果讓你整理一份雜亂的草稿,你會從何入手?”
    “若幾人合作,你更擅長指揮還是配合?”
    “遇到不懂的問題,你會如何解決?”
    一番問答下來,方寧最終留下了三人。一個叫林文彬,心思縝密,擅長梳理條理。
    一個叫蘇曉棠,字跡娟秀,做事耐心細致。
    還有一個叫趙岩,頭腦靈活,遇到問題總能想出辦法。
    “從今天起,你們就是我的助手,咱們分工合作。”
    方寧把三人帶到桌前,鋪開一張白紙,上麵畫著他連夜設計的“流水線”流程圖。
    “林文彬,你負責第一步,把老夫子的草稿按講課順序分類,圈出核心知識點,剔除重複內容。蘇曉棠,你接林文彬的活兒,把整理好的內容用工整的字跡抄錄下來。趙岩,你最後把關,核對引文出處,給教案添加小標題,標注重點難點,方便學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