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貧富分化

字數:6703   加入書籤

A+A-


    韓愈說:“秦隴道巡撫許孟容盡管沒有參與此事,但是也有失察之責,靈州官員守衛靈州有功,但是對那些參與張仲方壓迫黨項人的官員,必須要予以處理,那些參與叛亂,手上沾有漢人鮮血的黨項人必須予以嚴懲,但是對於大多數受到叛亂波及的無辜群眾,臣請朝廷撥出專款進行善後。”
    李純道:“韓愛卿的意見與朕意相合,你可以先去調查處理,朕前麵讓財稅部攢錢本是為了遠征用的,現在靈州既然有事,就先拿出五十萬貫一些給那裏的百姓善後,不夠的就由秦隴道來補,為了快速處理此事,韓愛卿今天挑選幾個得力助手,明天就出發。”
    韓愈接旨以後,不敢耽擱,挑了幾個得力幹將,又從財稅部支取了五十萬貫資金,帶上一隊護衛,乘坐火車直奔長安。
    韓愈到了長安以後,先是調查秦隴道官員是否參與此事,了解靈州叛亂的具體情況,然後又趕赴靈州,會同張茂昭對整個事件進一步調查了解。
    前後大概花了一個月,韓愈對整個事件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覺得整個事件,以張仲方為首的靈州官員錯誤在先,一些激進的黨項首領在裏麵推波助瀾,各自裹挾著兩族對抗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韓愈認為,解決問題首先要撥亂反正,對犯有錯誤的秦隴道和靈州官員進行懲戒,對一些漢人強占黨項人土地的情況進行厘清糾正,該退出的退出。
    對於參與叛亂的黨項人,分四種情況進行處置:
    一是把野利重榮等十幾個罪行較大的黨項叛軍首領在長安斬首示眾;
    二是對於其他有殺死漢人俘虜或者無故殺死漢人百姓的黨項叛軍,由張茂昭帶人審查後,集中在靈州集中處決;
    三是篩查出叛軍的骨幹分子,沒收所有財產,全部流放到肅慎的漠州;
    四是對被煽動、裹挾的普通黨項人從寬處理,責令這些人當眾承認錯誤,發誓忠於朝廷,永不再叛,返回部族。
    對於被此次叛亂波及致死的無辜群眾,不管是漢人還是黨項人,每個死者發三十貫的撫慰金,其他傷者和財產受到損失的也給予適當補償。
    對於強占黨項人土地的漢人豪強,無償退出所占土地,對於占了黨項土地的漢人普通百姓,韓愈命人找到合適的地點進行重新安置,並發放一定的補助資金,讓他們重建家園。
    韓愈根據這個意見,擬定了一個詳細的處置方案,上報給朝廷,李純看後,覺得比較合理,予以批準,具體的處理為:
    秦隴道巡撫許孟容負有失察之責,罰俸半年,靈州刺史張仲方犯有重大過錯,導致靈州發生叛亂,死有餘辜,朝廷不予撫恤,其他負有責任的秦隴道和靈州等地官員,根據情節的嚴重分別給予撤職、降職的處分。
    對侵占黨項人土地的漢人,責令其無償退回土地,確屬於無地農民的,由秦隴道重新安置。
    將野利重榮等十幾個黨項叛軍首領在長安斬首示眾,把五百多罪行嚴重的黨項叛軍在靈州就地處決,把兩千多叛軍骨幹成員終身流放漠州。
    對於受戰亂波及,並未參加叛亂的黨項人,允許其返回自己的土地,並合法占據,劃清漢襄土地的界限,雙方不得越界。
    作為人事部尚書,韓愈非常清楚官員隊伍的情況,挑選了一批認真執行朝廷政策、能力突出的官員,補充到靈州等地的空缺職位。
    韓愈還深入察訪,糾正當地的一些錯誤政策和做法,對官員進行嚴格約束,盡量貫徹朝廷華襄和睦相處的政策。
    元和十四年的靈州黨項叛亂事件的處理,對漢襄雙方都造成了極大的震懾,都認識到華襄和睦的重要性,各地按照朝廷規定的內容落實政策,不敢再打折扣。
    在幾個月後,秦隴道一帶逐漸恢複了平靜,對其他各地的襄人也沒有產生不良影響,華襄關係基本保持融洽。
    通過靈州事件,李純認為,華襄分治還應貫徹的更徹底,以後發動遠征以後,有了新的空間,朝廷寧願多花點代價,也要把這些襄人分批全部轉移出去,讓境內以華人為主,境外以襄人為主,讓襄人治理夷人,省的再起摩擦。
    李純覺得,秦隴道出了這些事,華襄之間多少還有些隔閡,第一批的對外征服,就不讓秦隴道的襄人參加了,晉並道北部的契胡人治理較為成功,漢襄關係更好些,可以將其作為第一批參與西征的襄人。
    在處理靈州事件的同時,李純也在關注第二個矛盾,貧富分化,為了防患於未然,也必須要及時處理。
    元和年間,由於朝廷采取了很多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措施,工商業發展迅速,同時也湧現了一批靠著工商業暴富的人群,紡織、冶金、建築、采礦、貿易、零售等行業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巨商大賈。
