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專家的肯定

字數:3315   加入書籤

A+A-


    部裏的小會議室,橢圓形的會議桌旁坐滿了人。
    空氣裏彌漫著煙草的氣味。一場關於趙四那份《國家重大裝備共性基礎技術難題識別及攻關路徑建議(初稿)》的專家論證會,正在這裏舉行。
    不管這份文件最終能否通過審核,能否實施,能夠引起這麽多人注意、討論,至少證明這份文件是有價值的。
    參會的有部裏科技司、計劃司的官員,幾位頭發花白、戴著深度眼鏡的老專家,還有來自鋼鐵研究院、機床研究所、第七電子管廠等單位的資深技術負責人。
    周主任親自坐鎮,張副局長也在場,麵色平靜地翻看著材料。趙四和攻關小組的王永革、陳繼業坐在靠牆的一排椅子上,麵前攤開著厚厚的準備資料。
    會議一開始,氣氛就有些凝重。
    計劃司的一位處長率先發言,語氣帶著慣有的審慎:“這份報告涉及麵廣,提出的攻關方向投入巨大,關係到未來幾年的資源分配。今天請各位專家來,就是要務實地評估一下,這些方向是否抓得準,有沒有可能實現,優先級又該怎麽排。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裝備司的李副司長沒直接開口,但他身邊的一位科長接過話頭,重複了之前的擔憂:“我們擔心的是,大規模攻關會不會影響現有重點項目的進度?比如鞍鋼,生產任務壓得很重,突然要調整工藝搞質量提升,萬一產量掉下來,誰來負責?”
    幾位老專家沉默著,交換著眼神,沒有立刻表態。
    這時,一位來自鋼鐵研究院的副院長,清了清嗓子,開口了。他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我看過報告裏關於高性能合金鋼冶金質量提升的部分。數據詳實,案例典型,問題抓得非常準!”
    他推了推眼鏡,看向趙四的方向,“非金屬夾雜物超標、碳化物分布不均、淬透性波動大,這三大難題,確實是製約我國重機、軸承、齒輪行業發展的瓶頸。”
    “報告裏提到的爐外精煉、連鑄、控軋控冷的技術路線,也是國際上的主流方向,符合技術發展趨勢。這個方向,必須搞,而且要盡快搞!”
    他的表態,像是一塊石頭砸進了平靜的水麵。
    另一位來自機床研究所的總工程師立刻附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這部分,我也完全讚同!我們現在高精度機床嚴重依賴進口,受製於人。”
    “報告裏提出的分階段發展藍圖,從仿製消化到攻關功能部件,再到發展超精密工藝,思路清晰,步驟穩妥。這是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第七電子管廠的邵工也被特邀參會,他顯得有些激動,聲音微微發顫:“電子元器件高可靠封裝、散熱及壽命評價這部分,我最有體會!我們廠吃的虧太大了!”
    “環境硫汙染隻是誘因,根子還是材料純度、封裝工藝、壽命評價體係不行!報告裏提出建立全過程可靠性保證體係,說到點子上了!這是電子工業的命脈啊!”
    幾位重量級技術專家的接連肯定,讓會場的氣氛陡然轉變。同為技術人員,他們才最明白這份文件的分量。
    科技司的官員頻頻點頭,計劃司那位處長的表情也緩和了許多。
    之前提出質疑的裝備司科長,臉色有些不太自然,還想爭辯:“各位專家的意見很寶貴,可是……”
    “沒有可是!”一位一直沒說話的老專家突然打斷了他,這位老人是部裏的技術顧問,德高望重。“小夥子,你看問題太短期了!”
    他目光銳利地掃過裝備司的幾位同誌,“老是擔心影響當前生產,可如果不解決這些基礎問題,今天的生產任務勉強完成了,明天的任務怎麽辦?更先進的裝備怎麽造?老是修修補補,能補出一個現代化來嗎?”
    老人轉向周主任和張副局長,語氣沉重:“這份報告的價值,不在於它提出了多少新名詞,而在於它係統性地指出了我們工業體係的‘病根’!”
    “以前我們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份報告,是教我們怎麽‘固本培元’!這個方向,是對的!優先級排序,也是合理的!材料和加工就是工業的‘米’和‘鍋’,沒米下鍋,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老顧問的一錘定音,讓質疑的聲音徹底消失了。
    張副局長輕輕咳嗽一聲,開口總結:“各位專家的意見很中肯,也很有分量。看來,報告的技術方向是得到大家認可的。至於如何平衡當前生產和長遠攻關的關係,需要我們製定更細致的實施方案,做好統籌協調。”
    他看向趙四:“趙明同誌,專家們肯定了你們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小組要盡快根據今天的討論,把攻關路徑,特別是試點方案,做得更紮實、更具體。”
    “是,副局長!我們一定認真落實!”趙四立即起身回答,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專家們的肯定,不僅僅是技術的認可,更是一種強大的背書。
    周主任最後發言,語氣堅定:“既然技術方向得到專家肯定,部裏會認真研究,全力支持。革新辦和攻關小組要抓緊完善方案,盡快啟動試點工作。散會!”
    會議結束,專家們陸續離開。幾位老專家走過趙四身邊時,都拍了拍他的肩膀,投來鼓勵的目光。邵工更是緊緊握了握他的手,一切盡在不言中。
    王永革興奮地差點跳起來,壓低聲音說:“四哥!成了!這幫老專家太給力了!”
    陳繼業也推了推眼鏡,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技術上的道理站住腳了,後麵的工作就好開展了。”
    趙四長長舒了一口氣。這場論證會,好比一場技術領域的“答辯”,他和他的報告,經受住了最嚴格的檢驗。
    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挑戰,但最大的障礙已經掃除。從現在起,真正的攻堅戰,就要打響了。
    回到辦公室,趙四立刻召集小組開會,傳達會議精神,部署下一步工作:重點細化“高性能合金鋼”和“精密加工”兩個優先方向的試點方案,明確技術指標、參與單位、資源需求和進度節點。
    忙碌間隙,趙四想起蘇婉清的叮囑,抽空給她寫了封簡短的信,隻提工作進展順利,讓她勿念。
    他將信投進郵筒時,夕陽的餘暉灑在部委大院的老牆上,鍍上一層暖金色。這一刻,緊張與疲憊似乎都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甸甸的、邁步向前的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