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洛陽反貪
字數:6407 加入書籤
李純等人就這樣邊走、邊看、邊聊,一行人馬直奔潼關而去,一路上都是土路。多年以來由於戰亂不斷,朝廷和地方都沒多餘的錢往修路上投,路況不太好,有些路段比較顛簸。
李純想,即使遷都,長安也會是陪都,還是全國的重鎮。長安到洛陽,再到河南、江淮一帶,都是國家的核心地區,必須修建高標準的道路,交通的通達順暢,也是國家興盛、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隊伍一路經驪山、華山、潼關、陝州,路過不少名勝古跡,李純想起了很多關於這些地方的故事,還和柳晟、崔群談論了一下,隻是沒有時間在這些地方停留,直奔洛陽而去。
在經潼關往陝州的這一段路時,李純發現這裏左有黃河,右有大山,隻有中間有一條狹長的穀地可以通行,地勢險要,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裏曾是崤之戰的古戰場,也是秦國與六國爭霸的地方,曆代王朝選在長安定都,看上的就是這裏的山河險固,可以阻擋東來的軍隊,保證京師的安全。
李純認為,如果是一個西北地區的諸侯,選擇長安定都,算是明智,比如戰國時的秦國,南北朝時的西魏,都是靠著險要的地勢,阻擋了東來的軍隊。
如果是一個中央政權,定都長安反而不利,長安周邊物產貧乏,朝廷大量的人員全靠黃淮和江南地區的供給,地勢的險要也提高了運輸物資的難度,搞得長安的物價偏貴。
一個王朝的興盛,靠的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製度完善、軍事強大,不是靠幾個關隘。
唐朝定都長安以後,玄宗時期長安被安祿山叛軍攻破,代宗時期又被吐蕃占領,德宗時期又被朱泚叛軍占領,說明長安周邊的地勢險要意義不大,一個王朝如果內政不修、政治腐敗,就是銅牆鐵壁也防不住。
經過半個月的行程,李純一行終於到達洛陽。洛陽府是當時的唐朝陪都,又稱東都,也是後來設置的河南道首府,城市發展了上千年,居民眾多,商業繁榮,城市規模僅次於長安。
河南道布政使張敬則早已帶領本道和朝廷在東都的屬官,泱泱一群人,在洛陽西門外恭候。行跪拜之禮後,張敬則帶領幾個主要官員,隨李純進入洛陽城內。
進入洛陽城已經快到中午,張敬則連忙帶人設宴款待。李純帶人入座後,發現菜品繁多,不乏一些名貴珍品,比宮裏日常吃的好多了。
李純又看了看,這一桌就自己和劉嬪、崔群、柳晟,加上張敬則作陪,也就五個人,幾十個菜,一個大桌子擺的滿滿的。
李純坐下看著滿桌子菜,躊躇很久也沒動筷子,搞得張敬則一臉尷尬,忙問道:“陛下,臣準備的菜品不合適嗎?”
李純對崔群說:“出發時,朕不是讓你通知各地,一切從簡,按照接待標準準備嗎?這頓飯應該超出很多了吧。”
張敬則連忙說:“崔大人確實有通知,隻是微臣以為,皇上好不容易來河南一趟,總要招待周全一下。”
李純說:“朕如果吃了吧,說明朕下的旨意都是虛的,做樣子的,如果不吃,反而批評你,你也是好意,朕於心不忍,所以才一時拿不定主意。”
張敬則說道:“陛下貴為一國之君,怎麽能吃普通飯菜呢,這都是按照以前皇帝來東都的標準準備的。”
李純道:“這樣吧,留下三成菜,多的七成菜分給其他隨行人員吧,我們五個人哪能吃得完,小李子也坐下一起吃。”
張敬則本想多留一些珍品菜,李承閩則擺了擺手,留的大都是普通菜,隻留了兩三個較為名貴的菜。
李純也不想再說什麽,就和幾個人坐下吃飯,興致不高,吃了一會就吃好了,要去休息一下。洛陽本就是東都,建有紫微城,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張敬則連忙帶路去紫微城。
李純在紫微城休息了一陣,就在宮內走走,發現不如自己想象的那麽好,經過與東都留守屬官詢問一陣才知道。
紫微城在武後和玄宗時期,宮殿和設施比較奢華,後麵在安史之亂中遭戰火,焚毀了大部分建築,後麵雖在原址重修,但是規模不如以前了。
李純召來柳晟,圍著幾個宮殿走一圈,看了一下,感覺規模自然不能和長安的幾個宮殿相比,但是拆了可以搞出不少建材,幫營建新都省一些材料錢。
李純想了想,自己就三個妃子,加上附屬機構,也住不了太多地方,差不多夠住。諸王和其他的皇親國戚就先不用搬,留在長安,可以省不少費用。
到時在新都選好宮殿位置後,先蓋一部分夠住就行,後麵留點空地,有錢了再慢慢增建。
李純又讓柳晟出去,到東都留守的機構和官衙那裏看看,能拆能搬的都計算一下,提前做好籌劃。到時東都留守人員,原則上搬到新都夏原,分配到各部任職。
柳晟走了以後,李純又召來崔群、呂元膺、紀奎。
李純對崔群說:“前麵都白下旨了,你是怎麽溝通協調的,都這樣招待吃喝,要多花多少錢?”