    這些人資產千萬、財富巨大,養成了豪奢的習慣,揮金如土、妻妾成群,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
    與此同時,社會底層的農民、工人雖然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整體相對貧窮,雖辛苦勞作,卻隻有微薄的收入,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總財富在不斷增加,讓人感受到了唐朝的富強,但是貧富分化的現象,導致大多數財富被一些工商巨頭所占有,很多底層人民所得不多,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媚富、仇富的心理並存,成為社會一種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李純知道,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矛盾,在窮困時,大家就渴望著發展經濟,經濟發展起來後,有人擅長賺錢,有人不擅長賺錢,造成了兩極分化。
    前朝重農抑商的政策,壓製了經濟的發展,必須進行適當的鬆綁,鼓勵大家從事工商業,把盤子做大。
    現在經濟有了一定的規模,就必須根據新的情況,對那些暴富的人群適時出台一些壓製政策,對窮人采取一些扶持政策,維持一個新的均衡。
    為了穩妥起見,李純鼓勵朝臣和地方的官員積極上書,對如何解決貧富分化建言獻策。
    各地官員很積極,有的直接上書,有的還跟百姓探討以後,再匯總意見上書,朝廷一個月就收到一百多個奏書。
    李純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這些奏書,這些人想法各異,提出的意見也大不相同。
    有些人認為,社會湧現很多暴富之人,帶壞了社會風氣,甚至影響了官員的心態,助長了貪腐問題,要對富人征收更重的稅收,采取壓製政策,對窮人采取更多的幫扶措施。
    另有一些人人則認為,欲望是天生的,有錢就消費無可厚非,對富人征稅過多、打擊過狠,可能會引發經濟衰退,全民受窮,反而使國家受損,主張采取相對寬鬆的政策。
    李純覺得兩邊說的都有道理,反複考慮了很久,也難以定下決心,最後決定召開一次朝會討論。
    在朝會上,武元衡首先發言:
    “近年來,朝廷出台了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才給了很多人賺錢的機會,但是有些人投機倒把、為富不仁,掙到大錢以後不思反哺社會,而是窮奢極欲、比拚享受,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麵作用,臣建議朝廷對他們征收重稅,嚴厲打擊奢靡行為,豁免窮人的賦稅,甚至要給予一定的補貼,改變貧富不均的情況。”
    程異則說道:“臣以為,國家通過發展工商業,經濟繁榮、稅收增加,這些富人都是依靠能力、合法經營,通過納稅為國家作了貢獻,不宜打擊太狠。貧富差距自古有之,如果以此為由打擊工商業者,可能會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既會影響朝廷收入,也會造成工人失業問題,應該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富人的稅收即可。”
    李純道:“兩位愛卿各有各的道理,朝廷鼓勵發展工商業,鼓勵人們致富,雖然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貧富差距如果太大,會引發社會矛盾,還是需要有個妥善解決的辦法,其他臣子也可以暢所欲言。”
    柳晟說:“貧富差距也應該客觀看待,比如有些窮人確實是辛苦勞動掙的少,但是也有很多是好吃懶做、遊手好閑之輩,就甚至還有一些是賭博輸光的,如果要補貼這些人,誰還願意奮鬥?”
    葛元禮說:“柳大人不能拿少數人的行為否定多數窮人的處境,既然都是大唐的子民,朝廷就要綜合考慮,不能厚此薄彼,古人雲:均貧富、天下安,那些富人的財富來自於社會,就應當反饋給社會,對富人增加稅收,對窮人進行補貼,符合聖人的治國理想。”
    沒想到李純突然惱了,怒道:“什麽”均貧富、天下安”,那是農民起義用的口號,古往今來每每出現農民起義都是以”均貧富、不納糧”或者”殺富濟貧”為口號,那些起義領袖對有錢人掠奪以後,實際上都是自己分肥了,短暫的掠奪之後,留下一地雞毛,最後還是按照老的一套進行統治,甚至是變本加厲。作為朝廷官員,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己任,怎麽拿那些不切實際的口號作為施政的依據?”
