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化尋根
字數:2993 加入書籤
這種場麵真的很打動人,男女雙方對答充滿了歡笑和祝福,還巧妙地將廬山的風景和傳說融入其中。
堪稱今日定親的神來之筆。
對歌結束後,李遠的嫂子拿出一個紅木盒子站起來,盒子裏麵裝的是一個玉鐲子,“這是我婆婆給我的,現在我代為送給美霞,願你和李遠如這玉鐲一般,圓滿無缺。”
美霞起身高興的接過禮物,“謝謝嫂子。”
“按照過去的那套,美霞現在要哭嫁了,她會不?”
有老奶奶問吳細菊。
吳細菊也樂的眉開眼笑,大聲驚歎:“這些都是我家美霞和李遠兩個人安排的,我也到現在才聽這對歌,不曉得她會不會哭嫁,我沒教過,這些孩子,什麽都自己搞,也不跟我們說一聲。”
“都這樣,現在的年輕人有想法。”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美霞還真的會。
隻見她從椅子上站起,深吸一口氣,開始唱起了九江特有的“哭嫁歌”。
她的聲音起初有些小,漸漸膽量起來了,越唱越大聲:
“爹娘養我二十春,如今要嫁他家門。
廬山腳下是我根,鄱陽湖水是我魂。
離家不是不留戀,隻為佳緣續新生……”
——這就是著名的“哭嫁”預演。
九江地區婚嫁中的“哭嫁”要表達的是對未來婆家的感謝和對娘家的不舍。
美霞雖然音調有些不準,但唱的真心實意,很能打動人。
柳橋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被感動的有點想哭。
她不認為“哭嫁”是封建的表現,也不認為遵守老習俗是老土,反而對堂妹和堂妹夫心生敬佩。
起碼,他們的存在,證明在九江與鄱陽湖交匯的這片古老土地上,還有年輕人能用一種近乎儀式般的虔誠,籌備著自己的人生大禮。
這並非對舊製的簡單複刻,而是一場發自內心的,溫暖的文化尋根。讓見證者相信,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時刻,必須用祖先傳承下來的方式去銘刻,才顯得莊重而完整。
灣裏辦席,通常6至10個冷盤,12至16個熱盤,煙酒,菜肉蛋果都由主家自備,各種野味也能上桌,會成為酒菜中的亮點。
自己的訂婚宴,對家裏有什麽好菜,柳美霞最是清楚,等一盤竹雞被柳義端上桌,柳美霞對柳橋說:
“這是竹雞。”
“哪裏弄來的竹雞啊?”
入口的竹雞肉,緊實而極嫩,是一種深沉的鮮,迥異於家禽的肥腴,鮮味裏仿佛能嚼出竹葉的清氣與晨露的甘冽。
贛北地處江南,冬天,是要有些野趣才夠味的。
今日這餐訂婚宴,野趣便在這竹雞身上。
“我表哥他們特意在山上抓來的。”柳美霞昂起頭顱,半驕傲半滿足,“我外公家後山竹林好多竹雞,我表哥抓了好幾天攢的都送來了。”
“你表哥從小對你就好。”柳橋知道堂妹特意說起這些,為的是什麽,順著堂妹的話誇讚了一句,“我記得小時候,他們經常送野味來你家,我還來吃過兔子呢。”
兩姐妹的談話被男方親友看在眼裏,李遠看未婚妻的眼神越發溫柔起來,他低頭湊到柳美霞耳邊小聲道:“竹雞我也會抓,你以後想吃跟我說,我去山上抓。”
竹雞有多難抓,柳美霞可是知道的。
隻見她眼睛一眯,嘴角噙笑,“別不是吹牛吧,你會抓竹雞?”
李遠沒什麽談戀愛的經驗,好不容易想在未婚妻麵前說點甜言蜜語,表現一下,沒想到被對方戳破了根本不會抓竹雞的事實,一時羞窘的有些呐言。
倒是旁邊親友連連大聲保證:
“美霞要,李遠不會也得會。”
“今晚回去我們就抓他去山上設下‘繩套’,抓到了就讓他明後天來送年禮。”
李遠的嫂子眉毛一挑,“李遠要是抓不到,讓他住在山上。”
農村的女孩稀罕的緊,小叔都三十四五了,好不容易說上媳婦,雖然學曆不高,看在對方願意嫁的份上,都得幫著小叔把人娶回家。
這未來弟媳不要說是想吃山上的竹雞,就是要天上的星星,都得想辦法夠一夠。
男方親友給了柳美霞想要的臉麵,這場訂婚宴吃的賓主盡歡,不可謂不完美。
訂婚宴就隻有中午一餐,酒足飯飽,眾人散去,原本窩在廚房裏的嫂子,姆媽們陸續出來把盤子、碗筷收了。
寬敞的大門口,親戚朋友們進進出出,笑聲和瓢盆的碰撞聲混在一起。
劉月枝端著一個大盤走到女兒身邊,悄聲說:“你以後訂婚也在鄉下搞,別嫌‘老套’,你看今天美霞這訂婚宴辦的多熱鬧,自己買菜又省錢,大家還吃的實惠。”
柳橋知道媽媽的擔憂,“我也覺得今天美霞這訂婚宴辦的好,熱鬧。”
湖風拂過母女二人的發梢,帶著一絲涼意,卻也帶著暖融融的煙火氣。