崔群連忙說:“臣罪該萬死,考慮不周,以為交代下去就可以了,沒想到地方還是按自己的理解,隨意提高接待標準。”
李純道:“要遷都、要修路,還要給你們官員提高待遇,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怎能還如此浪費?”
崔群說:“我後麵一定讓傳旨的人,嚴肅告誡,反複交代,嚴格按照節儉的標準執行。”
李純對呂元膺說:“你以菜品超標為借口,查一查接待的開支情況,看有沒有其他超標支出的問題。”
又對紀奎說:“你的人來的時候,就應該有在暗訪,後麵再查探一下,看有沒有什麽其他情況。以後朕但凡去一個地方,你們的暗訪人員分兩波,一波提前三天到達,一波延後三天再走,把當地的情況都了解清楚。”
李純最後正色對三人說:“以前秦始皇、隋煬帝出巡,人員眾多,花費巨大,浪費嚴重,成為亡國的催命符,你們要引以為戒,決不能給地方和百姓增加負擔,你們兩個明察暗訪清楚以後,把情況報給朕聽一下。”
呂元膺和紀奎立即回去分頭展開一係列的調查,收集到不少線索,第二天就一起來到紫微城稟報情況。
張敬則原任鳳翔節度使,在李純組織人馬討伐河北三鎮時,他負責在西部防禦吐蕃,打退了吐蕃幾次小規模的攻擊。李純感念其功,在削藩後,仍給他一個重要的職位,任河南道布政使。
此人雖有些能力,但是品行不太好,原來在鳳翔就撈了不少,這才來河南道不久,又開始想辦法弄錢。
正好趕上李純出巡,所以幹脆就借著高標準迎接聖駕的借口,從商民那裏征收了不少錢財,又在官府的財政裏擠占挪用了不少經費,美名其曰:迎駕專項經費。
由於是打著迎接聖駕的名義,其他官員也不敢違逆,即使有個別官員提出不同意見,他就反駁說,如果皇上怪罪下來誰能擔當的起?河南道相關官員就隻能配合其斂財。
聚斂的錢財,他也不敢明目張膽的貪汙,而是在采購和花費上下功夫,在所有的采買物資上收取兩成回扣,商人也趁機加價,以至於采買的物資價格虛高。
綜合算下來,花費金額是朝廷規定標準的三四倍,浪費比較嚴重。
紀奎還反映了一個情況,當時不僅給皇上招待的飯菜超標很多,給其他官員、侍從、禦林軍的招待也是超標,菜品多,品質高,數量大,所以李純撤下很多菜品給隨從們吃,他們也是吃不完。
吃剩的很多飯菜,都被張敬則派人埋掉了,說是皇帝和親隨吃剩的,再給其他人吃,於禮不合。
李純氣壞了,這不是隋煬帝出巡那一套嗎?講奢侈、論排場、比浪費,與自己的初衷完全不符。還趁機撈錢,頂風違紀,這是給皇帝臉上抹黑。
李純怒了,讓呂元膺派人將相關情況報送給禦史台,讓他們徹查,讓紀奎繼續跟蹤河南道後續路程的接待情況,發現有不法行為,一並匯總報給禦史台。
洛陽畢竟是東都,李純還是多待了幾天,在柳晟和崔群的陪同下,先後去了白馬寺、龍門石窟、牡丹園看了一下,最後還選定了舉辦發明大會的地方。
張敬則當天下午就聽到了風聲,馬屁拍在馬腿上,氣的直跺腳,後麵找人想通過李承閩向李純疏通,李純也不理他。
一旦見了,他又是下跪,又是求饒,李純難免心軟,幹脆交給禦史台辦理就好,自己就是要借機找個反麵典型,敲打一番,狠刹這股歪風。
在洛陽待了五天,李純就帶人經伊川、汝州到達許州的襄城縣,此處已進入淮河流域,淮河的支流沙河流經襄城,李純舍陸登舟,開始走水路。
沙河在襄城縣的水流不是很大,先坐的是中等規模的船舶,到了陳州(今河南周口),沙河、潁河匯合。水流變深,改坐大船,一路沿潁河向東南而去。
前麵張敬則吃了癟,後續沿途官員再也不敢自作主張,隨意提高接待標準,對李純及隨行人員,按照朝廷下達的標準供應。
