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治理瀚海
字數:5217 加入書籤
大量的契胡人騎馬拉車,趕著牛羊,有的沿著黃河上遊、河西走廊向西進發,有的繞過戈壁,從回鶻都護府南部向歸化城方向進發。
隨著契胡人源源不斷湧過來,都向自己族人所在的領進發,各領的官員也派人迎接自己的族人。這些契胡人到達各領以後,與各領的官員、民兵營抱成一團,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契胡人尚武,所有成年男子都是天然的戰士,所以每個領除了民兵營之外又多了一些武裝人員。
各領的官員帶著民兵營和本族精銳到轄區內的各個夷人部落去巡察,每到一個部落,就清點該部落的人口、牛羊、麵積,然後就現場征收需要繳納的賦稅。
那些夷人部落都是被華襄部隊征服過的,知道這些契胡人惹不起,大都按照規定的數量繳納一定的牛羊充作賦稅。
對於一些綠洲的農業區,各領的契胡官員幹脆就找到當地的粟特人首領,任命他們為鄉長,通過他們來進行間接統治,然後按照人口和土地多少,定期直接找鄉長收稅。
大部分的領對夷人收稅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但是也有一些契胡官員比較貪婪,對夷人收的稅負比較重,趁機中飽私囊,引起了一些夷人的反抗。
在巴爾喀什湖北岸有一個領,稱為巴什領,該領的管領耶律離胡貪婪無度,他認為唐軍已經拿下整個中亞,領以下全部交給了契胡人,就想著趁機大撈一把。
巴什領屬於烏孫郡,是契丹人的勢力範圍,除了耶律離胡以外,其他契丹官員、部眾,也認為巴什領就是契丹人的天下,除了上交三成的賦稅,其他的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巴什領對當地夷人征收的賦稅,是以前的三倍,遠遠超出了瀚海路設置的基本稅率,多征的稅收,全部被契丹的官員、部眾私分、揮霍、享受了。
巴什領的契丹人自認為掌握著民兵營和本族武裝,忘乎所以、涸澤而漁,壓迫巴什領的夷人各部,多次征收的賦稅,引發了當地夷人的極大不滿。
在以耶律離胡為首的契丹人,再三壓榨下,當地的夷人部落私下串聯,集體反抗,最終發生了較大規模的叛亂。
契丹人雖然善戰,但是畢竟人少,最後被當地的幾個部落打的大敗,最後向碎葉城逃竄,耶律離胡反誣當地的夷人蓄意叛亂。
烏孫郡不明真相,派出襄人團去彈壓,雖然把夷人鎮壓下去,但是很多夷人不服,紛紛向郡、路告狀,有一波人還跑到康城。
呂元膺本來就覺得詭異,夷人剛被征服,怎麽那麽快就無故發動叛亂,裏麵肯定有問題,於是向李愬主動請纓,帶人前去調查核實情況。
呂元膺到巴什領走訪調查,發現該領征收的稅負是其他地方的兩三倍,多餘部分大部分都被貪汙瓜分了,最終激起了夷人的反抗。
呂元膺非常憤怒,將該領涉案的耶律離胡等官員全部撤職,全部押到康城查辦,立即降低當地的征稅額度。
呂元膺向李愬建議,必須要適當限製各領的權限,不能讓他們搞得沒了底線。李愬也覺得,當初為了吸引契胡人的權宜之計,因為放權過多,留下了隱患,同意適當收權。
李愬和其他官員商議後認為,核心的是要統一全路的稅負,規定好夷人固定麵積的農地、牧場稅負,襄人在此基礎上減半,斷絕官員隨意加稅的權力。
新的政策出來後,李愬責令各郡對下進行核查,查看各領的執行情況,如有違反從嚴處理。呂元膺也帶隊對一些夷人意見較多的領去抽查,發現仍有一些徇私舞弊的行為,又撤職查辦了一批契胡官員,這股歪風才算壓下去。
原翁牛縣令耶律孟源,作為第一批進入夷人地區的襄人官員,在元和十七年按照朝廷的命令,帶著老婆芳肅梨花,還有一些屬員和民兵營,在五月份到達歸化城,在六月份就帶人來到伊犁河南岸一帶建立了拉木領(今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一帶)。
拉木領原屬於葛邏祿的核心區域,自然條件好,轄區人口五六萬人,是以前翁牛縣的四倍,屬於烏孫郡下麵一個大領。
耶律孟源在拉木領一帶立足後,不待李愬下令,就提前從老家翁牛縣招募親友、族人來拉木領發展。
拉木領一帶水草豐美,非常適合放牧,耶律孟源先後拉來兩千多族人到拉木領,耶律孟源帶著契胡人占據中心最好的一片草場,把剩下的分給其他葛邏祿部落。
耶律孟源久在官場,精明老道,深知凡事不能太過,要細水長流,施政方式上下都能接受。耶律孟源隻召來跟自己關係密切的一幫族人,其他的一律不要,因為多來一個人,就要多分一份好處,負擔自然就重了一分。
耶律孟源當然也不是清廉之輩,但是他嚴格按照瀚海路規定的稅負征稅,足額上繳三成給郡裏,但是餘下七成就是領內自己支配。耶律孟源算了一下,領裏剩下的七成,養人和其他必要的開支需要五成,領內還有兩成的操作空間。
耶律孟源將這兩成分成四份,一份分給領的五人政務會,各人按照職務分肥,大家自然都高興;一份通過獎金、福利的方式發給民兵營和其他公職人員,下麵的人員幹的很起勁;一份通過發慰問品、搞團拜的方式給契胡族人分點好處,族人都誇他會辦事;最後一份,耶律孟源定期宴請葛邏祿的首領,吃完每人再發一個紅包,搞得那些葛邏祿首領非常配合他。
耶律孟源非常得意自己的手腕,覺得照顧好各方利益,才能玩得轉、玩得久。當初,翁牛縣組建了兩個領的班子,原先的民兵營也擴充成了兩個,他把自己的小舅子提拔成營長,帶領一個營跟在自己身邊,保證自己的安全,這也是他敢第一批來到夷人地區的底氣。
耶律孟源在官場上如魚得水,老婆芳肅梨花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每天好吃好喝伺候著,這天兩人吃完晚飯後,又開始聊起來。
耶律孟源說:“今天我去郡裏辦事,你知道我遇到誰了?居然是阿熱布通那個老家夥。”
芳肅梨花說:“他原來不是跟唐軍對著幹嗎?後來被唐軍抓回康城去了,你怎麽會遇到他?”
