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泰山封

字數:3667   加入書籤

A+A-


    第一幕:石經讖
    泰山十八盤的青石階上,血書“胡主漢臣”四字在雨中暈成猙獰的爪痕。
    冉閔的陌刀刮過石刻,刀刃帶起一簇簇石粉。
    那朱砂混著人血的讖語,竟是新刻不過旬月。
    “是琅琊王氏的筆法。”慕容昭的指尖撫過“臣”字末筆的燕尾挑鋒。
    “三年前王導為司馬睿撰即位詔,用的便是這等藏鋒之術。”
    她突然揮袖擊碎石階一角,露出底層的舊刻文。
    “漢壽永昌”,分明是光武帝封禪時的遺筆。
    山腳下忽起騷亂,數千流民抬著蝗神牌位衝撞封禪使團,為首的老者涕淚橫流。
    “讖語現世,漢德已衰!當獻童男童女祭天,方能止此兵禍!”
    王泰的斥候來報,三日內,青州已有七處村落將幼童沉塘。
    塘底撈出,刻著同樣讖語的銅鼎。
    謝道韞剖開一具浮屍的胃囊,腐臭中翻出未消化的桑皮紙屑。
    “紙漿摻了琅琊葛布,全天下隻有王氏作坊能製。”
    她將殘片浸入藥湯,浮出“王廙監造”的水印。
    “好個清談名士,竟用賑災糧款購凶石刻讖!”
    子夜時分,岱廟偏殿突現鬼火。
    慕容昭的金針穿透“顯靈”的黃巾力士泥塑,拽出藏身其中的王氏門客。
    “裝神弄鬼,不如去陰司與你先祖王祥辯孝!”
    第二幕:禳星局
    玉皇頂的七星壇上,七盞青銅燈排列如鬥。
    琅琊王氏宗主王羲之揮毫寫就青詞,筆鋒轉折間暗藏殺機。
    “今有熒惑犯紫微,當以武人祭熒惑星君……”目光似有若無掃過冉閔。
    慕容昭的白衣在夜風中獵獵作響,她指尖輕彈,將一枚銅錢擲入祭酒。
    “酒中混了石脂,王右軍是要效仿博浪沙刺秦?”
    壇下禁軍聞言騷動,火把照亮祭壇底層的暗格,成桶的火油正隨青瓷燃燒蒸騰。
    謝道韞的機關鳶掠過北鬥,翅羽刮起怪風。
    第三盞主燈忽爆火星,引燃堆積的艾草,火舌直撲冉閔!
    “好個借天行凶!”冉閔揮刀劈斷燈柱。
    銅燈墜地裂開,內藏的鐵蒺藜上淬著幽藍蛇毒。
    王羲之的袍袖突然揚起,百枚竹簡如利箭激射。
    慕容昭旋身以金絲為網,絞碎竹簡時飄出縷縷異香。
    “是五石散!他要禍亂禁軍!”混亂中,七星壇轟然坍塌。
    露出地下密室成箱的祭天金人,金箔下竟是生鐵胎體!
    “鐵胎裹金,虛耗國庫……”
    謝道韞劈開金人,鐵芯上“永嘉四年王敦監造”的銘文刺目如刀,“
    當年匈奴破洛陽,你們便是用這等金人求和!”
    第三幕:天火劫
    封禪台在雷雨中化作火海。冉閔的陌刀劈開烈焰,刀身映出四散奔逃的士族。
    他們華貴的錦袍下,竟暗穿防火的石棉內襯!
    慕容昭拽住一名逃竄的道童,撕開其法衣露出內襯的鮮卑狼紋:“慕容垂竟與王氏同謀!”
    謝道韞冒雨攀上焚毀的觀星台,銅鑄渾天儀已熔成廢鐵。
    她在殘骸中翻出半焦的《泰山誌》,指腹摩挲著“秦始皇二十八年,隕鐵墜於丈人峰”的字樣。
    “哪有什麽熒惑守心,是王氏用隕鐵引雷!”
    山下忽現火龍,三千流民持火把湧向封禪台。
    為首的巫祝高舉血幡:“天降神罰,誅此暴君!”
    冉閔的陌刀斬斷幡杆,幡布浸水後顯形,竟是東晉水師的軍旗!
    王泰率黑狼騎自山陰小道殺出,馬鞍旁掛著琅琊王氏的田契。
    “這些人在山腳囤糧萬石,卻教流民食土!”
    暴雨傾盆,天火漸息。
    慕容昭立在焦黑的《功德碑》前,碑文“民為邦本”四字獨存。
    “火不焚真言,冉閔,你該給天下一個新的封禪禮。”
    第四幕:裂帛詔
    殘破的封禪台上,冉閔撕碎司馬睿賜下的玄色玉帛。
    帛裂聲如裂帛,驚散天際最後一片陰雲。
    他將碎帛拋入深淵,舉起謝道韞連夜趕製的耒耜。
    “今日不封天,隻封地,封天下農人為社稷之主!”
    慕容昭捧出九尊陶鼎,鼎中盛滿五穀。流民們依次上前,將故鄉的泥土撒入鼎中。
    青州老農顫抖著捧出裹著種子的血帕:“這是小女沉塘前攥著的麥種……將軍讓它長在泰山之陽吧。”
    王羲之被押至鼎前,須發盡焦。冉閔以陌刀刻地成溝,引山泉灌入。
    “聽說王氏書聖最擅《蘭亭序》,今日便以這血水為墨,田壟為紙,寫下你琅琊王氏兼並的百萬畝良田!”
    當夜,岱廟更鼓不鳴,三千黑狼騎持耒耜戍衛新築的農神廟。
    廟前石碑無字,隻拓著百名老農的掌印。
    慕容昭將金簪插入碑頂裂縫:“無字碑最好……來日百姓食飽,自會刻上該刻的字。”
    晨光破曉時,第一株赤鱗麥苗破土而出。
    葉脈上的露珠滾落碑基,竟在青石上蝕出淺淺的“民”字。
    本章完)
    喜歡漢障不臣土請大家收藏:()漢障不臣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