所有供應的物資在夠吃、夠用的基礎上,略有盈餘,李純等人有多餘的,就分給隨行人員,隨行人員多餘的,就分給沿途百姓,基本上沒有浪費。
這樣沿途的官員和百姓也省心,少花錢、不擾民,一路上少了奢侈排場,多了一份平淡祥和。
沿途上,李純還不時召見當地的鄉賢名士,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征詢對朝廷的施政意見,尤其是當前仍存在哪些弊端需要解決。
這些人反饋,百姓們感覺天下安定了,逃出去的很多都返回了,努力生產,生活有了奔頭。
存在的問題就是各地的稅卡較多,道路也不好,貨物流通不暢,本地不出產的物品價格較高,老百姓總體還比較窮困,很多東西買不起。
百姓生活安定了,也能有飯吃了,但是收入低,物價高,生活的質量還是不夠好。
李純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還是很重,出巡結束後,首先要取消稅卡,修築道路,活躍商業,再逐步推出其他改革措施,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
一行人坐船到了潁州,進入了李純印象中熟悉的皖北地界,有種對故鄉的熟悉感和親切感。隻是當時的沿途麵貌和居民口音和前世完全不一樣,隻能在心裏感慨一下。
李純在潁州登岸休整了兩天,在這裏大概走動一下,接見了一批當地的官員和名士,然後就乘船沿潁河,入淮河,直奔下蔡(今安徽鳳台)。
下蔡縣在當時屬於潁州,位於淝水與淮河交匯處的北岸,淮河對麵就是著名的壽州和八公山,在當時就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縣城。柳晟等人怎麽也沒想到,這裏居然就是李純設想的遷都之地。
由於地方狹小,當地安排的吃住條件很一般,李純也不計較,對李承閩吩咐說,會在這裏多住幾天,多準備一些物資。然後又對柳晟說,這裏就是他要選擇的遷都之地,讓他趕快帶人到周邊看看。
柳晟和一旁的崔群,聽了就是一愣,怎麽選擇這麽一個小地方,哪裏都比這強呀。李純也不與他們多說,就讓他們先走走看看,再思考一下,晚飯後再交流。
下午柳晟和崔群一起,查看周圍哪裏適合建設新都,哪裏可以建皇宮、官衙之類的。李純帶著劉嬪、李承閩另外行動,也到附近邊走邊看,通過閑聊,劉嬪和李承閩沒想到李純居然對這裏比較熟悉。
李純說,下蔡在春秋戰國就已存在,建城也有一千多年了,也算是千年古城。淮河沿岸均較低窪,容易發生水患,唯有這裏,處於八公山的餘脈,地勢較高,算是一個台地,所以不受水患侵擾。
因為曾經傳說有鳳凰來此棲息,此地又稱鳳台,下蔡南臨淮河,水運便利,北邊就是淮北平原,周邊是大片的農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糧食和物資供應不成問題。
晚飯時,李純讓柳晟、崔群過來一起吃,吃完就開始聊起遷都的事。
崔群首先說:“陛下提遷都的事,臣沿途想了好幾個地方,臣覺得,即使不選洛陽,也應該選揚州、汴州、壽州,就是潁州,條件也比下蔡好,怎麽也沒想到陛下會選擇在這裏。”
柳晟說:“臣看了一下,下蔡位置還可以,靠近淮河,運送物資方便,周邊場地平坦,也容易建設,但是條件比下蔡好的地方很多,臣也想不通為啥會選在下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