耶律孟源說:“我剛開始也納悶,聊了一會才知道,他投降後李愬沒殺他,將他軟禁起來,他不斷地找人求情,還說自己是李陵的後裔,跟皇帝還有總督,都是李氏後人,請總督給他一個官做,以後保證服從朝廷。”
芳肅梨花說:“李陵是漢人,他們吉利斯人樣貌跟漢人完全不一樣,長的跟野人一樣,說是李陵的後裔,純粹是胡扯。”
耶律孟源說:“我感覺也是扯,但是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估計有那麽一丁點的關係,按照朝廷的政策,投降的王族要妥善安置,李總督覺得一直軟禁也不是辦法,又不願給他大的官職,最後把他發配到烏孫郡做了一個正七品的參議。”
芳肅梨花說:“正七品?那不是和你的官職一樣,以前好歹也是個可汗,怎麽混的這麽差?”
耶律孟源說:“為啥混的這麽差,不識時務唄,能給他一個官做就不錯了。可惜的是,全族都跟著他倒黴,以前朝廷好不容易同意把回鶻五部劃為襄族,沒想到這老小子竟然拒絕,帶著族人跑了,結果就被排除在回鶻襄人之外,現在吉利斯人全部劃成了夷人,被劃給奚族人統治。”
芳肅梨花說:“吉利斯人混的真差,當初我們兩個部族都是臣服於回鶻可汗,現在我們契丹人統治著葛邏祿人,可比他們風光多了。”
耶律孟源說:“不止葛邏祿人,目前烏孫郡、大宛郡都劃給我們契丹人治理,聽說第二波征服以後,還會再劃一兩個郡給契丹人。不提吉利斯人了,這次我去碎葉城,就是忙著把咱兒子轉成郡裏民政局的副科長。”
芳肅梨花說:“咱兒子當連長不是挺好嗎?仗都打完了,也沒啥事了,你把他轉成副科長幹什麽?”
耶律孟源說:“就是打完仗了,軍隊沒啥發展了,趁著現在官府有空位,趕緊轉業占個好位置,連長轉成副科長屬於提拔。”
芳肅梨花說:“你說的也是,契胡人在襄人團隻能幹到連長,往上也升不上去了,能提個副科長也不錯。我到碎葉城看過兒子,感覺碎葉作為郡城有點小,跟我們當初的翁牛縣城差不多,還不如把他調回拉木領。”
耶律孟源說:“婦人之見,你沒看碎葉也在建新城嗎?呂元膺大人去了一趟交通部,對接了修鐵路的路線,據說以後鐵路要從沙州修到歸化,再延伸到碎葉,後麵一直往西修,連康城都不經過。”
芳肅梨花說:“照你這麽說,以後碎葉城的發展潛力很大,如果郡城能發展起來,肯定比在領裏條件好,那就讓兒子在郡裏好好發展,以後爭取當個科長。”
元和十八年二月,李純認為第一波征服的三個路,經過持續的治理,社會秩序安定,已經步入正軌,是該對夷人地區的很多事務進行規範了。
既然新征服地區的人定為夷人,關於夷人的具體規定就要出台,首先就是襄夷禁婚,防止族群混雜;其次是襄人用複姓,夷人就應該用三字姓,以示區別;再次夷人數量眾多,要隔斷他們的聯合,夷人不得出郡。
李純考慮到,夷人都有自己的文字,也有自己的本名,夷人可以有兩個名字,一個夷名,一個漢名,夷名不用改,但是要*****和身份牌的,必須要起個漢名,方便華襄兩族稱呼。華族的戶口本和身份牌用紅色,襄人的用綠色,夷人的就用藍色,便於區別。
至於戶口本和身份牌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要辦理,采取申辦製,有需要的到本領的民政台辦理即可。
主要是那些在城市內居住的,或者擔任鄉長、村長之類的公職,需要跟華襄兩族或官府打交道,才需要*****、身份牌,其他夷人隻需在領、鄉的民政部門辦理戶口登記就好。
李純覺得,有些夷人民族較小還好,有的夷人民族數量龐大,如果任由他們隨意走動,非常容易在私下串聯,一旦大規模起事,後果不堪設想。
一個夷人郡基本相當於一個小國的範圍,足夠夷人的日常活動,需要跨區域的貿易,由華襄兩族來完成即可。對於確實有出郡需要的,可以向郡民政局申請,由民政局根據其申請的事由審批,審批單上注明所要到達的地方和時間段,方便監管。
李純認為,不僅要限製夷人不得出郡,也要限製襄人不得出路,不然幾個路的襄人聯合起來也是個大的隱患,這也是延續當初襄人不得出道的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