    葛元禮被李純嗆了一通後,紅著臉不敢說話了。這時財稅部尚書顏慶明發言:
    “解決貧富差距,最重要的就是征稅問題,臣建議給富人增加稅收,給窮人減少稅收,但是在幅度上還是要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既要減少差距,也不能產生負麵作用。”
    李純道:“顏愛卿的一番話,頗合朕意,縮小貧富差距,最重要的就是財稅政策,就由財稅部先拿出一個基本意見,然後經中書省討論,朕再來定奪。”
    朝會結束後,顏慶明按照李純的旨意,和幾位部屬認真討論了一番,決定按照財富數量多寡,對富人和窮人采取不同的政策,製定一個綜合性的方案:
    1、對於年營業額在25萬文以上,且利潤在5萬文以上的工商大戶征收特別稅,超出的部分增加一成稅收,如生產販賣布匹、瓷器的稅負由兩成增加到三成,生產販賣鹽茶糖酒的稅負由三成增加到四成,采礦、冶金的稅負由四成增加到五成。
    2、不管從事任何行業。對於年收入在1.5萬文以上的個人,征收個人所得稅,1.55萬之間部分收取一成,510萬部分收取兩成,1030萬部分征收三成,30萬以上部分收取四成。
    3、各地工商部門負責稽查各工商戶的用工情況,對於有克扣工資、強製勞動的,進行嚴厲打擊,對於有虐待工人、拖欠的工資的工商戶予以處罰,幫工人追回拖欠工資,對於屢教不改、多次違法的工商戶予以查封取締,堅決維護工人的正當權益。
    4、無地農民可按照朝廷政策,到漢夷荒蕪地區尋找荒地開墾;土地較少的家庭,人均土地少於兩畝的賦稅減半;人均土地多於兩畝少於五畝部分,賦稅減兩成。
    顏慶明把這個方案報給中書省,武元衡和崔群意見不一致,其他人也有不同的意見,無法進行統一。武元衡和崔群幹脆帶著方案一起進宮,請李純定奪。
    李純看了一下方案,覺得總體還算適中,一文錢可買二斤米,相當於前世的4元錢左右。
    工商業大戶的起征點放在年營業額25萬文,就是100萬元,利潤5萬文,就是20萬,這在前世根本算不上大戶,在唐朝屬於中等偏上,已經覆蓋了所有效益較好的的企業。
    個稅的起征點放在年收入1.5萬文,也就是6萬元,月均下來就是5千,這個在唐朝目前屬於較高收入,起征點也還算合理。
    還有對工人、農民的一些照顧政策,意見都切合實際,說明顏慶明做事還是比較用心的,心中比較認可這個方案。
    李純不急於表明態度,示意兩人先發表一下意見。
    武元衡說:“按照目前的標準,一文錢可以買二斤大米,營業額25萬文的起征點偏高,很多工商業大戶,都是靠著朝廷的政策好,給了他們不少便利條件,賺了錢理應更多的回報朝廷,臣建議加大對富人的征稅力度。”
    崔群也說:“臣以為,這個方案抓兩頭舍中間,算是抓住了重點,總體還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對那些無地無工的窮人似乎沒有考慮到,應該補貼一些。”
    李純道:“俗話說要養雞生蛋,這些年雖然工商業有所發展,有錢人多了一些,但是全民的財富水平仍然不高,這個方案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效益較好的企業和收入較高的人群,如果再降低起征點,就會把中等企業和中產階級也納入了,不利於居民收入的增加。客觀來講,這些工商戶除了賺錢之外,也給朝廷交了不少賦稅,這些年我們又是打仗,又是遷都,還給官員增加俸祿,絕大部分資金都是從工商業收的賦稅。如果對工商戶一下子下手太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關於對窮人的補貼的事可以酌情加入。”
    武元衡說:“經濟發展是好事,但是一些有錢人的攀比豪奢,不僅在百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而且對官員隊伍也形成了衝擊,有些官員覺得,當官也就是名聲好,但是沒有幹工商業賺錢,官員的貪汙腐敗甚至有抬頭的情況。”
    崔群說:“按理說,朝廷給我們加了好幾次俸祿,收入增加了不少,比陛下即位時已經翻了一番,但是比起那些商人,怎麽感覺還是有差距,難怪很多官員心裏不平衡。”
    李純道:“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目前總體是工商業發展快速,形成了一批先富的工商戶,適當對他們多征稅可以平衡一下百姓的情緒。當官屬於公職,穩定體麵,就不能再追求發財,更不能盲目攀比,關於官員的貪腐問題,朕已經有所關注,監察部也反饋了一些情況,朝廷後麵肯定會重點去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